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230节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李郎便是多纳几人也不妨事”

  李贤打了个哈哈,没有接话。

  两个婆娘如鱼得水,三个婆娘只怕就要有些矛盾了,要是再多,这后宅只怕永无宁日。

  

第303章 求贤若渴

  

  十日之后,太史慈率领大军回返都昌城。【】

  出征时两万三千人马,此番凯旋,只有一万三千人来到城外,乐安国新附之地,周仓统领六千背嵬军留在了临济城,而赵云麾下的千余骑卒追逐刘备,早已经进入兖州境内,其余的三千人却是战死在乐安国,无法生还了。

  李贤率领官吏出城相应,酒肉犒赏自然是不曾短缺了,论功行赏的事宜也已经提上日程,只等准备妥当之后便发放钱粮。

  之前,北海军尚未回返的时候,郡国内不少人心中揣揣,他们生怕曹操的兵马从兖州杀过来,现在,太史慈凯旋而来,郡国上下宛若吃了定心丸一般,他们告诫自己,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何必杞人忧天?

  北海军卒跋涉数百里,厮杀数十阵,早已经是身心疲惫,显然,不经过一番休整的话,北海军是难以发挥出战力的。

  将麾下兵马在城外安置妥当之后,太史慈便随着李贤进入郡府。

  寒暄过后,李贤迫不及待地问道:“子义,乐安国可以守住吗?”

  太史慈看了一眼桌上的舆图,嘴里道:“乐安国与平原郡之间隔着黄河,只要取了齐国,据河而守,袁本初奈何不得我们”。

  李贤深以为然,眼下,泰山郡、济南国兵力空虚,曹操、吕布无意争夺,只要周仓守住北线,让袁术无法渡河南下,那青州便稳如泰山。

  不过,听说袁绍在辽东大占上风,他麾下的兵马打的公孙瓒连败数阵,只是不知道与北海军比起来,谁强谁弱,想到这里,李贤问道:“河北军实力如何?”

  “许是异地作战的缘故,河北兵卒在乐安国并无战心,那淳于琼更是好大喜功之辈,我感觉他们甚至不如刘备麾下兵马”

  李贤依旧没有放松警惕,他记得很清楚,再过几年,袁绍可是拥兵数十万的猛人,这时候要不是有公孙瓒牵制他,说不定早就饮马黄河了。

  “这一次击溃了淳于琼,不知道袁本初会不会挥军南下,我本打算取了齐国,再取济南,现在来看,济南国还是要缓缓图之”

  太史慈熟知青州地貌,他明白,一旦占据济南国,势必要直面袁绍兵锋,而且有可能与吕布交恶,正所谓夺城容易,守城难,眼下曹操、吕布都将麾下兵力集中在一处,青州驻地只有寥寥几千人马,倘若北海军出击,很容易便可以收入囊中,只是,占据济南国的后果太严重,远远不是如今的李贤能够承受的起的。

  相对于位置关键的济南国,齐国就简单多了,与之相邻的泰山郡,曹军兵力不多,占据齐国,不必要承担多余的风险。

  聪明人总是善于取舍,原本太史慈还怕李贤好大喜功,得陇望蜀,现在看来完全是自己多虑了。

  太史慈心情极佳,他笑道:“使君所言不差,眼下新军未成,不宜扩张过快”。

  “嗯,你也看到新军了?”

  “大军返城时,半途间正好遇到操练新卒的徐公向,我便与他闲谈了几句”

  李贤来了兴致,“依你之见,新卒多久可以形成战力?”

  “若论操演兵士,徐公向当为第一,只要做到令行禁止,上得战场便能杀得人”

  太史慈并没有直接说出形成战力的时间,而是对徐盛的能力表示赞赏。

  李贤也没有打破沙锅问到底,他笑道:“这次北海军折损的人马可以从新卒中遴选,等到李典、于禁回返,我打算将新卒交给他们,另立两营”。

  太史慈与李典、于禁接触不多,不过却也知道,这两人是有真才实干的,“只要使君觉得李、乐二人可靠,此事倒也可行”。

  “袁公路难耐寂寞,已经兵发扬州,陶恭祖抵挡不住,前来求援,我便让李典、于禁去了徐州”

  太史慈领军在外,对徐州的局势却是不曾了解,“喔?战况如何?”

