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280节

  当下,逢纪诘问一口,语气很是不善。

  高览知道自己不可造次,所以便耐下心来,嘴里道:“据我所知,李贤早已经在青州布下了天罗地网,只等我部南下,若是我河北军不闻不问,只管埋头前冲,只怕很容易便落入李贤的陷阱之中”。

  青州是李贤的主场,不得不承认,高览考虑的问题确实是一个方面,可逢纪却已经有了高览畏敌的先入为主的观念。

  说什么什么天罗地网,分明是高览怕了李贤,否则,真要想南下攻城,又哪里会等到今天?

  因而不管无论高览说的如何天花乱坠,逢纪都会觉得他是在演戏。

  “既然如此,那么高将军认为我方该如何是好?按兵不动?”

  话语间,逢纪带着一股嘲讽之意。

  按兵不动确实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子,不过现在春日在即,马上就要到春暖花开的季节,如果在这时候还不能结束战乱,马上就要耽搁农时了。

  高览聪明的很,他也知道自己前期的表现太过糟糕,浪费了太多时间,没能达成袁绍的目的。

  现在,时间还有,机会还在,只要认真把握了,肯定还能够取胜。

  逢纪咄咄逼人,满心憋屈的高览却不敢发作,因为他明白,逢纪代表的是袁绍!

  吁了几口气,高览笑着解释道:“青州早已经成了李贤的土地,而周仓等人用大半年的时间将青州北部建的固若陈汤,与其硬碰硬的去啃硬骨头,倒不如出其不意。先与曹操合力解决了吕布,等到吕布败亡之后,大军东进,进击青州”。

  想法是美好的,然而作为袁绍的特使,逢纪却表达了不同观点:“兖州是曹操的兖州,即便是我们帮他杀了吕布,时候又能有什么好处?”

  高览哑口无言,灭杀吕布是一步妙招,一经施展,长远来看好处多多,然而,对逢纪这等目光短浅之辈,说什么也没有用。

  千言万语到了嘴边,只有一句话“李贤少了个盟友,日后孤立无援,只能被动挨打,这就是最大的好处”。

  逢纪摇头叹气:“元伯呀,何必如此执着呢?你应该知道,我们河北的敌人是李贤。而非吕布,主公虽然新败公孙瓒,可辽东未定,绝不能同时招惹三面之敌呀”。

  高览感到哭笑不得,吕布早已经与李贤结盟,他出兵反袁只是早晚的事情。

  现在看来,袁绍竟然还没有与吕布为敌的准备,这样的想法岂不是危险的很?

  思虑再三之后,高览不得不屈从于现实,他耷拉着脑袋,嘴里道:“敢问元图先生,不知何时出兵才是最佳时机?”

  逢纪露出一副孺子可教的模样,笑道:“若依我看,李贤归返的这段时间正是青州松懈的时候,只要攻其不备,青州必败”。

  高览暗暗叹了口气,如果李贤真有这么好收拾,他又怎么会活到今日?而且官儿还越做越大,实力也越来越强,这显然是很没道理的事情。

  也罢,既然袁绍执意如此。高览也别无选择,只能听命而为。

  于是,黄河北岸的袁军终于有了动静。

  都昌城,送别张之后,李贤并没有即刻启程,青州毕竟是他的根基所在,如果不好生安置一番的话,很容易闹出乱子,而且距离李绣娘生产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李贤可不想她有任何不测。

  这时候的医疗条件很是简陋,防患于未然才是真正的稳妥之道。

  

第349章 使君救命

  

  张离开的第二日,李贤终于得到了辽东的消息。()

  情报是由快马传递而来的,原来之前鹰使豢养的黑鹰半途间被人射了下来,据说射箭那人是袁绍麾下大将张颌。

  张颌,这厮倒是一员猛将,在李贤的印象中,张颌是袁绍军中为数极少的功成名就的将领。

  后世里,颜良、文丑虽然都是河北名将,可无一例外都被关羽斩杀,唯有高览、张颌及时投降曹操,这才幸免于难。

  当然了,李贤穿越而来,历史已经发生了轻微的改变,张颌、高览是否归顺于曹操,颜良、文丑是否死在关羽手中,这都是未成定论的。

  平静下来之后,李贤思绪万千。

  张没有撒谎,半个月之前,袁绍在辽东大败公孙瓒,俘虏兵马六千多人,斩杀三千多人,若不是公孙瓒手中有一支精锐步卒,死死挡住了袁军,说不定公孙瓒的数万大军一日之内便要败的干干净净。

