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我有一个商店 第127节

  还没等他们说完,周益民便打断:“下次看到蜂巢,你们回来找我,别傻傻地去给蜜蜂蛰。”

  他们根本就不会取蜂蜜。

  得先用烟熏,将蜜蜂熏跑。人家专业的,压根不需要什么防护措施,也不会被蜜蜂蛰,轻轻松松采蜜。

  “好!”一群孩子不约而同地回应。

  送走这些小家伙,周益民开始处理那些蜂蜜,要把蜂蜜从蜂巢中提取出来。

第187章 隔壁村送业务

  因为没有摇蜜桶,需要用原始的方法提取蜂蜜,稍微麻烦了一点。

  后世,我们取蜜比较简单。

  只要将巢框装进摇蜜机,通过快速摇动手柄,运用离心力作用,把蜂巢上的蜂蜜甩到摇蜜机的桶壁上,然后流到桶内。最后,通过过滤网将蜂蜜倒出来,就可食用。

  实际上,摇蜜桶并不难制作,但摇蜜桶是为蜂箱的巢框设计的,并不适合这种野生的蜂巢取蜜。

  没有摇蜜桶,周益民只好用传统的方法分离蜂蜜。

  他将蜜脾放在下面安有盆子的干净纱布中,然后用小刀将蜜脾切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等蜂巢中的蜂蜜基本流完,滴落到下方的盆中,再挤压几次。

  一步到位,顺便过滤了。

  “蜜脾”这个词,可能很多人比较陌生。其实,那就是蜜蜂营造的酿蜜的房。

  这个词汇,唐代的时候就出现了。

  在李商隐的《闺情》诗中,就有:红露花房白蜜脾,黄蜂紫蝶两参差。春窗一觉风流梦,却是同袍不得知。

  分离、过滤好蜂蜜,周益民将其装到三个罐子里。

  “奶奶,这罐放家里,平时你跟我爷爷都喝点,对身体健康有益的。”周益民将最大的那罐留在家里。

  当然,周益民也知道,有些人是不能喝蜂蜜水的。

  比如婴儿,因为蜂蜜在酿造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受到肉毒杆菌的污染,而婴儿体内的免疫系统还没发育完全,吃蜂蜜会对身体造成不利的影响。

  还有就是患有糖尿病和肝硬化的人。

  周益民的爷爷、奶奶,并非那三类人,所以可以适当喝点,对身体确实有好处。

  另外两罐,他打算给老丈人家送一罐,街道办李姨家也给一罐。

  “好,奶奶晓得。”老太太和蔼地笑道。

  就在这时候,有人跑来告诉他,上水村的王村长找来。

  “找我的?”周益民有点意外。

  自从那次换了红薯和土豆后,他跟上水村就再没有交集了。

  周益民也听说,看到周家庄把干涸的河床利用起来,上水村也有样学样。都不知道他们村怎么搞来的种子,反正也种上了作物。

  “十六叔,我看应该是好事,王村长跟支书有说有笑的。”

  周益民点头:“那我去看看。”

  说完,就朝村子中*央的位置赶去。

  到了之后,果然看到王村长跟老支书谈笑风生,完全没有刚认识时的愁容。现在,不管是周家庄,还是上水村,情况都有所好转,起码没有再让村民饿肚子。

  “益民,来了呀?坐这边。”老支书招手,然后指了指旁边的凳子。

  王村长也笑著打招呼,扯出点“别来无恙”之类的词语来。

  “王村长,这么有空来我们周家庄做客?”

  老支书点破:“他呀!无事不登三宝殿,有事求你来了。”

  不过,那事对益民也有好处。

  “哦?王村长,不妨直说,我们也算是熟人了。”周益民让其开门见山。

  既然如此,王村长也就不兜弯子,说道:“我们上水村不是也种了点计划外的作物嘛!也想卖给钢铁厂。”

  钢铁厂的采购,比供销社强不少,他们当然也想卖给钢铁厂。

  反正是计划外的东西,没有硬性规定怎么处理,村里可以自由决定。那么,肯定是希望能卖高价点,或者说换多些东西。

  周益民一听,这不是给他送业务嘛?

