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我有一个商店 第116节

  陈师傅感谢几句,就带著那5个粽子回家去,没舍得吃。

  这几天的活,他感觉很值。油不用自己出,每天有2块钱。这都没算,周家庄每天中午还会让他在村里吃一顿。

  如今,还得到5个粽子。

  正好他家5个人。

  陈师傅临走前跟大队长说,下次要还有什么事要帮忙的,尽管找他。

  村民们也集中村食堂,开始领粽子。

  学校那边,老支书已经提前让人送过去。饿谁都不能饿那群孩子,谁不知道学校是周益民撑腰呀?

  “还是这粽子顶饱。”有人吃后,意犹未尽地说道。

  “那肯定呀!你以为这是双蒸法弄出来的那些玩意?”

  “你有病吧?拿双蒸饭跟这粽子比,能比吗?”

  双蒸饭也是今年才弄出来的玩意,据说,还是清*华大学的老师发明出来的,人家还有专利呢!

  鉴于我国粮食严重不足的情况,就在年初,该学校成立了工作组,进食堂专门研究“增饭法”。

  他们发明了碗饭、钵饭、盘子饭,但这些方法只能保证口粮到人,不能增大饭的体积。于是,他们又进一步攻关,发明了双蒸饭,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广为推行。

  所谓的“双蒸饭”,就是在饭蒸好之后,盖子必须盖紧不得敞气,加大火让蒸气把饭冲泡。

  这样蒸出来的米饭比平时蒸熟时的要高出许多,而且饭粒大而透明。双蒸饭十分松软,不需咀嚼,从感觉上要比单蒸饭饱肚子。

  其实双蒸饭就是水分多,饱的快饿得也快。事实上好多人吃双蒸饭导致了浮肿,甚至造成了死亡。

  穿越过来那么久,周益民见过双蒸饭,但没有吃过。

  吃多了对身体健康不好。

  实际上,类似于双蒸饭的“粮食食用增量法”在大饥荒年代层出不穷。

  比如去年,黑山县卫星公社创造出将玉米先蒸、后磨、再煮的“玉米食用增量法”。就连发达的上*海都推出旨在提高“出饭率”的先进烧饭法,将原先粳米一斤的出饭率,从2斤提高到2斤8两。

  等等。

  “喂!你到底要哪个?赶紧拿。”分粽子的人没好气地说道。

  周大福还挑来挑去。

  大家都知道,这里面有不同口味的粽子,全部打乱了。其中,大家最想吃到的,肯定是有肉的粽子了。

  于是,就出现了周大福这种行为,扒拉来扒拉去。

  周大福被骂之后,大家老实了,看准那个才伸手去拿。

  村民们难得地在不是端午节吃到了美味的粽子,有些人吃完,还忍不住将粽叶都舔几遍,甚至咀嚼几口。

  一个粽子肯定是吃不饱的,但接下来只能吃红薯了。

  吃了一个多月的红薯、土豆,要说不腻是假的。

  吃饱后,老支书顺势跟大家讲几句。首先,就是祝贺咱们周家庄道路铺设顺利完成,大家辛苦了。其次,便提到修建水库的想法。

  他还特别说明,这是益民的主意。

  没办法!

  现在益民的话比他这个老支书的还要管用。他要是提这种建议,估计不少村民怼,什么吃撑了没事干之类。

  但益民提出来的建议,几乎没有人反对,顶多会有人问几句原因。

  “你们都知道,益民见多识广,他有朋友说,这种旱情还会持续下去。等下雨,是有点难了。就看冬天下不下雪吧!

  另外,我们都知道,大旱之后必有大涝。

  虽然这种说法不一定准确,但必须有所防备。所以,我赞同修建水库,等小麦收割之后,我们就开始动工。”老支书跟大家说道。

  大队长看向周益民:“益民,你跟大家说几句。”

  周益民也不怯场,站在大家中间,说道:“一方面是预防洪涝灾害,此外修建水库还有很多好处。

  比如发电,只要把水库建起来,有水,我就想办法弄回来发电机,让村里用上电。”

  他又开始给村民们画饼。

  用电的诱*惑呀!

  这事关每一位村民的生活。

  周益民认真考虑过,靠申请通电,恐怕短时间内不现实。还不如靠村里自己,搞一个小型的水电站,都足够周家庄挥霍的了。

  果不其然,众人一听,眼睛全都放光。

  就连红星公社中心的居民,都没有全部通电,用电几乎是城里人的“专享”。

  “发电?益民,这靠谱吗?”大队长都怔了怔。

  周益民:“水轮发电机而已,到时候我找点关系,村里出钱买台二手的回来。”

  水轮发电机由转子、定子、机架、推力轴承、导轴承、冷却器、制动器等主要部件组成,也不是很复杂,普通低配版的,他们钢铁厂都能自主生产。

  得!有周益民这句话,大家安心了。

  一时间,村民们不由神往起来,想著以后自己家也能用上电灯。

  “不仅这样,以后水库还能养鱼、养鸭等。”

  私人搞是不行的,政策不允许,但集体就没问题。周益民如今在周家庄做的所有“项目”,都是以村集体名义去搞,不怕别人上纲上线。

  周益民继续说:“还有呀!大家农忙后,不是没生产任务了吗?赚不到工分了吧?如果建水库,村里还会继续给大家算工分。”

  此话一出,再次说到了村民们的心坎上。这可是村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呀!