  公孙瓒的那一千重甲步卒,穿的就是从青州交易而来的铁甲。

  面对袁家轻骑潮水一般的冲击,重甲步卒宛若水中磐石,牢牢地立在大军后阵,迟滞了袁军追击。

  战后,袁绍、公孙瓒都对青州铁甲有了进一步了解。

  袁绍铁青着脸,咆哮着想要搜集更多的铁甲,装备己军,而公孙瓒却宛若抓到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落水者,他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到了李贤身上。

  自家打造的铁甲在战场上取得如此战绩,按理说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可李贤听罢之后却没有半分得意之色。

  公孙瓒虽然实力犹存,可却已经被袁绍打怕了,再这样下去,落败只是早晚的事情。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之后连信心也丧失了,这才是真正的绝望。

  真正的历史上,,公孙瓒兵败之后再也没有进取心,而是采取了保守的防御战略,此消彼长之下,袁绍实力越来越强,而公孙瓒却对麾下苛刻至极,还将金银财宝搜集到一座高楼之中,最终引得天怒人怨。

  军将离心离德,一败再败,不久之后,公孙瓒被困于自己修建的高楼之中,引火**,死后,袁绍斩下他的首级。

  李贤可不想自己哪一天也被人砍下脑袋,当作军功来炫耀。

  好在一切还来得及,如今公孙瓒还没有死,他凭借青州重甲有了一丝喘息之机,而袁绍没能大获全胜。

  只要公孙瓒一日不亡,袁绍就一日不敢放松警惕。

  怪只怪公孙瓒的名头太响亮了,在乌桓等少数民族的部落中,公孙瓒一呼百应,袁绍不敢给他休养生息的机会,斩草除不尽,春风吹又生。

  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公孙瓒虽然连败数阵,可他在辽东却又不可代替的声望,对这样一个家伙,李贤琢磨着,是应该再拉他一把了。

  毕竟,保持公孙瓒在辽东的事实存在,有利于青州的长期发展,而没了辽东公孙瓒的牵制,袁绍的数万大军便可以解脱出来,那时候,击败淳于琼的李贤就成了威胁最大的敌人。

  六万久经战阵的河北老卒,李贤不敢小觑。

  之前,张提出袁绍威胁的时候,李贤故作潇洒,摆出一副不屑一顾的模样,可实际上,他对袁绍从来没有放松过警惕。

  官渡之战发生以前,毫无疑问,袁绍都是汉末首屈一指的大军阀。

  现如今,李贤改变了青州、徐州的历史,可北方的袁绍却一如既往在积攒实力。

  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名头的人,没有一个人是庸碌之辈。

  史书不能全信,因为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史书的撰写者在编篡的时候难免会加入一些自己的思维论断。

  李贤已经经历过许许多多与历史不同的事件了,这时候,哪怕有人告诉他,曹操不好人妻,袁绍好人妻,说不定他也就信了……

  前脚打发走了传信的商贾,李贤后脚就接到了通禀,说辽东、江东有信使求见。

  李贤大为好奇,真是巧的很,公孙瓒的使者竟然与孙策的使者同时抵达都昌,他们的目的会不会也是一样的?

  想到这里,李贤打算分批接见。

  此时,李贤与孙策结盟的消息依旧是个秘密,孙策可不想他拉拢李贤的消息传到袁术的耳中,那样的话,势必会遭到袁术的报复。

  在夺取江东的关键时刻,孙策不想发生任何意外。

  公孙瓒的意图李贤猜出了七八分,无非是为了恳请军械援助罢了,至于孙策,这厮想干什么?

  与孙策接触不多,李贤不好妄加臆测。

  谁先谁后?

  斟酌一番之后,李贤还是决定先见一下辽东的使者。

  没多久,“噔噔噔”,大步踱入厅堂的是一个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的汉子。

  见了李贤,这使者干净利落地跪伏在地,道:“求使君救我家主公一命”。

  李贤心中一动,这是怎么个意思?

