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我的年代 第158节

  “这就是沪市吗,人真是多,可是为什么没我想象的富有呀?”在站台上,孙曼宁东张西望一番后,有些失落地说了这样一句话。

  李恒安慰道,“这是车站嘛,自然落败一些,等到了市中心就好多了。”

  孙曼宁问:“那复旦大学是在市中心没?”

  “呃…”

  李恒今生也是第二次来沪市,不过好在提前做了功课:“复旦位于YP区邯郸路220号,虽然在市内,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核心地段。”

  在街头随便找一个老沪市都知道,沪市真正的市中心通常指HP区、JA区等区域,这些地方才是沪市的商业和行政中心。

  当然了,也有另一种说辞,中心城区有7个。包括HP区、JA区、XH区、CN区、YP区、HK区和PT区。

  至于后世无比耀眼的浦东新区,如今还是一片农田呢。

  就连复旦大学隔壁的五角广场,现在也只是一个初具规模的繁华之地而已。

  刚到出站口附近,李恒一眼就瞧见了人群中的编辑邹平,后者举一块纸板牌子,上面写着“李恒!李恒!”四个大字。

  稍后张志勇也看到了,兴奋叫道:“老恒,有人来接你了。”

  这一声叫,同行的众人齐齐望过去。

  邹平个不高,撑死了也就172,李恒觉得对方真实身高更靠近170,不过人很好,见到他就大声挥手:

  “李老、李恒,李恒,这边,这边。”

  邹平本想习惯性称呼李老师的,但又怕泄露信息,于是艰难地直呼名字。

  李恒走过去,好奇问:“邹编辑,你怎么知道我坐的这趟火车?”

  邹平帮他分担一个包,解释道:“我昨天给王老师打了电话,她告诉我的。”

  李恒偏头问孙曼宁,“英语老师知道车票?”

  “知道呀,前天中午她在我们家吃饭时,还特意问过这事呢。”孙曼宁如是说。

  原来如此,就说嘛,出发前压根就没通知对方,没想到邹平太过热情,竟然自告奋勇来了。

  见面寒暄几句过后,邹平招呼:“我开车来的,大家跟我来。”

  李恒关心问:“我们有7个人,坐得下么?”

  邹平毫无压力地表示:“我把杂志社最大的面包车开来了,可以坐9人。”

  穿过车站广场时,李恒看到进站口排了三支长长的队伍,有戴红臂章的老头在维护秩序,满口上海话,声音粗糙,特别嚣张。

  但话说回来,80年代尽管沪市人很嚣张,但他们的居住环境是被全国人民嘲笑的,房间面积小不说,光线也不行,很多屋子跟鸽棚差不多。

  后来就不对了,房产私有化,接着就是一路高歌猛涨价,全国人民扑向沪市,租着鸽棚还以为自己来到了天堂,同时又诅咒着这个天堂。

  面包车虽说有9座,但还是被行李给挤满挤满,不过这并不影响众人对沪市的兴致。

  当车子开动时,一行人有个算个,包括李恒在内,都把车窗玻璃摇下来,视线跟着车外的街景走马观花。

  即使八月末的天气依旧干燥炎热,即使大伙经历了一天两夜的长途车颠簸。可街面上的美艳女郎和抽丝黑色长袜,中国年轻小伙手挽一位金发碧眼的大洋马,五花八门的各式店铺,琳琅满目的商品,一行人看的眼花缭乱,新奇不已。

  见大家充满探究欲,邹平一边开车,一边充当导游:

  “这是教堂,这是体育馆,这是汽车站,这是石库门,这是火葬场.”

  “什么?火葬场?”张志勇第一次看到这玩意,顿时把头探出去:“是不是人死了都要往这送?”

  “当然,不管生前是多大的官,或者是名流、知识分子,死后都要来这里转一圈。”邹平说。

  不过张志勇下一句话差点让大家吐血:“人死了要烧多久才化成灰?要是烧的时间长了,一个火葬场够不够用?要是烧不赢,晚上会不会全部变成冤魂?”

