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我的年代 第157节

  面对老一辈知识分子,他不管自身成就如何,还是持尊敬态度的。

  老校长压压手,摇头道:“谦虚咯,这水平我这老头子只能欣赏,可写不出。”

  李恒笑了笑,心里虽然有几分得意,但没吭声。

  因为这不好吭声啊,人家是夸自己,应声就显得太过浮躁了一些,毕竟年岁摆在这嘛。

  而反驳呢,又违背自己良心,那样更是虚伪。

  于是乎,还是保持静默比较好。

  听到两人的对话,林树森嘴巴张开,死死盯着李恒,大脑直接死机了!

  他是十二月?

  李恒是作家十二月?

  咋可能?

  这是要逆天吗?

  不,这已经逆天成功了,他妈的20岁不到就已经敢跟天叫板了啊!

  自己这年纪在干什么?

  刚考完,还在满脑子想着怎么给同班一女同学写情书呢。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怎么这么大?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不能这么大哇!这还要我怎么活?

  林树森看看窗外逐渐黑下来的天幕,再看看李恒,发现眼前之人是如此的耀眼,是如此的夺目!

  难怪!

  难怪老校长要自己调取对方的档案,这样牛逼轰轰的人物来复旦大学,确实是了不得的事情。

  林树森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李恒的雕像座落于校园,供广大学子瞻仰膜拜的场景了。

  复旦历来不缺牛气校友,但达到这种级别的,那还真是凤毛麟角。何况李恒还这般年轻,前途不可限量啊!

  想着想着,林树森浑身打一哆嗦,看向李恒的眼睛更加炙热,同时还夹杂有羡慕和钦佩!

  他倒没有太过嫉妒。

  因为他知道,就算十个自己也拍马赶不上人家,悬殊太大,已经超越了嫉妒的界限。

  此时此刻,在林树森心里,李恒是和老校长并驾齐驱的人物,地位陡然攀高。

  林树森震惊,旁边的孙曼宁更是不堪,这姑娘差点裤子湿了,正用一种不可思议的眼神对着他,彷佛要把他生吞活吃了一样!

  嚯!

  原来以前一中的传闻并不全是假!

  原来作家十二月真在学校!

  原来是你这小子!

  可怎么会是你这小子?!

  瞒得我好辛苦哇!

  我爸爸为了你,跟人在报纸上骂了两个月,合着你一直旁边看戏呵!

  老娘竟然活成了小丑,一直在你面前炫耀你!

  孙曼宁现在看李恒的眼神是相当复杂的!既有兴奋和激动,但更多的事吃惊和不敢信,还有一丝想要拿刀劈了他的心思。

  我知道你过得比我好,但你不能过得比我好这么多啊,以后还咋平等相处?

  

  某个瞬间,孙曼宁有种患得患失的担忧,害怕失去一好朋友。

  不过也只是瞬间,瞬间过后,孙曼宁好想伸手摸摸李恒的头,说一句:你小子,厉害得哈!

  麦冬也有些不淡定,虽然早有猜测,可猜测是一回事,当面承认又是另一回事啊。

  他现在眼里绿油油放着光,没想到送女儿读书还有意外收获,结识了这样一位人物。

  以后到外面跟朋友和合作伙伴吹牛皮都可以吹几十年的!

  麦冬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就高中毕业,但他打心里敬重文化人,这也是他费尽心思娶了一个中专生老婆的原因,这也是他全力支持女儿读书考大学的原因。

  老校长问:“《文化苦旅》你是临时起意?还是筹备已久?”

  他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因为中午和北大的老朋友聊天聊到了这些,两人唏嘘感慨之余的猜测。

  实在是!

  实在是,《文化苦旅》虽然还只发了6篇章,但其所表达出来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极高,更是填补了当下文学体裁的一个空白,即“游记”。

  按北大老朋友的说辞:《活着》让李恒一书成名,奠定文坛地位;而《文化苦旅》若能继续保持这样的高水准,等到完结之时,就是李恒格局成型之时,两本书直接让李恒封神,让其在中国文学长河中有一席之地。

  本来北大一些高层和孙校长并不知晓李恒就是作家十二月的,可前些日子余淑恒向北大调取档案、并向复旦招生处打招呼时,让有心人察觉到了异样。

  余淑恒虽说只是复旦一老师,放北大-复旦圈子里并不算有什么特别的,可大家都知道她家庭背景非常不简单啊,却主动去操劳这样一件小事,这不是有违常规吗?

  按道理,像李恒这种,第一志愿填北大,第二志愿竟然填复旦,复旦招生办的老师是很不爽的。

  就算北大确实比复旦好,是事实,但这样填志愿多多少少有些看不起人了。

  本来,余淑恒若是不干预,复旦招生办是不打算录取李恒的,报考的学生那么多,根本就不缺你这一个好吧。

  我凭什么非你不可?

  不过余淑恒没管这么多,也懒得去费口舌,只是轻飘飘说了一句:复旦若不要,那我就让他去北大。

  听到这话,复旦招生办的负责人懵逼了,余大小姐你说的什么烧话呢?问题是他没考上北大啊,还怎么去北大?

  难道你要利用关系硬帮忙?

