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128节

  没有月亮,天上偶尔会漂来一朵乌云,乌云遮住了星光,四下里黑压压的,静寂一片。

  这时候可没有探照灯,也没有夜视镜,守军夜里值守只能用肉眼。

  没有亮光,没有可疑的声响,昏昏欲睡的卫卒们也不会多事。

  有个风吹草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要是事事大动干戈,那守军岂不是要累死?

  在夜色的掩护下,黑黝黝的曹军士卒游了半晌,终于抵达北门。

  循着水门的位置,曹军鱼贯而入。

  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乃至第一百个。

  前头的军卒没有异常,这说明守军依旧没有发现此处的变故。

  后头压阵的曹军军将顿时放宽了心,只要守军毫无防备,凭借他手中的这一千人马,成功夺城的可能性极大。

  有心算无心,临济县令的郡兵比起东莱军差了不止一个档次,只要大家伙一拥而上,抢在守军反应过来之前占据城门,区区郡兵又能怎样?

  这样的话要是还失败了,那真的只能说是己方技不如人了!

  不过,曹军军将可不认为他们比守军差。

  东莱军之所以小胜一场,不过是仰仗城池之便罢了,真要是两军对阵,真刀真枪地对拼起来,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两百人,三百人,四百人,六百人,一千名入水的军卒已经有大半渡过了水门。

  只要再有一炷香的功夫,这一千人便可以尽数上岸。

  

第203章 请君入瓮来

  

  临济北门外五百步远的地方,夏侯渊打马而立,他望着高大的城墙,久久不发一言。【】

  从前军出击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炷香的时间,城门内外依旧静悄悄的。

  看模样,城内的守军还没有发现不妥。

  只是不知道一千名水军现在何处,途中又有几人掉队?

  临济城内的水道四通八达,从水门入城之后,只需要前行一百步便可以攀上水渠,来到地面上。

  一千名曹军士卒在冰冷的河水里缓缓地往前游走着,他们生怕惊动了守城的郡兵,所以每一个人都努力把动作放的很轻。

  河水虽冷,可曹军士卒的心却滚烫一片,临行之前,夏侯将军已经允诺过,只要成功夺取城门,每人赏钱两贯!

  两贯铜钱呀,只是想一想都口水直流。

  百姓穷苦惯了,有的军卒甚至一辈子也没有见过这么的钱货。

  在钱货的刺激下,军卒们斗志高昂,他们巴不得肋生双翅,瞬间飞到城门口。

  此次夜袭,夏侯渊再三叮嘱,不可窃窃私语,违令者立斩不饶。

  军令严苛,士卒们不敢妄言,然而,成功遁入城内,军卒们还是有些志得意满的。

  东莱军又如何?任你把南门守的固若金汤又怎样?

  只要破了北门,大军入城,李贤也只能望城兴叹!

  然而,问题的关键是,守军真的对此一无所知吗?

  在曹军士卒看不到的地方,胡庸正在摩拳擦掌,嘴里道:“主公,还不动手吗?”

  “不着急,再等等”

  “夏侯渊胆子小的很,派出这千余兵马已经是极限了,我估摸着,他应该不敢多派一兵一卒了”,说话间,胡庸对夏侯渊充满了蔑视。

  李贤却不以为然,道:“小心无大错,这一千兵马只不过是诱饵罢了,要想引诱夏侯渊的大军入城,须得环环紧扣,不能错了一步,不然的话,曹军绝不会上当”。

  胡庸摸着脑门,道:“也罢,那且等等再说”。

  李贤淡淡了应了一声,这时候,最前端的曹军士卒已经攀上了水渠。

  上岸之后,军卒们谨慎地四处张望,确认没有异常之后,后续兵马才源源不断地离开水渠。

  千钧一发之际,负责哨探的军卒来到李贤身旁,嘴里道:“报,回禀使君,城外没有曹军的动向!”

  “主公!”胡庸瞪大了眼睛,不无期待。

  机不可失,李贤缓缓颌首,道:“守住水门,不可放跑了一人!”

  “喏!”

  胡庸大喜过往,他抄出短矛在手,借着点点的星光,一矛掷出。

  正在四处张望,打量环境的曹军裨将心头一寒,不等他有所反应,急闪而至的短矛便刺中了他的脖颈。

  裨将当场毙命。

  黑暗中,只有靠近裨将最近的几名军卒才明白他的死因,其余的兵卒谁也没意识到什么。

  “敌袭!”

  胡庸的短矛仿佛一个信号,黑暗中,数百名严阵以待的背矛士使出了浑身的气力,狠狠地掷出了手中的短矛。

  “呼呼”,铁矛夹杂着巨大的风声,转瞬及至。

  为了节省体力,确保安全性,曹军的这一千名水军每人只着单衣,只带一柄钢刃,其余的衣盔盾牌一样也没有。

  毕竟,谁也没想到,守军竟然提前有了防备!

