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良教授也沉著脸,语气加重地跟自己学生说道:“小江,注意用词。”
中山装的领导笑道:“听小周同志讲,你们不要吵。”
老支书和大队长顿时松了口气,看向那年轻人的眼神有点不善。
那家伙的脸色瞬间变成猪肝,心里对周益民的恶意就更加强烈了。
周益民瞥了他一眼,没把他放心上。这种自恃清高、眼高手低的人,只会妒忌别人的才华,最没用。
他把头转回去,跟中山装领导说道:“其实,压水井在我国宋代就有了。不过,那时候的压水井跟我打造的那个有所不同,原理却是一样的。
我偶然在一本书上看到了相关记载,对这方面也感兴趣,于是琢磨了下,将其改进,就成了你们看到的那压水井。”
这回说清楚了。
陈玉良教授不仅没有看低,反而很欣赏周益民。
周益民是有备而来的,将之前画的图纸拿出来:“你们看,这便是我重新设计的……”
里面夹杂了一些稍微专业的知识,比如什么标准大气压、地下水位等等,甚至还有一些数据支持,逐一进行了分析、解说。
“小周同志,你真是个天才,在钢铁厂浪费你天赋了,要不到我们大学来进修吧!”陈玉良教授立即动了爱才之心。
周益民马上摇头:“多谢陈教授的抬爱,不过我对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很满意,大学就不去了。”
去大学,反而不方便他物资倒腾,以及商店升级。
再说,他也不装了,自己其实不太爱读书,很烦考试之类的事情。
陈玉良教授听后,有点可惜,但也不再劝了,人各有志。
那位“大领导”也开口了。
“虽然说这压水井宋代就有,但小周同志你功不可没呀!能从古籍上发现,并且将其改进,始终是你的功劳。”
这话,算是给事情定性了。
周益民的功劳跑不掉。
随后,他就大规模钻压水井,利用地下水这个提议,听取了周益民的意见和想法,再结合陈教授的分析,心里有数了。
他不再逗留,要尽快返回城里,到部委汇报。
如今各地旱情严峻,片刻都不能耽误。
陈玉良教授也给周益民留下一个地址,告诉周益民,以后如果改变主意,随时去找他。
至于身边那位江同学,以后他大概率是会远离,他最不喜欢那种人了。
“好!陈教授您慢走。”
看那姓江的背影,大队长往地上吐了一口唾沫:“奶奶的!下次最好别出现在我们周家庄,见一次打一次。”
老支书点头。
这次差点摊上事了。
“老支书,压水井的部件,我已经托厂里的老师傅打造,大概要两天的时间。”周益民告诉他。
“嗯!到时候我让大福他们进城去拉回来。”
这种苦力活,自然不会再劳烦周益民。
“益民,谢啦!”大队长也开口道。
要不是周益民,他们村估计现在是要饿肚子的。离粮食收割还有那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怎么活下去。
周益民掏出烟,给在场的人分,说道:“大队长,我也是周家庄的人。”
“对对对!”大队长等人很开心。
要知道,有些人进了城,通常都不怎么跟乡下老家来往,尤其是老家的穷亲戚。然而,周益民并没有那样做,而是尽自己的能力帮助老家的乡亲们。
“不聊了,我家还要盖房子,忙的呢!”周益民准备溜。
“行!那你先回去,有什么要帮忙的,尽管开口,不要跟我们客气。”
目送周益民走远,老支书表情严肃地跟在场的人说道:“我不希望在村里听到谁在背后说益民的闲话,一旦发现,后果自负!”
“支书,您就放心吧!益民家就算是吃龙肉,我们也不眼红。”
“是呀!十六叔可没少给我家小子好吃的。”
……
周益民刚回到家,就碰到周大春扛著木料过来。
老爷子指挥:“放这里,放这里!给我摆好点。”
第28章 猪油真好吃
等大春将木料摆好,周益民拍下他肩膀:“进屋喝口水,抽根烟,等会顺便将你家那玉米和土豆扛回去。”
本还想客气一下,但周大春一听抽烟,还有自己家的粮食,马上改口:“谢十六叔!”
心里那个高兴呀!
