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25节

  此番,李贤白送给糜氏近百坛酒水,这股豪爽之气彻底让糜贵服了。

  如此香醇的美酒,每坛起码可以卖到一贯的价格,虽说糜氏不在乎这百十贯的铜钱,可穷乡僻壤之地的李贤能够有这样的气魄也算是难得了。

  一路上,糜志与糜贵对李贤的评价颇高。

  目送糜氏车队离开之后,李贤松了口气,今天是校场点兵、论功行赏的日子,他可不能在这里耽搁太多时间。

  温顺的坐骑已经牵了过来,李贤眼皮急跳,这骑马比开车还难,他已经练了有些时日了,可仅仅能够保持身体平衡,还不敢纵马扬鞭。

  不过,李贤相信,用不了多久他就可以彻底掌握马术。

  每一个男儿心中都有一个跃马扬鞭,纵横沙场的梦。

  骑在马上,居高临下的感觉让李贤心头暗爽,虽说马匹是在慢行,可比起双腿赶路还是快了很多。

  沿途间遇到的行人百姓都会向李贤作揖问好,他们知道,若不是李游缴,介亭说不定早就被黄巾贼破了……

  半柱香的功夫过去,李贤就来到了游缴所。

  校场上,黑压压的五百名兵勇正排着整齐的阵列。

  之前,一杆硕大的“李”字大旗迎风飘扬。

  利落地翻身下马,李贤来到点将台,他目视前方,对兵卒们的精气神很是满意。

  还记得,几个月之前,初来乍到的时候,整个游缴所内暮气沉沉,可现在,兵卒的面貌焕然一新。

  这就是我的兵马!这就是我李贤的资本!

  台下静寂无声,谁都知道,军法严苛,而李游缴最讨厌麾下窃窃私语。

  眼瞅着就要论功行赏了,谁也不想在这个时候节外生枝。

  不知道过了多久,李贤咧嘴笑道:“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兵卒们面面相觑,不敢作答。

  李贤不以为意,他自顾自地说道:“今天是论功行赏的日子!”

  肉戏来了,听到论功行赏的字眼,兵勇的阵列中传出了一阵噪杂声。

  最后,所有的字眼汇成一句话:“游缴威武!”

  “哈哈,我李贤说到做到,来人呐,把准备的钱粮米粟拿来!”

  为了这一天,李贤可是费了不少周折,他找木匠做木牌;订布料做布袋,一刻也没闲下来。

  没多久,赵亮便领着李家的家仆担来了一堆一堆的布袋。

  不用说,布袋里面的一定是铜钱了。

  台下的兵勇全都瞪大了眼睛,都说李游缴豪爽过人,只是不知道他的犒赏究竟是多少。

  至于之前剿灭黄巾所得的战利品,兵勇们全都下意识地忽略了,在他们想开,游缴只要不去克扣米俸,足额的发放赏钱,这就是难得的恩典了。

  李贤捧起竹简,嘴里道:“你们的功绩都记在上头,既然要论功行赏,自然要有凭有据,如果有人有异议,可以在事后找我。”

  说罢,李贤又道:“点到名字的兵卒走上台来!”

  “介亭三里屯赵业”

  台下一名身材魁梧,膀大臂圆的汉子咧嘴应诺。

  “赵业杀贼五名,夺贼旗,按例赏钱两贯,另有米粟精肉二十斤”

  赵业眉开眼笑,他从李贤手里接过沉重的钱袋,笑道:“游缴处事公道,俺这条命以后就交给你了。”

  李贤也很是满意,赵业的模样很令人放心,一看就是善于厮杀的猛将型选手,他从书吏手中拿过一个铜牌,亲自给赵业系上,嘴里解释道:“这是你的身份铭牌,上头写着你的职务、籍贯、姓名”。

  赵业瞪大了眼睛,他从未听说过还有这等好处,不过有个牌子在身上,貌似威武的很。

  在赵业发呆的时候,李贤又拿出一套铁甲,道:“这甲胄是我赏给你的!日后好生杀敌,不要坠了我介亭李贤的名头!”

