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全师傅也分出一点精力来观察来才,他惊讶发现,这小子虽然不大,但还真有点做菜的天赋。
“来才,洗手,跟我捏寿包。”全师傅跟来才说道。
来才很兴奋,立即去洗手,甚至还特意擤了一把鼻涕。
严肃起来,还真学得有模有样,这令全世界有些惊喜。
而这一幕在外人看来,就是欣赏来才呀!如此看来,来才以后前途光明,起码能当一名厨子。
厨子好呀!灾年都饿不著厨子。
“来才以后有出息呀!”旁边的村妇跟黄兰说道。
“是呀!以后能跟全师傅学厨,在城里工作也是板上钉钉的事。”
这就跟大秋有点相似,也是拜了城里的人为师,现在基本上就住在城里。听说,陈大夫都为他拿下钢铁厂医务室临时工的岗位。
干好了,转正不是自然而然的事吗?
到时候,大秋也是钢铁厂的人,而且还不用去车间,不用那么辛苦。这就是有师父的好处,可以领入行。
如今,来才也差不多是这个剧本。
问题是,来才那小子才几岁呀?
这让村里的那些青年有点汗颜,还比不上一个几岁大的孩子,找谁说理去?
黄兰没有飘,而是庆幸道:“全靠他大哥益民。”
这话,大家没反驳。
不是益民的话,来才就算有这个天赋,人家也不一定非得要收徒。这世界上,有天赋的人多得是。
大家羡慕,他们儿子怎么就没有那样的大哥?
这得少奋斗多少年呀?
寿包捏出来后,看上去是营养不良,但全师傅并不著急,等催包子后,包子膨胀,就会变成大桃子。
此时,周益民来到张叔家。
张叔一家也准备好了。
尤其是张燕,还特意穿了一身新衣服,她娘让穿的。周益民的爹娘都不在,去见爷爷奶奶,就相当于见家长,必须正式点。
此外,他们还给周益民的奶奶准备了一份贺寿的礼物。
哪有空手去祝寿的道理?
张建设自己就有一辆自行车,他又跟科室内的同志借了一辆。那些同事得知张建设是去给老周的老母亲祝寿,都纷纷托他带上他们的一份小心意。
他们送的,都是很常见的生活用品,没有特别珍贵。
像古代那样,送什么金银珠宝、古董字画等的,也不怎么合适。这种大环境下,送那种东西,不是害人吗?
就连张建设的妻子,给老太太准备的寿礼,也仅仅是一套衣服。
不过,衣服的面料是“的确良”的。
我们都知道,“的确良”是化纤的一种,50年代在国际上开始流行,也称“达可纶”、“涤纶”,有纯纺的,也有跟棉、毛混纺的,通常用来做衬衫。
据说,这种面料最初在广东按音译被唤作“的确靓”,传至北方后变为“的确凉”,后来大家发现穿起“的确凉”并不凉快,才改成了“的确良”。
“的确良”的优良性显而易见。
尽管它不吸汗、不透气,可挺括滑爽、易洗快干,还比棉布结实,经蹬又经踹、经铺又经盖,一件顶三件。
如今,市面上的“的确良”很少。
当下中国还没有从石油到化纤的生产能力,只能靠进口涤纶纤维来开发“的确良”。
周益民没记错的话,过一两年,“的确良”才开始在京津沪小批量试制。
可即便我们靠进口聚酯切片来制造涤纶纤维,所生产出来的产品都尽量用于出口创汇,比如京城产的冰山牌漂白“的确良”、天坛牌衬衫等。
只有少量在大城市上市或出口转内销的“的确良”料子、成衣,是排大队抢购的紧俏货。
直到70年代,国家决心大手笔引进石化装备,发展化纤工业全产业链,魔都金山石化等大厂陆续建成,高档商品的“的确良”才逐渐普及。
而周益民给奶奶准备的礼物也很简单,是一双布鞋。
之前让徐奶奶帮忙做的。
徐奶奶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去做两双布鞋,品质自然是顶哌哌。
第143章 张建设的震惊
“张叔,带这么多东西干什么?”周益民忍不住问。
什么衣服、帽子、鞋子等全有。
这不跟他准备的礼物重合了吗?
