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200节

  有脑子活络的想的更为久远,孔融死后,朝廷的任命一时半会儿下不来,那岂不是说,李贤便成了北海国的话事人?

  与李贤暗中交好的官吏心中窃喜,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开始盘算,究竟怎样才可以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此时,有了刘备顶缸,众人争论的话题不再是如何找出凶手,而是如何惩处刘备,如何处理郡国大事。

  国不可一日无君,孔融死后,北海国肯定需要一个总揽大权之人。

  按照常理,李贤兵强马壮,暂领大权当之无愧,可郡府内的一些官员害怕李贤秋后算账,计较之前断绝军粮之事。

  于是,郡府内的官员争吵不休。

  从日出一直吵到日落。

  最终,由郡府长史联名写下官方文书,他们希望太史慈领兵前来。

  

第276章 李贤遇刺

  

  与李贤相比,太史慈的官职低了一个档次,不可能影响到城中的权力瓜分。

  问题是,太史慈会来吗?

  一日之后,从都昌来的信使抵达朱虚。

  “什么?孔国相死了?刘备是凶手?让我举兵回援?”

  太史慈看罢文书之后并没有草草做决定,他冷静地问道:“李贤李都尉呢?”

  信使目光游移,道:“小的官小位卑,不知道李都尉有何安排”。

  太史慈冷哼了一声,道:“知道什么说什么便是,倘若你真的不知道,我也不会勉强,不过嘛,要是被我知道你敢欺瞒我,休怪我翻脸无情”。

  太史慈是从杀场上走出来的战将,身上自有一股凛然的气势。

  信使被太史慈一吓,当即说道:“不敢欺瞒将军,小的临来之前,并没有信使前往剧县,至于小的离开之后会不会有,小的就不知道了”。

  太史慈当即明白了,城中的那帮家伙是想撇开李贤,自己选出一个话事者。

  这可不行,李贤坐拥重兵,又有都尉之职,如果让别人主事,双方一定会产生矛盾,到时候受难的还是北海国百姓。

  再者,李贤与太史慈私交甚好,对方的所作所为很符合太史慈的脾性,将北海国的大权交给别人,太史慈可能还不放心,但如果交给李贤,他是可以放下一百二十个心的。

  想到这里,太史慈缓缓地说道:“嗯,你回去之后告诉诸位大人,就说我军务缠身,无法抽身前往都昌,至于谋杀国相的凶手,日后我一定不会放过他的!”

  信使一听当即有些急了,“太史将军三思呀,刘备麾下有八千兵马,而城中兵马不过三千,若是被刘备破了城池,那可如何是好呀!”

  太史慈故作惋惜:“昨日快马来报,说曹军有抽调兵马的迹象,朱虚为军事重镇,实在是不敢大意呀”。

  信使这时候明白了,人家太史慈压根就不想去都昌城。

  什么抽不开身,什么曹军抽调兵马,这都是托词罢了。

  不过有些事情明白就好,万万不可以挑明,真要是挑明了,信使也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都昌城的那些官吏想法很美好,他们试图拉拢太史慈共同对抗李贤,事后再瓜分权力,哪曾想,太史慈压根就不买账!

  太史慈对于权势并不热忱,他知道自己没有治国之才,能够统领大军南征北战,还百姓一个太平日子,这已经很令他满意了。

  将信使打发走了之后,太史慈在厅内来回踱步。

  孔融的死太过蹊跷了,究竟谁是凶手?

  刘备真有这么大的胃口?竟想杀人夺城?

  太史慈心中有太多的疑问了,不过,思虑一番过后,他知道,有一个人一定可以为他“解惑”。

  剧县,李贤脸色铁青,他腰侧被利刃划出一道伤口,正在渗出鲜血。

  地上,匍匐在地的侍女瑟瑟发抖。

  孔黎仅着小衣,不容置信地吼道:“为什么,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行刺的侍女是孔黎的贴身丫鬟,她与孔黎情同姐妹,要不然,孔黎也不会让她来服侍李贤。

  谁曾想,今日春荣竟然作出弑主之事,这让孔黎如何接受?

  为防止春荣暴起伤人,李贤将孔黎拦在怀中,他叹了口气,道:“是谁指使你的?”

  春荣连连摇头,不敢多言。

  孔黎这时候止住哭泣,她手忙脚乱地为李贤包扎起来,嘴里道:“来人呐,来人呐,郎中,快喊郎中过来”。

  李贤没有阻止孔黎,他说道:“如果你有苦衷,说不定我可以帮助你”。

  春荣睁大了眼睛,哭泣道:“都尉,是奴婢对不起你,是国相府的大人拿我弟弟的性命威逼我,我才应允的,都尉,我也不想这么做呀”。

  “什么,国相府?”孔黎觉得难以置信。

  “是国相府的人,夫人,奴婢对不起你,可我弟弟是无辜的,等我死后,请你们救救他!”

