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276节

  因为无知,所以愚昧,古人往往将未知的东西归结于上天,这样以来,有时候是好事,有时候也是坏事。

  就拿今日于吉的事情来说,如果军卒们读书识字,人人心中有谱,那便不会被轻易蛊惑。

  必须普及文字,加强教育,一支无所不能的军卒绝不能仅仅这样。

  恍然间,李贤醒悟了很多,他本以为军卒对自己的个人崇拜可以抵消那些其他的信仰,现在看来,却是远远不够。

  下一步,必须在军中施行识字教育,李贤不打算推广太过现代的东西,他只想提高军卒的识字率,让他们不至于如此愚昧。

  

第345章 郎情妾意

  

  如何提高军卒的识字率那是下一步要做的事情,眼下,李贤能做的事情便是震摄军卒,让他们明白谁才是值得效命的对象。【】

  五百人的方阵,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他们占据了方圆数十丈的位置,也亏了李贤手中拿了个铁皮卷成的喇叭,要不然的话,李贤身边须得配备几个传令兵,这样才能确保他的每一句话都能让军卒们听见。

  温暖的阳光高挂在半空中,李贤背光而立,身形显得格外高大。

  三言两语将犯错的军卒全部打发到孙尚香身边之后,李贤趁热打铁,嘴里道:“敬天地,拜鬼神,这是人伦之道,我不会拦阻,可今日你们所为却让我大失所望,我且问你们,今日那人确实是神仙吗?若是神仙,我责罚军卒,为何不见神仙来救?”

  话音刚落,军卒们便面面相觑。

  是呀,如果拜的真是神仙,李贤此举已经有些大不敬了,可为何不见神仙责罚?

  这时候不少人已经开始醒悟,感情今日看到的那人压根不是什么神仙……

  顿时,一股欺骗受辱的感觉涌上心头,军卒们羞愧难耐。

  李贤又道:“你们身上所穿,日间所食,有哪一样不是匠工百姓劳作出来的?有谁见过不劳而获,天上掉银钱的?”

  军卒们更是哑口无言。

  若不是李贤,这青州是个什么样子还说不准了,再者,放眼天下,又有谁能像李贤这般厚待军卒?

  原本李贤没有表明立场的时候,军卒拜拜神仙也就罢了,可现在,既然有了前车之鉴,谁还敢顶风作案?

  敬鬼神只是为了有一个心理依托,可真要是与自己的大好前程比起来,没有人会去莽撞,毕竟,李贤才是大家的衣食父母。

  想到险些被开革出去的十三名同伴,亲卫营的军卒便觉得一阵后怕,往后就算见了真仙,他们也不敢再自乱阵脚,肆意妄为了。

  从这方面看,李贤杀鸡儆猴的目的也算是达到了。

  “哗哗哗”,一阵甲叶晃动声,有聪慧的军卒急忙表态,大声疾呼:“我等已然知错,请使君责罚!”

  其他军卒恍然大悟,急忙应合起来,“我等知错,甘愿受罚”

  请罪的声音不绝于耳,甚至渐渐汇成一股声浪。

  李贤闻听之后,轻轻吁了口气,嘴里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尔等妄听妄信,乱了军纪,着实该罚!”

  军卒屏气凝神,不敢多言。

  “怎么,不服吗?”

  “服,我等愿受惩处”

  李贤“哼”了一声,气定神闲地说道:“此番前往都昌,不容有失,念在你们都是初犯,这次的军棍暂且记着,等到了下邳再行惩戒吧”。

  “谢使君开恩!”

  只要不是现在用刑就好说,至于秋后算账的事情,万一其中另有变故呢?

  侥幸逃过一劫,军卒们暗自庆幸。

  亲卫营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精锐,按照青州军的惯例,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日后都可以外放做军校,也正是因为如此,李贤才会如此愤怒。

  如果不让军卒醒悟谁才是他们的衣食父母,往后这些老卒执掌一方,那岂不是会带坏风气?