张建设笑道:“我跟你姨就准备了一身衣服,其他的,都是你爹以前的同事准备的,一份心意,也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
周益民闻言,微微点头,暗想:行吧!确实都是些日常生活用品,那就收下好了。
几人开始出发,张建设载著妻子。
周益民则是载著自己的对象张燕,而两个小姨子则是骑另外一辆自行车。两人一辆自行车,刚刚好。
半路上,张燕等人看到了农村的样子,一时间沉默不语。
知道现在全国上下都难,但没想到这么难。
来到周家庄,凡是碰到的村民,都会纷纷跟周益民打招呼。看到周益民在村里的人缘这么好,张建设一家都颇为惊讶。
而且,周家庄似乎跟他们一路上碰到的村庄不一样。
准确说,是村民不一样。
他们来的路上,碰到的那些村民,脸上全是菜色不说,基本上都挂著对未来的担忧、迷茫等。
而周家庄的村民,虽然也有点营养不良,但他们的脸上,笑容明显更多,对未来似乎表现得很乐观,没有太多的担忧。
精神面貌不一样,很显然,周家庄村民的精神面貌更好。
这是张建设他们的第一直观印象。
“周家庄很不错嘛!”张建设笑道。
周益民笑了笑:“也不太好,只能说勉强吃饱吧!”
经过村食堂的时候,村食堂飘出来肉香味。这让张建设他们有点惊讶,哪怕是他们科研所,吃肉的次数也屈指可数呀!
“益民,你给的两袋猪骨头,我们已经熬上了,要不要来尝两口?”村食堂里的人也看到了周益民,不由喊道。
尽管知道周益民不会在这里跟大家抢那么两口汤,但还是礼貌性地邀请一句。毕竟今天是人家奶奶的60大寿,正在做大餐呢!
周益民摆手:“不了,你们吃。”
食堂的那些“饭菜”口味真的不适合他。
别说村食堂,就连钢铁厂的食堂也一样,穿越回来这么久,前两天还领了一个月的工资,但在厂里吃饭的次数也就仅有两次而已。
张建设两口子对视一眼,心里也恍然。
难怪呢!
他们说,怎么周家庄还能吃上肉,感情是周益民给他们提供的两袋猪骨头而已。他们也很赞成周益民的做法。
请全村人吃饭是不现实的,但弄两袋猪骨头回来,给大家熬几口汤喝一喝,那问题还不算大。
骨头一直都是最不受欢迎的存在,现在肉店,首先被疯抢的是带有厚厚肥肉的那部分,然后是猪头皮、猪下水,接著是瘦肉,最后就是各种骨头。
当然了,即便是猪骨头,也不是说没有人要。
这年头,猪骨头也不是经常可以啃的。
不管怎么说,也还是能熬出点肉味来,能喝几口汤,那也是营养呀!
跟食堂的人打了招呼,周益民也不停留,时间不早了,载著自己对象,直奔自己家。
很快,又经过学校。赶巧,学校正在放学,孩子们一个个拿著木碗等,排著队,等待开饭。
看到周益民,小家伙们全都打招呼,现场马上乱了。
叫声乱七八糟,叫叔的,叫叔公的,叫十六爷爷,甚至……
张建设一家人都惊呆了。
“益民,你辈分这么高的吗?”张燕笑问道。
周益民停下来,双脚撑住,两手一摊:“是咯!不止是我,你也一样。到时候,他们肯定喊你叔婆、奶奶之类。”
张燕一听,顿时头皮发麻。
她还不到二十岁呀!
周益民跟他们说道:“围过来干什么?快去排队装饭吃,下午放学回家有零食,到时我会拿过去给你们。”
小家伙们听后,才乖乖回去排队装饭。
这时候,周志高作为校长,出来招呼周益民。
他慢了一步,周益民已经踩车载著对象走了,两个小姨子紧随其后,唯有张建设两口子还没开动。
周志高一看张建设的衣著,自行车等,就知道这人是周益民从城里请回来参加宴席的贵客,也就热情打了个招呼。
张建设掏出一包烟:“同志,你们这学校真不错,孩子们都有统一的服装。”
这才是张建设最吃惊的地方。
刚才,他们也听那些孩子对这人的称呼,是学校的校长。能把学校做成这样,张建设认为非常了不起。
周志高接过烟,笑道:“这还得多亏了益民,校服是他提出来的,布料也是他帮忙……”
说著,就把学校的一些事,都给倒了出来。
既然是周益民请过来的人,肯定是非常亲近的存在,所以也不用藏著掖著,可以大大方方地聊天。
张建设两口子听完,人都快傻了。
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个学校是益民盘活的,孩子们免费上学,免费吃饭,还有新衣服穿,全是益民的功劳。
听这位校长的意思,益民是他们这座学校的大靠山。
不仅如此,村里的很多事,都跟他们未来的女婿息息相关。
他们真的难以想像,益民竟然做了那么多事。
所以,他们看到周家庄的这种精神面貌,其实是益民改变的。否则,周家庄跟其他乡村是差不多一个样。
了不起呀!
跟周志高告辞之后,张建设的脑子还是混乱的。他真的很难想像,那是一个不到二十岁的青年做出来的。
忽然觉得,自己那读大学的女儿都有点配不上益民。
他的妻子则是无比欣喜,正应了那句“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喜欢”。这么优秀的女婿,让他们家捡到了。
“走快点,别失了礼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