  说罢,春荣一头撞向了桌角。

  “碰”,血流了一地,春荣闭上了眼睛。

  “春荣!”孔黎冲过去,泪流不止,今日发生的事情对于十多岁的孔黎来说太过沉重了。

  往日里颇为敬重的叔父竟然是意图杀死自家夫君的凶手,而朝夕相处、情同姐妹的春荣竟然被人胁迫,成了刺客,适才要不是李贤闪避及时,那一刀,说不定真能要了李贤的性命。

  没多久,门口便传来军卒的呼喝:“都尉,都尉!”

  “我没事,郎中可曾带来了?”

  “带来了,带来了!”

  “嗯,让郎中进来吧!”

  “喏!”

  “吱嘎嘎”,郎中推门而入,他见到屋内的场景顿时一愣。

  屋内的三个人伤了两个,剩下一个还在哭哭啼啼的,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看看她还有没有气”

  “喏!”

  郎中到来之后,孔黎便失魂落魄的回到李贤身边。

  “回禀都尉,此人气息微弱,还可一救”

  “带出去好生医治”

  “喏!”

  孔黎听说春荣没死,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不过,只是片刻间她就想到了关键,李贤也受了伤!

  “且慢,都尉也受了伤,你为他医治一番”

  郎中听闻之后看了李贤一看,确定没有拒绝的意思之后便快步来到李贤身边。

  看到李贤腰间的伤口之后他松了口气,道:“万幸,刀上无毒,只要抹上伤药,等待伤口愈合便无事了”。

  李贤微微颌首,道:“有劳了”。

  郎中不敢怠慢,他手脚利落地完成了施药的工作,最后又按照李贤的吩咐,寻了条干净的布带将伤口缠了起来。

  李贤没有刻意封锁消息,没多久,都尉府上下军将便全都得知了他遇刺的消息。

  这时候,孔融遇刺的消息刚刚传来,据说凶手可能是刘备刘玄德,不少人顿时有些幸灾乐祸。

  刘备率军抵达都昌城早已经不是秘密,孔融的目的也显而易见,他是想借助刘备的军力防备李贤,谁曾想,到头来竟然竟然引狼入室,白白葬送了身家性命。

  先是国相遇刺,接着连都尉也遇刺了,难道这都是刘备的阴谋吗?

  

第277章 重回都昌

  

  孔融一命归西,对其早有成见的都尉府军将并未生出太多悲伤的感觉,可李贤遇刺受伤的消息传出之后,众人顿时义愤填膺,嚷嚷着要为都尉报仇。【】

  孰亲孰远,一目了然。

  军将们不明真相,不知道是谁想谋害李贤,可李贤对此心知肚明,能够动用国相府势力的人,除了孔融还能有哪个?

  天理循环,报应不爽,李贤没想到道貌岸然的孔融竟然会胁迫侍婢来刺杀他。

  那一日,若是李贤大意一些,说不定就让春荣得手了。

  不过,说到底,孔融也是死在了李贤的手里。

  报仇?连幕后主使都死了,还报什么仇?

  孔融意图指使他人杀人未遂,而李贤非但成功杀了孔融,还顺利栽赃陷害,把罪名扣到了刘备头上。

  一箭双雕不过如是!

  没了孔融,李贤掌管北海国只是时间问题。

  当然了,古语有三赐不受的道理,如果李贤表现的太过着急,反而会为人不齿。

  现在,李贤要做的事情就是等待。

  等待都昌城文武官员的选择,等待刘备的选择。

  至于太史慈,李贤相信这位兄长不会让自己失望的。

  果然,没多久,朱虚太史慈拒不出兵回援的消息就传到了剧县。

  与此同时,一名北海军小校手持太史慈私信求见李贤。

  看罢书信之后,李贤奋笔疾书,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

  信中,李贤没有提到孔融的死因,他只说袁绍、吕布、曹操都是虎豹豺狼,如果有机会,他们一定会攻伐北海国。

  至于刘备,李贤应允,倘若都昌遣使求援,他一定不会置之不理,绝不让郡城沦陷。

  太史慈是聪明人,有些话根本不需要说的太清楚,他回绝了都昌官员的邀请,这就等于卖了一个天大的人情给李贤,对此,李贤自然心知肚明。

  不过,眼下大事未成,还没到庆功行赏的时候,所以有些话不必溢于言表。

  都昌城,一众文武官员正在郡府商议事情。

  孔融身为郡国国相,自然要大礼厚葬。

  宾客拜祭的过程必不可少,万一李贤借机入城,那众人岂不是凭白做了恶人?

  此时,朱虚太史慈拒不出兵的消息已经传了回来。

  “敬酒不吃吃罚酒,太史慈错过这等机会,他日必定追悔莫及!”

  “北海军不来,城外刘备兵马不退,这可如何是好?”

  “索性让李贤李都尉回来主事,如此以来,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话题到了这里戛然而止,到手的权力没有人想再松手。

  然而,李贤身为北海国都尉,官职之高,无人能出其左右,换句话说,倘若李贤自己要领军返回都昌,谁也找不出反驳拒绝的理由。

  之前,众人还指望拉拢太史慈对付李贤,现在倒好,人家摆明了撂挑子,不愿意与李贤为敌。

首节上一节200/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