  李恒额头拧巴成一条黑线,一巴掌直接呼在缺心眼后脑勺:“哎,缺心眼你能不能好好讲话?不会说话就吃东西,闭上嘴。”

  麦冬这时插嘴道:“别说沪市这样的大城市了,邵市一个火葬场都是不够的。

  我有个朋友就在火葬场工作,有次喝酒聊天时,对方讲:邵市人口基数大,天天客满。”

  邹平听得点了点头,“确实如此。人一批批的老,仿佛昨天还是40岁,转眼就七老八十了,到点了都得走,谁也逃不过。据我所知,沪市就不止4家火葬场。”

  

  有邹平这个本地人陪着唠嗑,一行人不断刷新了对沪市的新认知,一路下来并不觉着累,反而精神奕奕。

  一个多小时后,面包车驶进了YP区,这时聊天兴起的邹平才后知后觉想起问:

  “李、李恒,你们饿不饿?要不要先吃饭?”

  邹平还是觉着喊“李恒”十分别扭,可又不知晓车内众人的情况,只能硬着头皮喊下去。

  李恒察觉到了对方的异样情绪,贴心说:“老邹,你以后喊我老李就行,不过强调一句啊,小李不行,只能喊老李。”

  “诶,老李同志。”第一次感受到李恒对自己的认可,邹平满心欢喜。

  李恒同麦冬等人商议一番,道:“要明天才正式开学,麻烦先带我们去找一家离复旦大学近一点的宾馆吧,今晚得住一宿。”

  “行。”

  为了招待好李恒,邹平显然事先做了充足准备。几乎没走什么弯路,就把众人拉到了隔壁五角广场最好的宾馆。

  要了四间房,等到李恒几人洗完澡换身衣服,邹平又带着他们来到了蓝天饭店,并介绍说:

  “蓝天饭店的主厨是部队空勤灶专门为飞行员做饭的厨师。炒菜和卤菜色香味俱全,蒸出来的包子点心更是一绝,自从有了这家饭店后,以前红极一时的淞沪饭店就没落了。

  老李,你以后要是学校食堂饭菜吃腻了就可以来这边改善伙食,卤鸡爪和肉包子必点,拳头大的肉包子只要两毛钱,由于用的是部队特供面粉,又白又精细,每天一早门口就排起长龙”

  人来人往,饭店里面的人确实是挺多的,李恒顺口问了句:“这饭店的营业额大概有多少?”

  邹平摇头:“营业额是多少我不知情,人家归部队管,不对外公开,不过我曾听廖主编说过一嘴,好像一年上缴的利润额超过了30万.”

  “咦,邹编辑?”

  就在李恒和邹平一边往饭店走,一边聊天的时候,后面过来两人,具体的说是一男一女。

  男的李恒还熟悉,廖主编。

  女的,嗯哼,理论上也认识,见过对方照片嘛,只是对方不认识自己,黄昭仪。

  真是有点冤家路窄了啊,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对方。

  黄昭仪大概30多的样子,着一身黄色斑点碎花裙,脚踩透明高跟凉鞋,长发飘飘,发梢应该是做了的,微卷,佩戴一副墨镜,极其时尚,走过来说:

  “真是你啊邹编辑,侧面看起来有点像,我刚才一时还没敢认。”

  之前还十分活跃的邹平,一见到黄昭仪就毕恭毕敬地称呼:“黄老师,你也来了。”

  李恒不想太过惹眼,不着痕迹往后退一步,移到麦穗旁边。然后目光暗暗同廖主编对视一眼,两人默契一笑,都没出声跟对方说话。

  跟邹平客套完,黄昭仪开始打量李恒等人。

  只见她的视线快速掠过张志勇、孙母和麦母三人,尔后在麦穗身上停留两秒,接着又在李恒身上同样停留了两秒,最后才望向麦冬。

  麦冬被瞧得莫名其妙,好在黄昭仪微微向他点头示意后,适时移开了目光。

  稍后黄昭仪向邹平发出邀请:“邹编辑,我和廖主编正打算吃中餐,你要不要和朋友一起过来吃?人多热闹。”

  邹平下意识看眼李恒,见李恒没反应后,委婉拒绝道:

  “谢谢黄老师,不过我和朋友今天有点事,改天再请您。”

  黄昭仪跟着邹平的视线再次看了看李恒,随即笑说:“好,那你好好陪朋友,下回聚。”

  说完,黄昭仪和廖主编率先进了蓝天饭店。

  直愣愣瞪着黄昭仪的背影,孙曼宁忒羡慕说:“好优雅啊,大城市的女人就是不一样。”

  接着她挽起麦穗胳膊说:“不过还是没我们麦穗漂亮。”

  麦穗柔媚一笑道:“哪有,我在对方身上感受到了一股同李恒类似的文艺气息,很浓郁,不会对方也是个作家吧?”