  好伐,以你余家的能量,这点事情都用不了多大人情,可李恒的背景左看右看就一乡下学生哇,怎么和你余淑恒挂上勾的?

  最后这事传到了老校长耳朵里。

  老校长一听就知道其中有蹊跷,因为他了解余丫头,不会平白无故掺和这种事情的,于是带着几分好奇亲自打了个电话去问。

  这回,余淑恒倒是做了解释:“孙叔,李恒是《活着》的作者,北大不要他,是北大的损失。”

  老校长放下茶杯问:“是报纸上吵得不可开交的十二月?”

  余淑恒说:“就是他。”

  老校长发了好久的呆,等彻底弄清缘由后,还幸灾乐祸地打电话去北大,向北大朋友瑟。

  外界威严的老校长,此时活脱脱一老顽童形象。

  ps:求订阅!求月票!

  (还有…)

第144章 ,大上海,遇故人(求订阅!)

  第146章 ,大上海,遇故人(求订阅!)

  瞧眼有些失神的林树森,老校长问了一个最关心的问题:

  “《文化苦旅》后面还有多篇幅?”

  李恒回答:“预设还有35篇章左右。”

  老校长意外,没想到还有这么长,说道:“你新书写得很好,很有水平,继续保持下去,有需要可以找学校。”

  还没入校呢,就有人伸出橄榄枝的感觉真他娘的棒,李恒应声说:“我明白,谢谢老师。”

  接下来,两人聊了好一会,老校长最感兴趣的是关于他的创作灵感和写作心路历程。

  得知他从小到大看过上千本书,得知他为了新书《文化苦旅》的创作准备了140多本书和文献,得知他为了深切体会和感悟、暑假亲历了大半个中国时,老校长肃然起敬,颔首欣慰道:“这才是做学问的态度,很不错。”

  20来分钟后,餐车进了卧铺车厢,李恒请老校长和林树森、以及一伙人吃饭。

  关于李恒的作家身份,麦穗妈妈和孙曼宁妈妈除了花很长时间去适应外,都没推辞,都很高兴地接过了晚餐。

  饭后,老校长又同李恒聊了好会经史地理,直到8点过,因为身体困乏的原因才回了隔壁卧铺包厢。

  离开时,老校长还笑着对李恒说:“还好小林没买到软卧,不然就同你错过了,这是缘分。”

  林树森腹诽,人家车站卖完了啊,您老想买也变不出花来啊,除非等明天,不过这波着实不亏。

  李恒面露笑容亲自送他去到隔壁。

  回到车厢,见孙母和麦穗妈妈依旧用一种奇特的眼神看自己,李恒热情招呼:

  “麦姨、孙姨,闲着无聊,我们来打牌吧。”

  身份不一样,号召力成几何上升。

  孙曼宁母亲坐过来,感叹笑道:“哎,我家那位要是知道你就是十二月,保准能气到一个星期吃不下饭,他那样兢兢业业骂了2个月架,你却一声不吭。”

  李恒赔笑道:“我的错,寒假回去我得亲自登门向他老人家道歉。”

  孙母一边抓牌,一边八卦问:“听你们英语老师讲,你已经处了对象?”

  有些话一听就懂,他霎时明白英语老师为什么会到外面说自己处了对象的事。估计还是怕了刘业江的传言,担心别个在背后嚼舌根。

  李恒点点头:“嗯,谈得比较早,让师母见笑了。”

  没想到孙母说:“作家嘛,谈得早好,经历感情有利于你写作。”

  听听!听听!这就是身份带来的影响力嗨,让老师和家长嫉恶如仇的早恋都能变成美谈。

  这特么的同后世有人说马云很帅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李恒和张志勇一边,孙母和麦穗妈妈一边,打升级。

  而麦穗、孙曼宁和麦冬则在旁边围观,经常高兴地搭嘴指指点点,一众人七嘴八舌有说有笑,气氛特别好,一直到深夜才散。

  有麦冬守夜,李恒没有矫情,爬上床铺就睡,补觉。

  睡不着的麦母小声问女儿,“李恒真是大作家?”

  麦穗哭笑不得,“妈妈你怎么还怀疑?”

  麦母谨慎地看眼熟睡的李恒,摇头:“不是怀疑,我身为一个局外人都觉得这、这太不容易了!太不可思议了!这李恒啊,估计是坐了文仓。”

  在邵市农村,往往文仓就是文曲星下凡的意思。

  想起自己当初得知李恒是大作身份时的剧烈心理波动,麦穗赞同这话。

  一侧的麦冬附和:“真想不到大作家会和年纪轻轻的李恒划等号,还是穗穗同学,我到现在都还没缓过神。”

  大概眯了个把小时,李恒就被张志勇摇醒了:“恒大爷!醒醒!醒醒!沪市到了叻!”

  此时外边天色已然大亮,乘务员正挨个卧铺包厢通知:

  “前方就是沪市老北站啊,也是本次列车的终点站,请各位旅客收拾好行李,准备下车,带小孩的”

  这年头的乘务员小姐姐很负责,一路过去挨个床位瞧眼,见到还有未醒来的乘客,都会好心叫醒对方。

  李恒的行李不多,就两个包,等到列车减速停下,他跟随众人下了火车,缓缓朝出站口移动。

首节上一节157/17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