  这时候,老支书和大队长也出来表态。

  只要是给村里干活,都会算工分。

第171章 采购事宜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

  建水库不是有劳动力就可以的,还需要材料,比如钢筋、水泥等,再不济也要石料,哪怕再小的水库,你多少也要用点吧?

  那么,就肯定需要钱。

  村里的钱可不多,仅限于上次卖野猪那一千多。等小麦等粮食收割,也会有点进帐,但还是不够的呀!

  要跟村民筹钱,恐怕不太好办。

  整个周家庄,一万几千元还是能筹到的,但村民不可能把棺材本都砸进去。就算村民敢,老支书和大队长也不敢那样做。

  那么,就只能指望周益民带大家搞的那些创收项目了。

  有人把这关键的问题提出来。

  几乎所有人看向周益民。

  周益民开口道:“那处山谷我实地考察过,从上面看,形似葫芦,中间宽大,而且是泥,而口子的位置窄小,并且是石头。

  所以,我们只要在中间挖下去就好,修坝的工程反而不大,不用耗费太多钱。”

  说实话,那不是什么特别大的水库,哪怕储满水,也顶多是村子的五分之一而已。用石头做坝体,绰绰有余的。

  反而以后在旁边修个发电站,投入的钱要比较多。

  不过,水电站不急,先把水库建好。

  既然周益民都这么说,大家也就没必要伤脑筋了。

  第二天一早,周志文拿著开好的介绍信,在路口的位置等周益民。

  “益民,我来载你。”见周益民示意他上车,周志文连忙说道。

  “志文哥,你会骑自行车?”周益民诧异。

  周志文笑道:“会一点,还是你爹教的。当初,也是用这辆车学,翻了两次。”

  周益民差点忘了,这哥们跟他爹是同学。

  “行,那你来开。”周益民也不客套,将自行车让给他,自己坐在后面去。能不用出力,当然最好不过啦!

  进城后,两人直奔科研所,周益民带周志文去见黄主任。

  黄主任立即表示欢迎,很快就给周志文办好入职手续。从今以后,周志文也算是科研所的人了。

  不仅如此,考虑到采购员这份工作的特殊性,黄主任还给配了一辆自行车。

  虽然有点破旧,但这令周志文非常高兴。如此一来,他以后可以回村里住,不需要留在城里。

  讲真,家里他也不是很放心。

  家里有哑巴老母亲,老婆,两个女儿,一个还读小学的儿子。要不是儿子太小,他都想求十六弟将这机会给他儿子。

  女儿的年龄倒是可以出来工作,但这是采购员呀!女人做不是很安全。

  “益民,谢谢你!”周志文真诚道。

  这比在村里赚工分好不知道多少倍,他现在是最低级的采购员,一个月工资都有二十几块钱。

  赚工分想要赚那么多,几乎不可能。

  周益民笑了笑:“志文哥,你可以暂时去跟大秋他住。”

  刚才黄主任也说了,科研所的房源比较少,暂时安排不了,但他会尽快安排的。

  “不用,我回家住就行。”周志文不想什么事都麻烦周益民。

  “不管住不住,先去那边吧!有点事跟志文哥你说,关乎后面采购的事。”周益民说道。

  靠周家庄的那点产出,暂时给科研所提供不了帮助的。再说,周益民让这些人做采购员,也有帮他“出货”的意思。

  一举三得的事。

  科研所如愿得到想要的物资,周志文轻松完成采购指标,他周益民能“出货赚钱”。

  周志文跟著周益民来到那独门院子,看到了周大忠和周大秋。

  “大忠,跟你志文叔说说采购的流程。”周益民自己懒得浪费口水。

  周大忠点头,开始跟周志文讲解如何采购。

  跟其他采购员不一样,他们背靠周益民很轻松。十六叔(弟)有渠道,能弄到各种物资。他们要做的,就是在相对合理的范围内给钢铁厂和科研所“供货”。

  周志文听完,人都惊呆了。

  如此一来,确实很轻松呀!这样的工作,一只狗都能完成吧?

  解释完后,周大忠带周志文到地下室去。

  周志文看到地下室的物品,更是瞪大眼睛。

  只见,这里有各种稀缺的物资,大米、面粉、玉米等粮食;腊鸭、鱼干、腊肠等肉类,鸡蛋也有几大筐;红糖、白糖、奶粉、罐头等。

  差不多装满了半个地下室。

  “这些货都可以拿去交任务?”周志文问道。

首节上一节116/2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