  “李典、于禁用计烧了袁公路的粮秣,袁军无粮,只好退兵了”

  太史慈笑道:“恭喜使君又得两员大将”。

  徐州之役,可以说是李贤考校李典、于禁的手段。

  倘若李典、于禁实力不济,或者说有三心二意,绝对不会任凭李贤驱使,现在,两人用一场大胜来报答李贤的信任,自然算是通过了考校,就算李贤破格提拔,想必也会少去很多非议。

  如今李贤麾下武将颇多,拿得出手的文臣谋士却少之又少。

  原本国相府的那些官员,多数都是些夸夸其谈之辈,少有真才实学,就算李贤想用他们,都有些无处下手。

  之前太史慈北征乐安国的时候,李贤特意嘱咐过,让其注意沿途间的人才,此番,借着话头,李贤便问道:“子义在乐安国内可有收获?”

  太史慈明白,这收获自然不是钱粮方面的,而是人才,他知道李贤求贤如渴,当即应诺道:“北上临济城的时候,沿途间偶遇剧县名士徐干,他见我军卒秋毫无犯,当下应诺随军回返”。

  徐干,这可是建安七子之一呀,其人在青州颇有名气,如果能够将其收入麾下,对其他的文人士子肯定有“抛砖引玉”之功效。

  李贤喜上眉梢:“那徐干现在何处?”

  “应该还在城内,他身份特殊,不好过分约束,不过他答应我,日落之前会到郡府外等候”

  名士肯定有名士的脾气,李贤表示理解,了却了一桩心事,他又想到了城外的军卒,嘴里道:“今夜便取消酒禁,让将士们开怀畅饮,如此可好?”

  太史慈自然没有异议,麾下兵马厮杀了这么久,就像一张绷紧了弦的弯弓,偶尔也需要放松一下,毕竟,一松一驰才是长久之道。

  二人又闲谈了一阵,太史慈便告辞离去。

  大军驻扎在城外,没有人坐镇指挥,很容易闹出乱子来。

  对待凯旋的军士,李贤自然不会吝啬,光是酒肉就装满了几十车。

  北海军卒见罢之后自然大喜过望,他们三五成群,勾肩搭背,唱着荤曲,吹着牛皮,很是快活。

  

第304章 名士徐干

  

  北海军驻扎在城外,李贤身为青州刺史,自然要到军中转一圈,以示重视,不过,由于惦记着徐干,李贤没敢在军中耽搁太久,日落之前他便回到城中。()

  刚在厅中待了没多久,李贤便听到卫卒来报,说外头有人求见。

  李贤不敢怠慢,他急忙迎出门外。

  或明或暗的气死风灯下,只见一名二十五岁左右的男子背手而立,他头缠方巾,身着青衫,显得很是自信。

  “可是徐干徐伟长先生?”李贤明知故问。

  徐干微微颌首,他拱了拱手,道:“正是区区在下,不知足下可是李使君?”

  李贤笑道:“正是我,贵客盈门,还请入内详谈”。

  徐干白日间在城内转了一圈,他没想到,都昌城竟然有了这么大的变化。

  比起数年前的郡城,如今的都昌城更显整洁、繁华,这让徐干很是好奇,能够将郡城治理的如此赏心悦目的郡守,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李贤身材高大,虽说出身寒门,可身上却自有一股气质。

  甫一见面,徐干就对李贤有了几分好感。

  倘若是一个凶神恶煞、面目可憎之辈,就算徐干不会拂袖而去,他也绝不会久留。

  依言入府之后,各分宾主落座。

  为了防止冷场,李贤特意把徐庶唤了过来。

  偌大的厅堂内只有三个人,显得颇为冷清。

  不过,无论是李贤还是徐干,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世人都说李贤求贤若渴,胸怀若谷,徐干想试探一番:“李使君南征北战,可曾考虑过郡国百姓?将军百战死,沙场几人归,以在下之见,使君未免有些穷兵黩武了”。

  李贤脸色一僵,他干笑道:“形势如此,我也无可奈何”。

  徐干摆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模样,嘴里道:“愿闻其详”。

  李贤心道,这家伙竟然明目张胆的考校我,我倒还没考校你的本领了,也罢,想必建安七子都是有些真才实学的,今日且卖弄一番!

  想到这里,李贤好整以暇地说道:“北征乐安国,是因为袁绍袁本初实力膨胀过快,如果不能据河而守,一旦袁军南下,应付起来十分吃力,再者,那刘备与孔北海之死有着莫大干系,讨伐乐安国,可谓一举两得”。

  徐干不露声色,嘴里道:“使君可曾想过,如果刘备投靠曹操,那又该如何是好?”

