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585节

  结果江弦这时候忽然来了这么一句。

  今年的百花奖评选结果准备公布了。

  “不仅是百花奖,上面已经发话了,金鸡奖评选也不设禁区,爱咋咋评。”江弦紧接着道。

  “咝。”

  这话信息量就更大了。

  要仅仅是百花奖结果公布,那还不知道上面究竟要对《芙蓉镇》做什么样的处理,是不是隐瞒《芙蓉镇》的票数结果。

  但金鸡奖爱咋咋评,这就很明显了:

  《芙蓉镇》解禁了!

  一切也都合理了。

  只有《芙蓉镇》的评奖问题解禁了,百花奖评选结果才可以如实公布,金鸡奖评选也可以不设禁区了,爱咋咋评。

  “.怎么忽然?”梁左好奇的问了一嘴。

  没办法忍住不问。

  谁都知道这次顶牛的局势有多僵硬。

  结果忽然就有了这么大的戏剧性转变。

  江弦没有给出详细解释,只是看向一旁站了半天的朱虹,“站久了吧,累不累?我坐半天了,你来我这儿坐会儿吧。”

  “嗯?”

  朱虹没懂,屋里其他人却秒懂。

  原来如此。

  难怪江弦会有向影视进军的底气了。

  “那就按这个思路走,咱们先列几个社会热点话题。”王硕提议说。

  “有啥话题?”众人又开始琢磨。

  “保姆算不算?”

  梁左这时候开口道:“这几年,咱们城市家庭对保姆的需求激增,很多涌入城市的农村人口,都当了城市家庭的保姆。”

  “不错,算一个。”江弦肯定说。

  “《追捕》呢?”

  余华道:“这么出名的电影,多少男孩现在还把自己往高仓健打扮。”

  “可以。”

  “诗歌,必须讲朦胧诗啊!”

  “迪斯科。”

  “报纸、杂志上的相亲征友栏目!”

  “电话入户。”

  “那啥,琼瑶行不?”冯晓刚一拍大腿提出这么俩字儿。

  81年的时候,长影主办的电影刊物《电影世界》复刊,复刊以后主要介绍港台电影和影人。

  没错,介绍港台。

  成龙、陈美龄这些港台明星都是这部刊物介绍到内地的。

  到了83年《电影世界》刊登了一篇小短文,题目叫《一则启事满纸辛酸》,报道了琼瑶主持的巨星影业于83年3月倒闭,琼瑶息影,从此不再拍摄电影。

  为啥《电影世界》会介绍琼瑶呢?

  因为她的小说在国内火了。

  81年开始,琼瑶的小说就开始陆续传入内地了吗,“纯爱”已经在新中国的文学作品中缺席了30年,琼瑶一出现,迅速俘虏大批读者。

  随着琼瑶小说改编电视剧的拍摄,还有琼瑶电视剧的引进,国内很快掀起了一场琼瑶热。

  因此,冯晓刚一说出“琼瑶”的提议,就得到了大伙的一致支持。

  讨论了两个小时要说什么,然后决定每一集一个话题,一共罗列出20多个社会热点事件,每个编剧各领几个拿回去写。

  “对了,说了半天电视,咱们这剧里的刊物还没个名儿呢。”刘震云这个时候说。

  “叫啥呢?”

  “《人间观察》。”王硕提议,“头儿刚才提了这词一嘴。”

  刚才江弦对这部剧做设想的时候就提到了,要把这部剧拍成对大时代下咱们社会辛辣却又不失温度的人间观察。

  因此,王硕一提到这个“人间观察”,众人都是眼前一亮。

  “挺好。”

  “人间观察,一语双关!”

