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20节

  要不是这一次为了谋取战功,两人说什么也不舍得把这些精锐拿出来。

  好在此战胜了,刀手们也没有经受太大的损失。

  

第30章 伏兵四起

  

  贼寇们逃了?

  城头的大小官吏全都呆傻住了,这是什么情况。

  张饶麾下俱是黄巾精锐,这是不争的事实。

  一年前,北海相孔融讨伐张饶,可却被黄巾贼杀的一败涂地,怎么如今李贤凭借四百人就胜了?

  黄巾贼起码也有三百人呀,按照往常的惯例,要对付这般数量的贼军精锐,起码需要一千多人才能击而胜之,要想尽数围歼,那就需要三千人马!

  李贤练兵也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他到底是怎么让一帮泥腿子变成战场上的敢战之士的?

  一个又一个疑问浮上心头,不过这时候可不是顾虑这些的时候,官军胜了,贼寇逃了,县城的危急解除了,这就是大喜。

  不知道什么时候,欢呼声从城头响起。

  县令盘算着,待会儿李贤入城之后应该给他什么样的封赏。

  在众人想来,官军既然击退了贼寇,那就应该回城休整。

  然而,接下来李贤的所作所为再次让众人失策了。

  将散乱的阵形稍稍归拢一番之后,李贤便领着人马再度出发了。

  兵勇竟然没有回城!

  临行之前,李贤派人给县令带来一个口信:贼人虽然败了,可实力尚存,如果不能趁他们毫无战心之际尽数剿灭,介亭便永无安宁之日。

  李贤的顾虑很有道理,黄巾贼是流寇,他们不事生产,以裹挟钱财、粮秣为生,如果介亭真要是被他们盯上了,时不时的过来骚扰,那介亭的乡民还如何生活?

  所谓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适才短兵交接,四百名的兵勇只折损了不过几十人,尤其是正面的长枪兵,凭借毛竹的长度优势,他们几乎毫无折损,而对面贼寇起码付出了七八十人的代价。

  以毛竹做武器实在是太过匪夷所思,贼寇一着不慎就吃了大亏。

  不过,倘若一旦贼人把消息泄漏出去,下一次,李贤的长枪阵就别想出其不意了。

  流寇与其说是溃逃,倒不如说是撤退,经年累月的逃亡生活使得他们逃生经验丰富。

  只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介亭城外的那伙官军竟然追了过来。

  几个头目商议一番,决定伺机反咬一口,可身后的官军很是狡猾,他们即没有分兵包抄的迹象,也没有玩命追赶的意图。

  整个四百人的队伍就那么保持着不快不慢的速度缀在后头。

  实在是太过可恶!

  有心在道路两旁设下伏击,可附近又实在没有有利的地形。

  琢磨半晌之后,流寇头目无奈,只好任凭官军追击,反正以他们的速度,官军无论如何也追不上。

  李贤这是要把流寇礼送出境吗?

  自然没这么简单,比起流寇,李贤才是正儿八经的地头蛇。

  既然是地头蛇,对于辖区的地貌特征自然需要充分掌握。

  在李贤私人绘制的地图上,介亭西北十里之外有一条河流,冬日的河流水势并不猛烈,可却有着冷澈入骨的寒意。

  泅渡是万万不可的,要想过河必须从一座木桥上通过。

  根据李贤的了解,之前,高升麾下的这伙黄巾贼就是从那处木桥进入介亭的。

  如今,贼寇撤退,自然不可能无头苍蝇一般乱窜,循着来时的路返回,这是最安全的方案。

  这种想法是最稳妥的,毕竟人类对陌生的地方都有一种天然的危机感。

  高升虽然被李贤生擒活捉,可他麾下的这伙流寇却很不简单,无论是前方的哨探,还是后方的盯梢,都做得一丝不苟。

  如果介亭县令看到了,绝对不会认为黄巾军是在溃逃,因为他们就是在撤退!

  大汉朝廷举国之兵围剿黄巾,几年下来,鲁莽迟钝的那些黄巾贼都已经死掉了,剩下来的都是些有着丰富逃生经验的老寇。

  当二百多人的黄巾军来到木桥跟前的时候,后方的官军距离他们不过两里路。

  这个距离足够二百人通过木桥了。

  只是为了确保安全,一个头目还是再三确认:“前面可曾哨探清楚了?我们这二百多兄弟的命可都在你的手里。”

  哨探表情一滞,可还是笑道:“这寒冬腊月的,畜生都不会出来,我瞧的很仔细,不会有错,绝对没有人。”

  那头目这才点了点头,道:“那好,你再辛苦一趟,给弟兄们头前开路。”

  哨探连连应诺,他心中不禁腹诽起来,介亭的官军还在屁股后头呢,前面哪会有什么伏兵?

  要是高将军在,绝对不会像这般胆小。

  贼寇们扛着武器,游哉游哉地踏上木桥,他们根本没有把后方的威胁放在眼里。

  官军的长枪兵再厉害又能怎样?难道还能飞到前头不成?