  确实是好事呀!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点头:“可以,我这边统一采购,保证比供销社的收购价高。”

  这看似跟供销社抢生意,但供销社不会有意见,甚至乐得清闲。供销社的员工才不管这些,反正工资照常拿,能少一事就少一事。

  供销社顾名思义,一方面是供,给农民供应盐、糖、布等生活物资,给城里供应原材料,农产品等等。

  另一方面是销,把烟酒副食售给农村,把淡奶、水果售给城市居民,保证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行,是城乡流通还有商贸交易的一个重要桥梁。

  “那得咧!谢谢啦!”王村长大喜。

  要的就是这句话。

  他们就是冲着卖给钢铁厂价格高来的。

  供销社的价低不说,收购态度也非常有问题,求著他们买一样,里面的员工,一个比一个拽。

  无论是买东西,还是卖东西,他们永远都是一副“爱买不买,爱卖不卖”的表情。

  你们不买不卖,人家可能更加开心,不用忙。

  “对了,你们村能进大车吗?不能进的话,你们只能将农产品抬到村口来装车。”周益民问道。

  之前进去过一次上水村,进村的道路并不大,走货车是有点勉强的,就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改善。

  “可以进,我们村的道路也扩大了的,跟周家庄的一样宽。”王村长连忙说道。

  货车进村去装车,那肯定最好不过呀!

  他们村虽然没有周益民这样的能人,但他们有样学样,周家庄怎么做,他们也学。就像河床种作物和修路这两项。

  当然,有些他们村学不来。

  比如村里的学校,他们的学校还处于关停的状态,想要读书,就得去红星公社那边的学校。

  再比如盖塑料薄膜,搞温室大棚。他们村没有这能力呀!

  而有些措施,他们则是还不知道,比如养鸡、种蘑菇等。

  “嗯!那就好,到时直接开车进村采购。”

  物资自然是多多益善。

  除了钢铁厂,周益民甚至可以让方便面厂、街道和科研所也参与进来,不怕吃不下。

  实际上,别说周家庄和上水村,再来几个村子,以钢铁厂上万工人的规模,也完全可以消化。

  周益民好奇:“都有些啥?”

  “一些瓜菜,最多的就是豆角,最快下个月就能收获了。”王村长说道。

  其实,还有玉米之类,但那些粮食,他们村不打算卖掉,留在手里更安心。

  作为农村人,对粮食产量很敏感,他们预测,下半年,甚至明年都还还会不够吃,自然也就不会把粮食卖掉。

  周益民微微点头,豆角的生长期比较短,一个半月左右就可以陆续采摘,所以他们周家庄也种了不少。

第188章 水渠

  “红星公社准备修一条水渠,听说了吗?”

  王村长忽然问道。

  修水渠?

  周益民和老支书有些意外,但片刻后就释然了。

  干旱太严重,各地开始想办法。其中,修水渠引水,自然成了重中之重,不可能一直让它就这么下去。

  明年还是这样,怎么办?

  虽然有周益民发明的压水井,暂时缓解了用水压力,但这种提取地下水的方法,也不能长久呀!

  据他们所知,等地下水位下降,压水井可能就没什么用了。所以,必须提前做好准备,不能到时候没有水,才开始自乱阵脚。

  “今天公社开会,就是谈这事?”老支书问。

  公社开会的事,他知道,大队长去参加,还没回来呢!

  “没错!公社是打算从密云那边修一条水渠过来。”王村长透露。

  他的消息很灵通。

  密云那边有超级水库,今年才建成的,水资源不是很缺,但就是有点远。修水渠的话,单靠他们红星公社,恐怕有点吃力,几十公里呀!

  老支书顿时头疼。

  修水渠,自然是好事。

  但那么大的工程,肯定要抽调各个村子的村民去帮忙,而且估计抽调的人不少。

  然而,等收了麦,他们周家庄并不清闲,自己村还有好多事呢!种菜、养鸡、修水库……哪样不要人?

  “不靠谱吧?密云离我们这么远。”老支书感觉消息不靠谱。

  那根本不是一两个公社就能完成的。

  周益民猜测道:“有可能不是从密云水库引水,而是在京密引水渠挖条水渠过来。”

  他的印象中,是有那么一条京密引水渠,将密云水库的水引到京城城区来,据说有上百公里长。

  项目修建时,适值我国三年困难时期,及经济调整时期。

  周益民记得,就是今年冬季开始修建的,国家投入了六千多万元。

  这时候的六千多万,可以说是天文数字,无法想像。

  京密引水渠主要提供京郊工业生产、农田灌溉、城市生活用水,并向各大公园湖泊输送水源。

  途中,还会修建几座小型水电站。

  “益民猜得没错。”

  就在这时候,外面传来大队长的声音。

  大队长去开会回来了。

  正如周益民所想,红星公社联合两三个其他公社,打算从京密引水渠搞一条分渠过来,方便明年耕种。

  “公社决定了?”老支书问他。

  大队长先是跟在场的人打招呼,然后找个位置坐下来,回答老支书的问题。

  只见他点头:“嗯!收了麦就开始动工,公社每个村要去30个人。”

  老支书的脸一黑。

首节上一节127/2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