  “快快请起,公孙使君怎么了?”

  使者又磕了几个头,方才长身而立,“我家主公败给了袁本初,危在旦夕呀,使君若不出手相帮,只怕辽东尽归袁氏矣!”

  李贤正色道:“事情已经如此危急了吗?”

  “不错,数月以来,主公未有一胜,麾下军将多有怨言,若不是畏惧使君手中的铁甲军,说不定他们早就要叛逃了”

  李贤吸了口冷气,他见惯了各种各样的使者嘴脸,像辽东这般直接利落的,却还是第一次见到。

  如果辽东真像使者所言,那公孙瓒已经失去了对大局的掌控能力。

  面对一个注定的失败者,有必要加大投注吗?

  只是略一思索,李贤便有了结论。

  公孙瓒还有存在的必要!

  “你倒是说说看,我怎么样才能帮助你家主公?”

  使者瞪大了眼睛,迸射出希翼的目光:“粮秣、军械,越多越好,当然了,若是使君能够北上讨伐袁绍,那自然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李贤先是点了点头,接着又摇了摇头,嘴里道:“粮秣、军械我都可以支借一些,然而,出兵讨伐袁绍却是力有不怠,高览正在黄河以北虎视眈眈,不把他灭杀了,我寝食难安”。

  “使君大恩大德,我辽东百姓没齿难忘”

  

第350章 江东周瑜

  

  李贤不是散财童子,更不是乐善好施的烂好人,他之所以应允辽东使者的恳求援助公孙瓒,只不过是为了达到牵制袁绍的目的而已。

  沦落到这般田地,公孙瓒连提要求的资格都没有。

  之前,青州需要辽东的战马,辽东需要青州的军械粮秣,双方可谓互利互赢,可随着置换的马匹增加,渐渐的,李贤对战马的需求已经不再像以前那般旺盛了。

  在这种情况下,公孙瓒与李贤对等的身份已经发生了扭转。

  没了公孙瓒,李贤顶多需要直面袁绍的兵锋而已,不会有生死之忧,可公孙瓒如果没有李贤的帮助,兵败身亡只是时间问题。

  两相比较,自然是公孙瓒依赖李贤多一点。

  近年来,青州一直在不停的发展壮大,可辽东却长期陷入战火之中。

  不止是公孙瓒,便是兖州的吕布也是如此,李贤与他们结盟,只不过是各取所需罢了。

  青州军械名扬天下,辽东唯有马匹算得上是拿得出手的货物。

  过去的一年间,青州用粮秣、军械换取了大量的辽东战马,短时间之内,李贤麾下的战马数量已近饱和。

  换句话说,与公孙瓒交易已经不再是青州的迫切选择了。

  若不是出于对抗袁绍的需要,说不定李贤再就抛弃了辽东这条海贸路线。

  通过糜氏海船源源不断的运输,辽东向青州输送了四千多匹优良战马。

  四千匹优良战马,这就需要三千多名骑士,偏偏李贤麾下最为匮乏的就是成熟的骑兵。

  在没有更多的骑卒之前,战马再多也只是一个数字,形成不了战力。

  这样一来,辽东的战马便没有了往日的诱惑力。

  辽东使者临来之前早已经得了公孙瓒的耳提面命,所以刚开始他便把姿态摆的低低的。

  已经到了生死关头,死要面子说不定会把身家性命都丢掉,公孙瓒是个聪明人,自然不会作出愚蠢的选择。

  求人就要有个求人的模样,辽东使者这番作为极大地满足了李贤的虚荣心,不过,冷静下来之后,李贤还是提出了要求,“我听说公孙使君帐下有不少外族骑兵,我想借用一批,不知可否?”

  游牧民族的骑兵都是公孙瓒手中的精锐,自打白马义从败在鞠义手中之后,他们一直充当主力作战。

  李贤开口便讨要外族骑兵,顿时让使者陷入两难境地。

  没了这些外族精锐,就算有青州的粮秣、军械,可公孙瓒拿什么来抵挡袁绍的兵锋?

  许是看穿了使者的窘境,李贤善意地开导起来:“不一定非得是战场厮杀过的老卒,只要上马开得了弓的健壮男丁都作数,到了我这里,还会额外给他们一份俸禄”。

首节上一节280/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