  “刘备、曹操都是当世英雄,他们可能会有龙困浅滩的时候,但绝不会长期居人篱下”

  “喔?曹操连败两阵,使君还觉得他有回天之力吗?”

  李贤心中暗道,那是自然,曹孟德可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牛人,怎么会败给吕布,不过,心中所想自然不能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不然未免有些惊世骇俗了,当下,李贤斟酌说辞,嘴里道:“曹操虽败,但军力犹存,而且他据守三城,集中军力,不曾浪费半点实力,吕布虽然势大,可麾下军卒良莠不齐,又在兖州横征暴敛,不得民心,两相比较,自然是曹操大占优势”。

  徐干不置可否:“徐州陶恭祖驭下不利,那袁公路北伐徐州,又与我北海国有什么关系?”

  “北海国与徐州唇亡齿寒,那袁公路狼子野心,如果被他得了徐州,难免会得陇望蜀,窥视我北海国,与其隔岸观火,倒不如防患于未然”

  “听说南下徐州的李典、于禁都是降将,李使君就不怕他们反戈一击吗?”

  李贤笑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李典、于禁颇有将才,我相信他们”。

  徐干又道:“李使君以为当今天下大势如何?”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大汉开朝数百年,如今已垂垂老矣”,这番话可谓大逆不道,李贤脱口而出,却也有考校徐干的意思。

  徐干即没有拍案而起,也没有面露疑惑,只是问道:“以使君之间,大汉还有多少寿数?”

  “不过四十年”

  徐干吸了口气,道:“秦亡于暴政,我大汉休养生息,不与民争利,为何又落到这般田地?”

  “寒门无士子,士子无寒门,大汉以孝道治天下,孝廉由地方选出,刚开始,确实可以为国选才,而现在,只怕选出的都是大族子弟,长此以往,朝政由世家大族把持,置穷苦百姓于何地?”

  徐干皱起眉头,“使君如何选才?”

  “唯才是举!”

  “就像招贤令中所言那般,不以道德论人才?”

  李贤知道这一条颇有争议,不过,他却没有半点修改的意思,“正是如此,只要能够造福于民,为我所用,便是私德有亏,又算得了什么?”

  接连发问,李贤俱是对答如流,徐干听罢之后很是感概,他离席而出,一揖到底,嘴里道:“使君除黄巾,逐曹操,击刘备,对外扬我北海军威,轻徭役,重屯田,兴水利,对内重视民生,可谓治世之能臣,请受在下一拜”。

  李贤急忙搀起徐干,嘴里道:“伟长先生何必如此,何必如此呀”。

  “我在剧县的时候,北海军便秋毫无犯,那时我便心中疑惑,世间还有如此军马,着实令人敬佩,后来,大军北征乐安国的时候,我以访友之名,特意到乐安国走访了一圈,所过之处,百姓皆是赞誉有加,使君深得民心,真是可喜可贺呀”

  李贤自谦了几句,嘴里道:“早就听说伟长先生胸有丘壑,不知道可否留下来助我一臂之力?”

  “固所愿耳不敢请也”

  李贤大喜,“有伟长先生相助,如虎添翼矣!”

  一夜无话,翌日一早,徐干便到郡府报到。

  李贤给徐干寻了个长史的差事,年少时,徐干便在北海国内颇有才名,由他担任长史,虽然惹人艳羡,不过,却也让人挑不出毛病。

  没过几天,徐干的名人效应就显现出来。

  听说剧县徐干徐伟长投奔李贤,成为郡府长史之后,各地观望的士子纷纷走出家门,前往招贤馆应试。

  短短几天的功夫,招贤馆录用的文士便超过了一年来的总和。

  李贤大喜过望,占据乐安国之后,北方空缺出不少官职,之前无人可派,眼下终于有了人手。

  虽说不知道士子的忠诚度有多高,可在这紧缺人手的关头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反正李贤有兵权在手,谅他们也反不了天。

  北海军回返五日之后,李贤当即决定兵发齐国!

  这一次,充当先锋的却是徐和、徐盛的人马,而他们原本驻守的朱虚、剧县两座城池都交给了太史慈。

  对于换防事宜,太史慈毫无异议,北海军厮杀了这么久,而徐和、徐盛两营人马却一直未能参战,如今攻打齐国,自然要把机会让给他们。

  胡庸心急火燎的,也想随军出征,却被李贤几句话骂了回来。

首节上一节230/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