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586节

  第二天,刘震云照夸:“王老师写得确实好。”

  王硕还是谦虚,连连推让。

  第三天,刘震云继续夸。

  这回,王硕终于扛不住,被夸美了,接茬说:“其实我是觉得我小说写得挺不错.”

  结果刘震云大笑,对旁人说:“你看,这就是捧杀,一般人最多也就扛三天。”

  这真是一损人。

  江弦这会儿也忍不住吐槽一句。

  “这小子真贼。”

  这个“狡猾”的家伙,嘴上说自己写的不好,写的不行,觉得恐怕发表不了。

  实际上呢?

  小说已经写的相当完整。

  发表在文学期刊上绝对不是难事儿。

  “扮猪吃虎么?”

  “有点儿意思。”

  “跟我装逼是吧。”

  “等着”

  几天以后,刘震云被一个电话喊到文联大楼《人民文学》的编辑部。

  打听清楚地方,坐上电梯,刘震云喉头一滚。

  《人民文学》,这毫无疑问是每一位作家心中梦寐以求的圣地。

  而他竟然有这样的荣幸,有机会第一次发表作品就是发表在《人民文学》上。

  “刘震云是吧,江主编在等你呢。”刘震云被一名编辑领到江弦这名主编的办公室里。

  进了办公室,只见办公桌上堆满着稿件,江弦正埋头于稿件之中,对门口传来的声音并未在意,直到章德宁喊了一声。

  “江主编,刘震云过来了。”

  没错,章德宁。

  这位江弦的老编辑,曾经和江弦共同发表过多篇作品,近些年在《京城文学》也是混的风生水起,一路接替周燕如成为了《京城文学》的小说组组长、编委。

  德宁这位美女编辑的工作能力绝对是没问题。

  江弦对她心心念念。

  一上任就找京城作协那边儿调动了章德宁,这些天刚完成手续,给她借调来了《人民文学》。

  章德宁这会儿看着江弦,那也是心情复杂。

  想当年,江弦只是她手底下一名小作者,见着她还要喊一声德宁老师。

  现在回忆起来,那真是自己一生中的巅峰时刻了。

  毕竟现在自己见着江弦,还得心甘情愿的喊他一声老爷啊不,江主编。

  “震云啊,坐。”章德宁一声喊把江弦从稿件堆里喊了出来。

  “不麻烦,头儿.啊不,江主编,您先忙。”刘震云一脸腼腆。

  他紧张的同时,也在心中感慨,不愧是《人民文学》这部顶尖刊物的掌门人,江弦身为主编,真是做到了极致的负责。

  起码这份工作态度是装不出来的。

  刘震云心中激荡。

  这样的人物,真是为中国文学撑起了一方天地。

  “灵感【代替】进度+1,目前进度(87/100)”

  听着脑海中熟悉的提示,江弦面露喜色。

  “震云啊,不用拘着。”

  他摆摆手,示意刘震云坐到椅子上,然后亲自给刘震云倒一杯水,说起刘震云的那份稿子。

  “真是一份好稿子。”

  江弦满眼欣赏,“就文采而言,不但状物写景,形肖神圆,逼真如画,而且述怀言志,情达理浓,很有水平。”

  “您过奖了。”刘震云挠了挠头。

  虽然嘴上在自谦着,但刘震云身上却有一股自信发散。

  他不说,但他其实对自己这篇小说相当有信心。

  “小说整体都写的挺好的,基本找不到什么修改的地方。”江弦继续肯定说。

  “是么?”刘震云语气惊诧,但脸上的微笑始终没有消散。

  他内心仍旧自信。

  或许他的小说,在思想性、文学性上超越不了其他作家,但要论文字的严谨,刘震云觉得鲜有对手,很多工作多年的编辑都不如他。

  他是科班出身,正经的北大中文系学子,这方面怎么可能会比不过土生土长的老作家、知青作家。

  “稿子你先拿回去看看,需要修改的地方,我都替你批注出来了。”

  “谢谢您了。”

  刘震云笑着从江弦手上接过《塔铺》的手稿,感谢过江弦以后,他目光扫了一眼自己这份手稿。

  下一秒,他愣住了。

  只见原本清晰整洁的稿子上,此刻就像是在绿格子之间爬满了黑压压的蚂蚁一般。

  整份稿子,密密匝匝的批准字迹。

  刘震云人麻了。

  这还是我的稿子嘛?