  “可以可以。”

  “《人间指南》吧。”

  江弦这时候开口,“观察怎么听都不像是一部刊物,指南就好多了。”

第508章 那一天的内卷,内卷起来

  《编辑部的故事》是92年上映的电视剧。

  这会儿才刚快87年,比原本轨迹提前了五年,所以原片里很多内容现在都用不上。

  让“海马”去写,写的一定会和原本的剧情有出入,有差别。

  不过总的剧情路线差别不大:

  “一份名为《人间指南》的刊物,因内容乏味而面临停刊的局面,编辑部里所有的工作人员心情各异:

  主编老陈深感力不从心,欲引咎辞职。

  最年轻的两名编辑李冬宝和戈玲打算另谋出路。

  老编辑刘书友和牛大姐分别认为自己是最合适的新主编。

  中年编辑余德利则先下手为强,直接坐进主编老陈的办公室内,对外自称“余主编”。

  没能找到新工作的李冬宝和戈玲也回心转意,几个人拓宽思路,想出很多调整刊物内容的具体办法。

  决定的时刻到了,谁能成为新的主编,《人间指南》刊物能否起死回生,每个人心里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都希望自己能成为编辑部里的主编,在编辑部的出路上各尽其责,各显神通。

  ”

  “头儿,您不领个几集?”王硕这时候开口问个一句。

  “我?”江弦挠了挠下巴。

  其他人听着王硕的话,登时来劲儿,跟着起哄。

  “对啊,您也弄几集啊。”

  “您就当给我们打个样儿。”

  “整一个。”

  “.那我领两集吧。”盛情难却,江弦无奈开口,“你们也知道,我平时事情多,写两集已经是极限了。”

  其实让他写这部《编辑部的故事》也不是不能写,他之所以要搞海马,主要还是想赶紧培养出“海马”这套班子,以后“海马”自己就能独立运转,这一块儿也不用他再带着。

  但是这会儿忽然说要让他写两集。

  那他也乐得试一试。

  看看自己能不能在《编辑部的故事》原有这些剧集上,整两出新的剧集。

  临了,江弦找着刘震云,找他去要上次和他说的那份稿子。

  “就这份。”刘震云很快取来一沓手稿。

  江弦扫一眼,小说第一行就写着俩字,明显是小说名字:“塔铺。”

  “讲什么的?”

  “一个复员军人回乡后参加高考复习的经历,大概是个农村青年为了改变贫困的命运,准备参加78年高考的辛酸故事”

  刘震云讲了几句,有些脸红,“害,其实写的就是我自己的一段经历。”

  他就是复员军人,复员后在河南老家一所中学担任民办老师,白天上课,夜晚复习。

  最后以HEN省高考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了北大中文系。

  “不奇怪,写作者最开始都是以自己的经历为入手点来进行创作的。”

  江弦说:“我先拿回去帮你看看,帮你改改,要是能用的话,我再通知你。”

  “成。”

  刘震云满眼期待和激动。

  依旧是替徐晨辉开了车,刷了一次【代替】的进度,回家以后江弦迫不及待的将刘震云这篇《塔铺》看了一遍。

  这篇《塔铺》写在“农民日报社”的绿格子稿纸上,笔迹干净清晰,亲切自然,每一页纸就像是“黑板报”一样整洁。

  江弦知道《塔铺》这篇小说,这是刘震云的成名作,在当时一发表就拿到了当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至于江弦手里这篇《塔铺》,在他看来,内容已经和后世那篇内容上没有太大差异。

  刘震云中文系文科状元的水平也确实不是吹的。

  而且他在《农民日报》工作多年。

  文学性非常严谨,写的这篇小说,基本看不到什么语法、句式的错误。

  当然了,后世刘震云自己说过,自己考试时候在裤子上整了一裤子小抄。

  这事儿是真的,他自己亲口说的。

  但你要真认真,真觉得这事儿就是他说的那样,那就被刘震云给忽悠了。

  这厮就是这种“狡猾”的性格。

  那可是北大。

  别说给份小抄,就给你本书你能考进北大么?能考到文科庄园么?

  听听乐子别太认真。

  真要认真,那刘震云的目的就达到了。

  刘震云是啥人,文学界都知道。

  就说文坛有个著名笑话,说王硕有一次和刘震云一起参加笔会。

  第一天,刘震云慢悠悠坐到王硕身边,奉承道:“王老师小说写得真好。”

  王硕谦虚摆手:“没有没有,瞎写。”

首节上一节585/6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