  陡然遇袭,业已上岸的一百多名曹军顿时伤亡惨重,犹在水中还未上岸的军卒们进退维谷,不知道该上岸杀敌,还是该及时退却。

  很快,曹军就不需要选择了,因为,水门附近也已经出现了大股守军,他们用长矛封死了水路。

  后退无路,只能卖力厮杀。

  陷阱,原来这是守军特意留下的陷阱!

  这个时候,入城的曹军已经想透了其中的关窍。

  怪不得自始至终城头的守军都没有露面,原本以为是己方人马潜形匿迹的效果,现在来看,一切不过是对方在演戏罢了。

  莫名的挫败感涌上心头,被人愚弄的感觉更是让人愤怒。

  只可惜,曹军士卒数量太少,而附近埋伏的东莱军又太多。

  一面倒的屠杀压根就没有持续多久,短暂的战事很快就结束了。

  城外,夏侯渊听到了喊杀声,他脸色一变,嘴里道:“全军戒备!”

  “喏!”

  城内到达发生了什么事情?

  听这动静,应该是入城的前军与守军发生了冲突。

  战况如何?

  不知道过了多久,在夏侯渊翘首以待中,北门“吱嘎嘎”打开了。

  城们处传来熟悉的呼喝:“快,快去禀告将军,速速入城”。

  “将军!”

  “咱们还等什么?”

  耳畔传来自家军将的催促声,夏侯渊却有些心烦意乱,前军顺利入城,侥幸夺了城门,这不是计划中的部分吗?

  怎么计划达成之后,夏侯渊还是觉得有些不妥呢?

  城头上,李贤紧紧地盯着曹军的动向,半晌过后才说道:“夏侯渊起了疑心”。

  徐庶笑道:“鱼已入瓮,主公莫忧,且看我为他加一把劲儿”。

  话音刚落,徐盛麾下兵马便发出齐齐的呐喊声,“杀贼!”

  城门口的曹军士卒已经呼喝的声嘶力竭,看模样,如果后军不能及时援助,城门极有可能再度易手。

  那可是一千名精锐好不容易拼来的机会呀。

  夏侯渊犹豫再三,还是下达了命令:“全军出击!”

  “喏!”

  一根根厚实的木材横隔在护城河上,没了守军弓手的滋扰,曹军士卒大步跨过护城河,飞一般的来到城门处。

  隔着老远,曹军士卒便听到城内发出隐隐约约的厮杀声。

  战况如此激烈,守军竟然犹不死心,实在是可恨。

  夏侯渊许诺过,大军攻城拔寨,他会身先士卒。

  眼下,夜袭临济城,正是需要鼓舞士气的时候,夏侯渊当即纵马如飞,行在大军的最前头。

  这一刻,曹军士气大涨,他们大声聒噪着,直往南门而来。

  几乎是一眨眼的功夫,一千多名曹军便冲入城中。

  一马当先的夏侯渊卯足了力气,正要卖力厮杀,哪曾想,迎面却是一队队严阵以待的重盾步卒。

  怎么会这样?为什么守军好像早已经有了防备?

  曹其呢?前军的其他军卒呢?

  刚开始,夏侯渊只顾着埋头冲杀,还没有意识到不妥,可现在,冷静下来之后,他当即发现了许多可疑之处。

  

第204章 鹿死谁手

  

  “杀呀,杀贼”,忽然之间,喊杀声大作。【】

  箭矢、短矛呼啸而来。

  夏侯渊竭力抵挡,斩落了五支箭矢,两根短矛,他放眼望去,四下里哀声一片。

  “李贤小儿,我誓杀汝!”

  猝不及防之下,曹军顿时吃了大亏。

  抢夺城门,入城厮杀与攻坚作战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此番入城,曹军只有少数兵马携带了防具,近身肉搏,多余的器械只能是累赘!

  因而,多数曹军在面对东莱军凌厉攻势的时候,束手无策,只能被动挨打。

  怎么办?是进还是退?

  夏侯渊又面临了新的抉择。

  毫无疑问,先行入城的一千名军卒已经横遭不测,而这一切都是守军故意设下的圈套,为的就是引诱己方人马入城。

  是全军压前,放手一搏,还是及时退却,伺机以待?

  夏侯渊知道,自己的决定干系重大,短短三日的功夫,自家兵马就已经折损了三千多人,这个数目早已经超过了原本的心理预期。

  倘若今夜退出城门,下一次再想有这样的机会,可就难之又难了。

  夏侯渊永远不会忘记,前两日东莱军卒那犀利的的短矛。

首节上一节128/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