  如果说铜牌的用意暂时还不清楚话,那这甲胄却是人人都知道的宝贝。

  赵业丢下钱袋、米袋,捧起甲胄,重重地叩首,“俺赵业嘴拙,说不出什么巧话,不过俺娘告诉俺,谁对俺好,俺就要对谁好,游缴对俺没说的,俺这命就你的了。”

  李贤扶起赵业,笑道:“我可不要你的命,只要勇猛杀敌,为你娘好好活着,这就成了!”

  赵业捧着甲胄下台阶的时候,觉得浑身上下轻飘飘的,台下兄弟羡慕嫉妒的眼神他看在心里,之前大家都以为他是个夯货,只有游缴,只有游缴对赵业这么好。

  赵业是个一根筋的汉子,他打定主意要为李贤卖命。

  接下来,又有一个汉子应声上台,李贤依旧把钱袋亲自交给对方的手中,只不过铜牌换成了木牌,甲胄也换成了皮甲。

  即便是皮甲,那也是价值几十贯的宝贝,兵卒不敢心生怨言,谁让赵业杀了那么多人,又夺了贼人的旗帜呢?

  五百人的赏钱,李贤足足忙活了一天才发放完毕。

  效果显而易见,敢战敢杀的军汉都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犒赏,而李贤进一步确立自己说一不二的权威。

  不过,在兵卒解散之前,李贤又说道:“上一次剿灭黄巾收缴的钱货我都记在账上,等到出征夷安回来,我便足额发放。”

  甜枣已经给了,再给兵卒们留一个美好的念想,这样的话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兵卒的战斗力。

  得了犒赏,兵卒们已经很是满意了,没想到游缴竟然还没有忘记上次的许诺,一时间,众人都是大喜,便是对出征夷安的怨言都淡去了。

  多数兵卒甚至觉得,不过是些黄巾贼罢了,多杀几个,也好赚些赏钱!

  

第38章 偶遇徐庶

  

  翌日一早,李贤点齐兵马开赴夷安。()

  军情如火,早一日到达,救援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上一分。

  历史上夷安究竟有没有失陷,李贤根本记不清楚,他只知道,用不了几日,太史慈就会搬来刘备的救兵,解掉都昌之围。

  如果李贤想在这场黄巾之乱里牟取到足够的好处,那么他必须在刘备赶到之前抵达都昌。

  谁都知道,锦上添花容易,可雪中送炭却难得很。

  此次出征,李贤把麾下兵马编成两营,正兵营由他亲自统领,内有兵勇五百人,多数都是与贼寇厮杀过的,剩下来的那些也训练了有些时日,可堪一用,辅兵营三百人,由赵亮统领,他们负责押运粮草、维修军械、救助伤员。

  从黄巾贼手中缴获的那些武器多数都落到了辅兵的手中,因为李贤的正兵营依旧以长枪兵为主,只有近百名厮杀经验丰富,武艺高超的军卒装备了铁刀等近战武器。

  在盐场,李贤只留下了两百名家仆,不过,伤兵营中的百十名伤卒也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李得财脑子活泛,在李贤离开之后负责盐场内的大小事宜。

  毕竟是自家的根基所在,由不得李贤大意。

  其实,只要李贤活着,不管他是胜还是败,拥有糜氏支持的他都不是等闲人可以窥视的,倘若李贤要是兵败身亡,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腊月出征,寒风凛冽,等闲百姓在这种天气下根本不会出远门,可李贤别无选择,他在与时间赛跑,跑的晚了,很容易落个两头空。

  行了约莫三个时辰,六百人马出了介亭,进入夷安。

  刚开始李贤还没觉得有什么不同,可渐渐的,道路两侧出现的尸首、被焚毁的屋舍以及散落一地的杂物让人渐渐的生出一股愤慨之意。

  这都是流寇做的好事!

  介亭的兵勇们义愤填膺,他们想到,如果不是李游缴,介亭岂不是也会落到这般田地?

  对比才容易生出激发斗志,在接下来的路程中,没有一人心生怨言,兵勇们始明白,这场战争并不仅仅是为了赏钱。

  大军埋锅造饭的时候,前方哨探回禀了一个消息,说在前方的一处院落里,正有一人在焚纸祭奠。

  李贤好奇,他带着几名护卫来到了院落之外。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院中的男子持剑而立,他大声念着祭文,神情悲戚。

  李贤就在门口等着,没有打扰祭奠的男子。

  不知过了多久,男子回首叹道:“尊驾何人?意欲何为?”