  见众人望向自己,邹平说:“麦小姐猜对了一半,不过黄老师不是作家,而是文学评论家,同时也是沪市戏曲学院的教授和京剧表演艺术家。”

  “哇塞,这么多头衔,哪个是主业?”孙曼宁问。

  邹平说:“主业是京剧表演,在圈内很有名气的。”

  一行人嘀嘀咕咕进了饭店,但李恒没说话。

  麦母同样没说话。

  她突地生出一种危险感,刚才这陌生女人瞧丈夫最久,最是让她无所适从。

  麦冬体贴地拍拍妻子手臂,小声解释:“我第一次来沪市,并不认识对方。”

  听到这话,麦母松了一口气,半真半假道:“今后5年都不许来沪市了。”

  这妻子是自己好不容才追求到手的,麦冬珍惜的很,哪有不从的:“行,都听你的。”

  走在最后的麦穗听到了父母谈话,悄悄拉了拉李恒衣袖,故意落后几步压低声音问:

  “李恒,这位黄老师你认识吗?”

  李恒没否认:“麦穗同志,你反应还挺快,我认识她,她不认识我。”

  麦穗有些不好意思笑笑:“事出反常必有妖。对方不会无缘无故这样关注我们,我爸妈和曼宁母女俩都没来过沪市,和对方没交集。

  而你和那边的廖主编互相笑了笑,显然认识,却没直接打招呼,我想另有隐情吧。

  你写书那么有名气,只有你才有那份本事招惹人,黄老师应该是冲着你来的。”

  “真是厉害!我都怕你了。下次能不能不要这么聪明?我的事一概装糊涂好不好?”李恒玩笑说。

  麦穗娇柔一笑,“好。”

  ps:求订阅!求月票!

第145章 ,尘缘(求订阅!)

  第147章 ,尘缘(求订阅!)

  五角场是由翔殷、黄兴、四平、邯郸和淞沪等5条马路组成。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五条发散状的道路像切蛋糕一般,将五角场“切”成了五只角。

  五角场周边大学多、工厂多、部队多,有多条公交线在此地设有起点或终点站。

  蓝天饭店外面是车水马龙的交通枢纽。四平路口有往来外滩和十六铺码头的55路起点站,邯郸路上有驶向虹口鲁迅公园的9路无轨电车起点站。

  川流不息的人流“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复旦、财大与同济几所大学的师生,也都会沿这两条马路汇集到五角场“赶集”。李恒坐在饭店中,都能听到墙外哨音声、吆喝声、车铃声组成的“交响曲”。

  更有不绝于耳的喇叭播报声:“55路,方向新开河,途经国定路、国权路、同济大学……”;“9路电车,方向鲁迅公园,途径复旦大学、运光新村、大柏树……”;以及“上车请买票,出示月票!”等等。

  好吧,虽然五角广场还没法同后世的繁盛比较,但俨然走向了从农田向城市化的改进途中。

  点了一桌炒菜和卤菜,还要了蓝天饭店的招牌卤鸡爪和肉包子。

  看到有顾客手捧冰霜饮料,孙曼宁好奇地问点单服务员:“那种饮料也是你们店里的吗?”

  服务员用标准化的语气说:“是的,小姐,我们饭店从国外引进了一台冰霜机,冰霜饮料是用水果现做的。”

  张志勇搭话:“那玩意儿一杯要多少钱?”

  服务员回答:“1.6元一杯。”

  “嘶!这么贵?”缺心眼下意识叫出声。

  无怪他惊讶,要知道老家工资一天也才1.5元哇,这样一杯有冰霜的水果饮料就要1.6元,这他妈的不是打抢吗?

首节上一节158/17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