  这可不是黄巾军,需要用太平道的思想来麻醉教众。

  宗教狂热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振士子,增加凝聚力,然而,李贤却不想让手下变成那种偏执狂。

  统一六国的秦始皇没有采取旁门左道的手段,只以军功论英雄,于是他麾下军卒人人敢战,从而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无人能敌。

  期间,秦始皇焚书坑儒,用血腥的手段镇压了所有的反对者。

  李贤也想将麾下的军卒训练成先秦锐士,那么,正确引导军卒的思想便显得格外重要。

  当然了,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如今李贤的当务之急是尽快的赶到都昌,将孔黎、李绣娘接到下邳去。

  一番敲打过后,李贤重新上路,这一次,他没了游山玩水的心思,一路急行军。

  又行了五日,大队人马终于来到都昌城。

  隔着老远,城头上的军卒便瞧见了这伙骑军,若不是李贤提前派人通禀了一声,说不定城中早就敲起了警钟。

  李贤离开之后,都昌由太史慈率领万余兵马镇守。

  此番听到李贤归返的消息,太史慈当即出城迎接。

  分别数月,太史慈倒是没有多少变化,倒是李贤脸上又多出了几分神采飞扬的感觉。

  看得出,将徐州收入囊中之后,李贤的自信心又有了极大的增强。

  “使君!”

  “兄长!”

  截然不同的称呼过后,李贤与太史慈相视一笑。

  “兄长唤我维中便是,称呼官职显得太见外了”

  太史慈连连摇头:“使君此言差矣,如今你已是青、徐两州共主,麾下文臣武将不计其数,如果被我乱了规矩,日后如何统御群臣?”

  李贤大笑道:“如果没有兄长的帮助便没有今天的我,世人讲究知恩图报,我怎能因为地位变了就狂妄自大?”

  太史慈很是感动,“使君!”

  “好了,你我兄弟就不要再客套下去了,大家伙儿长途奔袭,思乡情切,我们还是成全了他们吧”

  太史慈笑道:“也好,也好!”

  进入都昌城,李贤的安全便得到了保障,不过,小心谨慎的相梁还是留下一百名亲卫,剩下的四百多人都得了一日的假期,可以回家与亲人团聚。

  数月未归,军卒手中都积攒了不少的银钱,他们入城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大肆采买。

  跟着李使君衣锦还乡,亲卫们自然要显摆显摆,这样的话才不至于坠了青州军的名头!

  离开这么久,也不知道孔黎、李绣娘如何了?

  想到这里,李贤的心中便如同猫抓得一般。

  这种急切的心情太史慈可以理解,索性最近没有什么大事,因而,将李贤送到郡府门口之后,太史慈便告辞了。

  临行之际,太史慈那个欲语还休的眼神让李贤尴尬不已。

  久别胜新婚嘛,那些夫妻之间该做的事肯定要补上,不然的话,岂不是冷落了美人心?

  晚冬时节,青州干冷,树木光秃秃的,便是李贤的郡守府内都没有多少绿意生机。

  使君今日归返的消息早就传到了郡守府,李贤刚到门口,一众奴仆便跪倒在地。

  “拜见使君”

  “嗯,起来吧”

  李贤随口应付了一句,目光却在四处游弋起来。

  孔黎应该得了信儿,这妮子在哪里?

  李绣娘有了身孕,身子不便,这时候应该在屋内静养才对。

  青石铺就的路面整洁无比,看得出,平日里郡守府的仆役不敢有半分懈怠,李贤急于见到妻妾,脚下健步如飞。

  忽而,一抹忽闪而至,李贤瞪大了眼睛,顿时笑了出来。

  这个扶胸喘气,眉眼俱笑的小娘不是孔黎又是哪个?

  平日里,孔黎一直气定神闲,做什么都是一副沉稳有加的模样,然而,今日所见,哪里还有半点儒雅文静的气质?

  “娘子!”李贤张口呼唤。

  孔黎眨着眼睛,险些流下泪来,她三步并作两步,嘴里娇呼道:“官人!”