  咚咚咚,第一波黄巾军踱过了木桥,他们在桥的那一端跺着脚,哈着热气。

  天儿实在是太冷了,原本还想破了县城,好生地潇洒一番,谁知道竟然吃了败仗,待会儿说什么也得劫几个村子,睡几个婆娘乐和乐和!

  劫掠,是流寇的本性,在他们眼中,天下的财物、女人都应该是他们的。

  过了桥的流寇们散乱地站在一侧,他们大声诅咒着介亭的官兵,又埋怨了高升的鲁莽。

  几个与高升亲近的贼寇不愿意了,他们与对方争吵起来,眼看着一场内斗就要爆发。

  忽然,一大片黑的白的东西迎风飘来。

  流寇处在下风口,飘来的粉末结结实实地吹进了他们的眼中。

  火辣辣的痛苦让流寇大声尖叫起来:“眼睛,我的眼睛看不见了。”

  没被粉末迷眼的那些急忙背转过身,试图躲过这一波粉末袭击。

  然而,刚刚转过身子,后头便传来一阵厮杀声。

  “杀贼!”

  声到,人至。

  谁是贼?

  当然是黄巾军了。

  伏兵,有伏兵!贼寇惊恐地大声喊叫起来。

  桥头的另一端,贼众大乱,谁也没想到官军竟然会在这里设伏。

  这他娘的是怎么回事,介亭的官军不是还在后头没有跟过来吗?

  前方的人马是哪里冒出来的?

  “刘三狗,老子干泥老娘,你是怎么哨探的”,贼寇的头目发出一声歇斯底里的怒骂,然而,说什么都晚了。

  近百名手持各式武器的乡民呐喊着冲了过来,在他们身后,还有数百名摇旗呐喊的男丁。

  前后夹击!

  即便是天公将军张角在世,面临这种危急关头只怕也徒呼奈何吧。

  半渡而击,这是李贤早就谋划好的。

  只要贼寇从这里撤退,李贤就打算把他们全部歼灭。

  当然,一切的一起还是建立在兵勇必胜的基础上,倘若李贤败了,这些伏兵,这些布置都只是个笑话。

  破了县城,裹挟了流民的黄巾军势力必定会进一步膨胀,那时候,就算埋伏一千人马只怕也无济于事。

  

第31章 尽数歼灭

  

  李贤率领兵马赶到的时候,流寇在各自头目的约束下组成了一个圆阵,他们没有四散逃亡,而是打算与官军决一死战。

  这并不是流寇不害怕死亡,而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在这种寒冬腊月的情况下,没有补给,孤身一人,横死野外的可能性极大。

  如今天下大乱,乡民的村落对外来人极为抵制。

  毕竟,谁也不知道来路不明的陌生人究竟是不是贼寇。

  前有伏兵,后有追军,逃生无路,惟有死战。

  一座五六丈长的木桥把黄巾军分成了两部分,顺利过桥的有三十多名贼寇,桥面上也有三十名开外的贼人,真正没有过桥,殿后等待的贼众只不过一百五十多人。

  隔着一百多步,瞧见贼寇列阵以待,李贤很是高兴地笑了起来,他知道自己赌对了。

  “贼寇犯我介亭,罪恶多端,我介亭的儿郎们,为了家中的安宁,杀贼!”

  谁没有家?谁没有亲人?

  李贤这番说辞恰到好处地激起了兵勇心中的愤慨与豪情。

  黄巾贼又如何,还不是逃了又逃?

  现如今又被李游缴用计堵在了这里,只要杀了他们,大把大把的犒赏就可以带回家,而亲人们也不必担忧贼寇来犯了。

  “杀贼!杀贼!”

  经过之前的激战,兵勇们迅速蜕变了。

  初战告捷,等于给官军注射了一记强心针,他们开始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手中的长枪,更相信可以顺利地杀死贼寇。

  黄巾之害,众所周知,他们所过之处宛如蝗虫一般,寸草不生,鸡犬不留。

  带着无边的怒火,满腔的豪情,兵勇们杀了过来。

  那整齐的队列,褐色的枪尖给黄巾军带来了极大的震慑力。

  之前,就是这枪阵杀死了几十个好手,现在,枪阵又来了,该如何破敌?

  望着缓缓逼近的官军,贼寇颇有些狗咬刺猬无从下手的感觉。

  这时候,桥那一端的战事已经结束了。

  过桥的三十多名贼寇先是不小心中了李贤研制的毒弹(石灰与锅灰混杂在一起),战斗力锐减,接着又被突然杀出来的乡民打了个措手不及。

  被石灰迷住眼睛失去战斗力的贼人起码有一半,真正保持战力的不过十几人而已。

  就算这十多名黄巾精兵个个好汉,却也双拳难敌四手。

  赵亮统领的赵家庄乡民宛如猛虎下山一般,个个勇猛非常,其中尤以李贤训练的二十人表现最为优异。

  短兵交接,乡民们痛打落水狗,半柱香的功夫就彻底解决了战斗。

  这时候,桥上的贼人进退维谷,有的惊慌之下不小心跌入河中。

  冰凉的河水很快浸透了身上的衣物,贼人在水中“扑腾”了几下,很快就沉入水底。

首节上一节20/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