  男子气度不凡,一张方正的国字脸上刻满了坚毅,李贤不敢小觑,他自我介绍起来:“我是介亭游缴,听说贼首张饶兵寇夷安,所以领军前来救援,如有叨扰之处,还请见谅。”

  “介亭游缴?”男子喃喃自语,忽而他不确定地问道:“可是全歼三百流寇的李贤李维中?”

  李贤没想到自己也是声名在外的人物了,当下谦虚地说道:“正是区区在下,不知先生有何指教?”

  男子抱拳作揖,道:“颍川徐元直代亡故的好友谢过李游缴。”

  颍川?徐元直?这名字怎么这么熟悉,李贤脑中嗡嗡作响,可想了好久也没想出个所以然,“元直先生客气了,保境安民,杀贼卫国,这是臣子的本分,我虽然位小职卑,却不想目睹宵小猖狂,凌辱百姓。”

  徐元直击掌叹道:“好一个保境安民,杀贼卫国,不知游缴此番领了多少人马?”

  不知为什么,面对徐元直,李贤不想有任何隐瞒:“能战之兵五百,另有辅兵三百”。

  徐元直眉头舒展开来,他本以为一个小小的游缴能有三百人马就了不得了,可没想到对方竟然有八百人,这样的话,只要小心行事,未必不可一战!

  “我有一个冒昧之情,不知道可否当讲?”

  “先生请讲”

  “我想一睹介亭军威,不知可否?”

  “有何不可?”

  说罢,李贤便把徐元直带回了营地。

  到底是谁呢?为什么这么熟悉?

  想了半晌,李贤猛然醒悟,那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徐庶可不就是徐元直吗?

  难道说,这个与诸葛亮相交莫逆的能人就在眼前?

  据说刘备火烧新野,大破曹军,靠的就是徐庶的主意,

  真正的历史名人活生生的站在自己的眼前,而且还是自己心仪已久的名士,李贤忍不住有些激动,他开始旁敲侧击:“先生家居颍川,怎么到了东莱?”

  徐元直叹了口气,道:“我本来在荆州求学,后来听说好友身染重疾,所以前来探望,没曾想晚来一步,只见到被贼人杀害的尸首。”

  “先生节哀,贼人不过是秋后的蚂蚱,活不长久的”

  徐元直瞥了李贤一眼,道:“贼帅管亥兵寇都昌,北海相孔融自顾不暇;贼将张饶寇夷安,东莱烽火四起,怎么看都是大乱将起的预兆,怎么游缴却有不同之见?”

  李贤心想,徐庶这是在考校自己的本事呐,他搜肠刮肚,嘴里道:“大汉之害不在于流寇,而在于门阀之间,黄巾之祸不过是皮廨之痒罢了,要不是董卓乱洛阳,哪里有贼寇起事的机会?依我之见,用不了多久,官贼就会取代流寇成为大汉的蛀虫!”

  比起之乎者也的孔孟之道,李贤这番言语可以说完全把门阀豪族放到了大汉朝廷的对立面,真要是被世家大族的人听到了,只怕会第一时间来找茬。

  对于李贤,徐庶原本只是想考量一下,看看对方是不是个有勇无谋的莽夫,可谁曾想李贤竟然有这么一番惊人之语,不过仔细一琢磨,还真有几分道理,如今皇权旁落,各地刺史官吏名为朝臣,实际上不就是诸侯吗?这与春秋末期的周天子何其相似?

  谁是灭六国的秦始皇?谁又是辅佐大汉中兴的周公?

  徐庶摇了摇头,正色道:“这话出的你口,入得我耳,日后游缴还是不要说给他人听了。”

  李贤知道对方是为自己好,之前只不过习惯性的说出了心里的想法,倒是忘了在这汉朝可没有言论自由,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冠上诽谤朝廷的罪名……

  

第39章 设立流民营

  

  李贤的八百人马驻扎在一处背风靠河的地方,这里地势颇高,又有水源,算得上是一处善守之地。【】

  徐庶走进营地的时候,辅兵已经准备好了汤水,兵卒围拢在一处,正在吃饭。

  整个营地的布置看不出什么阵势,不过,营中的兵卒们却秩序井然。

首节上一节25/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