  堪堪临近的关头,孔黎脚下一个踉跄,直挺挺的便要扑倒在地。

  妮子惊呼出声,恰在千钧一发之际,一双坚实有力的大手抱起了她,“黎儿莫怕,有为夫在!”

  借势依偎在李贤的怀中,孔黎低声道:“官人,可想煞黎儿了”。

  李贤坏笑道:“好黎儿,这次我可不会再与你分开了”。

  虽说早就听到了类似的言语,可亲耳听到李贤所言,孔黎还是娇躯一颤,欣喜道:“官人可要说话算话!”

  “那是自然!”

  “啊,这可是在外头,官人,绣娘姐姐正在后头呢”,冷静下来之后,孔黎娇羞不堪,她这副小女人之态可全部落到了家仆眼中。

  李贤搀着孔黎,笑道:“便是在外头又怎的?谁敢多嘴不成?嗯,咱们去看看你绣娘姐姐”。

  孔黎连连颌首:“嗯,绣娘姐姐有了身孕,很是辛苦,官人可要好生爱怜她才是”。

  “我家黎儿真是乖巧,不枉为夫如此疼你!”

  又说了几句情话,这时候李贤在一处走廊下看到一个大腹便便的女子正蹒跚而来,不是绣娘又是哪个?

  两侧虽然有女仆搀扶,可李绣娘脸上却难掩焦急之色,“快些,快些,李郎已然回府……”

  这可是李贤穿越以后接触到的第一个女子,看到她,李贤总是会想起自己彻夜奋斗的过往。

  手中无权无势的时候,这个女子甘愿住在地窖,只为了能够陪伴自己,这样的情义,李贤怎能忘怀?

  “绣娘!”

  “啊,李郎”,抬头突然看到李贤,李绣娘脸上俱是喜色。

  孔黎这时候识趣地松开了李贤的臂膀,李贤报之一笑,他一手抚摸着李绣娘隆起的肚皮,一手牵着她的手,嘴里道:“辛苦绣娘了”。

  李绣娘看了李贤一眼,险些流出泪来,她连连摇头,道:“绣娘不苦,这些日子多亏了夫人相陪,妾身才不至于无所事事”。

  李贤笑着对孔黎说道:“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孔黎搀起绣娘的另外一只手,嘴里道:“绣娘姐姐不必如此见外,我不是跟你说过吗?无人的时候你唤我黎儿便是了”。

  如果没有李贤,李绣娘说不定早已经惨死在朱扒皮手中,如果不是李贤,李绣娘也享受不到如今的荣华富贵。

  一开始,李贤将绣娘接入府邸的时候,绣娘摸不清孔黎这位正妻的脾气,一直战战兢兢,不敢有半分怠慢,可一段时间的接触下来,她便发现孔黎没有丝毫争宠之心,在外人面前虽然常常摆出主母的模样,可在绣娘身旁,多数时间都像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妹妹、

  因而,孔黎一直想与绣娘姐妹称呼,只是有感于身份低微,绣娘哪里敢应下?

  此番,当着李贤的面,孔黎又喊出了姐姐的称呼,这让李绣娘大为感动。

  若不是亲身体会,谁能够想到,像孔黎这般大族出身的人竟然没有一点小姐脾气,处处都以大局为重,着实难得的很。

  不过,绣娘一直有自知之明,她知道,自己能够被李贤收入府中,这已经是不错的选择了,她可不想给人留下“目无尊卑、不知礼数”的印象。

  于是,绣娘再度拒绝了孔黎的好意:“夫人还是唤我绣娘比较好一些,若不然日后到了下邳,再有了其他的姐妹,夫人岂不是难做?”

  孔黎还要多言,李贤这时候笑着说道:“好了,既然你们姐妹情深,又何必在乎如何称呼,日后和睦相处便是了”。

  孔黎与李绣娘相视一笑,同声应道:“都依官人的”。

首节上一节276/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