周益民又掏出刚才那包大前门,看只剩下两根,干脆都给了这货。
周大春乐得捉了捉头发,之前好不容易压下去的头发,瞬间又竖起来,恢复鸡窝头的状态。
进屋后,周大春连忙说道:“十六叔,太叔婆,水就不喝了。”
周益民指著角落的两袋:“呐!那两袋就是。”
这货嘿嘿一笑,露出大黄牙,左右拧了下脖子,发出咔咔的声音,然后走过去,首先把那袋玉米扛肩上。
一百斤的东西,好像很轻松的样子。
不得不说,这个时候的人是真大力。后世很多人肩不能抬,手不能提,跑几百米就气喘吁吁,要原地去世一样。
“十六叔,帮我把这一包也……”
还没说完,就被周益民瞪他:“不能多走一趟?万一摔下来,玉米粒无所谓,土豆摔烂了就会坏。”
再说,那么重压著,长不高是有原因的。
周大春被训,不敢反驳,只好先把那袋玉米扛回去。
他回到家,还没进门,就喊:“爸!玉米我扛回来了,土豆还在十六叔那里。”
周志成走出来,面露喜色:“好,放里面,等会你再去。”
将玉米放下后,他立即打开袋,从里面捧出一捧玉米粒,发现全都是干的,没有玉米芯之类混在里面。
公道呀!
他眼睛忽然瞄到儿子裤兜里的烟,顺手就掏出来,看到有两根,根本不需要征求意见,就从里面倒出来一根,叼自己嘴上。
“爸,那是我……”
“嗯?”
“孝敬你的。”周大春心里气呀!但看到自己老子那脸色,只好改口。
“嗯!”
周大春的弟弟,已经去他姥姥家劝两位老人了。
……
上水村,在所有的红薯全部搬入食堂库房后,王村长马上安排人“做饭”。
几乎全村人都饿得有气无力了。
“给根生家送去五十斤。”王村长吩咐道。
根生就是那位摔到腿的家伙,五十斤红薯,算是对他的补偿,再多也没了。
除了根生家,王村长又分出十几份,有五斤、十斤的,让人给快饿死人的家庭送过去。免得再次出现饿死人的惨剧发生。
昨天饿死的,是一位七旬老人,为了将家里那几口吃的留给孩子,自愿绝食。
好在王村长在上水村的威望足够高,这样分配也没有人说什么,起码不敢明面反对。
很快,上水村的食堂就飘出红薯的香味,全村人都在食堂内排队。
看到红薯的时候,他们脸上竟然流露出幸福的表情。
从古到今,中国老百姓其实很容易满足,吃饱饭就行。
“娘!可以吃了吗?”一个快成皮包骨的孩子问他娘。
面黄肌瘦的女人点头:“吃吧!小心点,别烫嘴。”
食堂里,村民们吃著红薯,没有一个人剥皮,终于有了点欢声笑语。
而周益民家,奶奶正在淘洗高粱,准备烧高粱饭。周益民将一只鸡剁了,今天做一个蘑菇炖鸡。
来福三兄妹围著周益民转,帮忙烧火等。
周志明带人去挑石头,不是什么石头都能用来做房基的,他们弄回来一批,堆在周益民家附近的空地上。
“大家歇一会,下午再干,准备吃饭。”周益民喊道。
其实,大家已经闻到了高粱的香味,也饿了。
“回家带碗过来。”周志明跟那些人说道。
农村家庭,可没有多余的碗,一个碗破了还要缝缝补补。
没错!就是补碗,后世恐怕很多人都没见过。衣服打补丁能理解,瓷碗也打补丁?
当下就有专门补碗的行当,叫锔碗,修碗的方法是打钯锔。
手艺人将打破的碗片拼拢起来,用线扎缚固定,计算一下该打几个钯锔,做好记号。
然后,用金刚钻在瓷碗外壁接缝两侧分别钻出小孔,接著取铜质或铁质的枣核形钯锔用小槌细心钉入小孔。
最后,在打了钯锔的地方涂上一种特制的白色灰膏,再用布擦拭,抹去多余的灰膏,一只碗就修好了。
那群人一哄而散,跑回家拿碗。
饭是高粱饭,菜则是土豆块,用猪油焖的,虽然不加肉,但也很香。
周益民给他们打饭,两勺高粱饭,再加一勺土豆块,满满的一大海碗。这时候的碗有点大,可以把脸埋进去吃的。
有人吃得留下三分之一。
“饱了?”
那人憨笑道:“哪有吃饱的?留点给家里的孩子吃。”
周益民无语,跟大家说道:“都吃了,吃完再装一碗。”
干活的人无不感激,心想著后面盖房子要用点心,帮周益民搞好一些,起码得对得住人家这顿饭。
周志明苦笑:“益民,也就能给他们这么吃。”
高粱饭就不说,还有那土豆块,满满的一层猪油,浇在高粱饭上,味道绝了。也难怪这些家伙都想留几口,拿回去给家里小孩吃。
“总不能让大家饿著肚子干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