  不是说基本找不到什么修改的地方吗?

  “有些地方还是需要再多完善完善的。”

  江弦看着刘震云小脸煞白的模样,生怕这小年轻抵挡不住这样的冲击。

  “你看,比如说这里,我觉得,要是把小说原本写的‘父母’‘爸爸’这些字眼修改成‘大人’‘爹’,就会更贴合乡土文学的气息,读起来更加的接地气,也符合创作时的语境,我记得你这篇小说的背景是你的河南老家,嗯,这么一改,小说是不是更加平易近人,通俗易懂了?”

  “嗯”刘震云有气无力的答应一声。

  趁着江弦说话的功夫,他已经把后面几页都扫个一遍。

  上面密密匝匝的字迹,看得他心惊胆颤,光是他看到了,批注的字数甚至都快要超过正文。

  这都快赶上让他重新写一遍了。

  刘震云都快哭了。

  不是基本找不到什么修改的地方么?

  现在这是闹哪样?

  “震云。”

  江弦这时候体贴的开口,“你回去以后,一定要按照我的批注好好修改,俗话说得好,写十遍都不如改一遍,文章天成的能有几个?好稿子都是改出来的。”

  “我知道了。”刘震云现在人都是麻的。

  作为一名北大学子,一名《农民日报》的编辑,刘震云对自己稿子的文字,没有十足的自信,也有七成的把握。

  可现在,让他引以为傲的写作功夫,居然遭到了堪称毁灭性的质疑。

  这人是任何一名编辑,刘震云恐怕都会和他据理力争一下。

  偏偏这个人是江弦。

  不仅是知名作家,还是文学界的名编。

  都不能说名编了。

  《人民文学》的主编,说是文学界的头号编辑都不过分。

  在这样的人面前,刘震云哪好意思抖落自己那点儿文字上的功夫?

  以人家的审稿水平,他让你改,那只有一个可能,就是稿子有问题,而一般的编辑又发现不了这些问题在哪。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这次修改的范围和再写一遍也没啥区别了,刘震云一个劲儿的安慰着自己,却还是忍不住的在心中质问:

  写小说这事儿就这么难么?

  俩人正聊着,朱伟又敲敲门进来,“主编,刘勇过来了。”

  “正好,我俩刚聊完,你快请他进来。”

  下一刻,一名满身学者风范的年轻人进到办公室里,同样满脸亢奋。

  “江弦同志,您好。”

  “请坐,我该叫你刘勇还是格非?”

  “咱们都是文学交流,那就按照文学界的习惯叫我的笔名格非好了。”

  “嗯。”

  江弦点点头,又给他介绍了下刘震云,然后聊到稿子《迷舟》上。

  “充满诗意,充满哲思,我能看出你在作品中灌注着对社会和人,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精神内核的思考。”他作出这样一句点评。

  一旁的刘震云听到江弦的评价,心里暗暗的吃了一惊,不免对这个格非这篇《迷舟》有些好奇。

  真有这么好?

  “小说我帮你审过了,需要修改的地方我帮你画了出来,这段时间你就跟着这位德宁编辑,住在我们招待所改改稿子。”

  “好。”

  江弦又闲聊几句,也让刘震云和格非互相认识了一下,告诉二人会在同一期上刊发俩人的作品,最后以修改后的质量决定谁发头条。

  这就有火药味了。

  刘震云和格非俩人一块儿出了办公室,然后提出互相看一眼稿子的想法。

  刘震云看了眼格非的《迷舟》,发现上面批注痕迹只有寥寥几笔,心中不免有些着急。

  看来江弦对他更放心。

  格非看了眼刘震云的《塔铺》,发现上面批注痕迹密密匝匝,心中同样着急。

  看来江弦对他更上心。

第509章 合成前夕的稿签

首节上一节586/6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