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575节

  王扶认可的点点头。

  文坛的明星作家就那么几位,刘鑫武、蒋子龙、冯骥才这些个在当下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作家里,江弦是可以排在头一号的。

  对当下文学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作家,迟早能坐上他们《人民文学》主编的位置。

  除非这个人是“清心寡欲”,满脑子“远遁凡尘”的那种人。

  说话间,宴席开始,这是江弦作为《人民文学》新一任主编的身份第一次在公开场合亮相,免不了致两句辞。

  在编委会成员茹志鹃、徐怀中、谌容、黄宗英、蒋子龙这些作家的盛情邀请下,江弦一脸无奈的站起,朝着众人腼腆一笑。

  “我又有什么可说的呢?我和大家都不陌生。”

  “都是老朋友了。”

  “别忘了,我是《人民文学》出来的人,是咱们自己的人。”

  这话说的大伙都是面露微笑。

  很多人被这么一提醒才想起来,江弦可一直都是《人民文学》的副主编。

  只不过上任以后,他一直主抓《人民文摘》的工作,在《人民文学》这边的存在感比较低。

  但要说他是《人民文学》出身,这话可一点儿没错。

  “我记得王蒙同志在主持《人民文学》工作以后,在当时那一期的《人民文学》‘编者的话’中有这样一句,叫作‘不拘一格,广开文路’。

  我是这样理解的,‘一格’,可以理解为一种主调,一种思想倾向,一种艺术风格,一种创作手法,他是希望这部刊物能够兼收并蓄,天地宽阔.”

  听着江弦的讲述,在场很多人忍不住频频点头。

  如今回首再看《人民文学》这本刊物,王绝对在《人民文学》的办刊史上烙上了鲜明地个人印记。

  他接手这部刊物前,刊物展现出的是一种死气沉沉的颓势。

  而当王离开时,《人民文学》已经成了生机勃勃,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文学刊物,能在国内引领文**流,处在领军地位。

  王担任《人民文学》主编虽然只有短短的3年不到的时间,但所作出的成绩,是得到了《人民文学》内部一致认可的。

  江弦作为王的继任者,此刻,没有急着提出自己新鲜的办刊理念,提出自己准备大刀阔斧大干一场的想法,提出什么突破既有的束缚和羁绊,大胆开拓创新。

  而是在这时重新讨论起他对王办刊理念的理解,这一点得到了在场很多人的欣赏。

  此外,江弦在自己这番发言里,也没有什么慷慨陈词,而是很真诚的表示,自己终究只是个作家,编刊物还要仰仗各位专家。

  这份低调和人情练达,又让江弦在很多人心目中的评价上升了一个层次。

  因此,等他讲完话,在座的编辑们毫不吝啬的给予了他长达数十秒的热烈掌声。

  “今天还有个好消息给你。”

  等江弦坐下来,副主编崔道怡笑呵呵的说,“咱们1986年的‘我最喜爱的作品’评选活动已经结束了。”

  “我最喜爱的作品?”

  江弦有点印象。

  这是在王主持工作期间,为了提高办刊质量,了解读者趣味,《人民文学》举办的一项评选活动。

  这么做,一来编辑部可以及时了解读者的阅读反馈,二来对刊物的选稿方向也有一定的影响。

  崔道怡笑了笑,“你的那篇新小说《无主题变奏》太厉害了,明明是六月份才发表的,居然砍倒一大片上半年发表的小说,得票数高居第一。”

  “是么。”

  江弦笑了笑。

  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取得这个《人民文学》“我最喜爱的作品”评选活动的第一名了。

  去年这项活动,他的小说《无主题变奏》和《天局》得票数就分别位居第一名和第二名。

  与此同时,江弦在得知这个消息以后所表露出的云淡风轻,也落在很多编辑的眼里。

  他们没觉得江弦是看不起这个评选。

  反而觉得.

  合该如此!

  江弦就应该是这个反应才对。

  他们《人民文学》举办的这么一项评选,对于国内别的作家来说,或许是一项了不起的殊荣,拿到以后还要吹嘘半天。

  但对于江弦来说,这个奖项太不起眼了。

  人家是谁?

  人家是拿过首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还有首届的鲁迅文学奖。

  他一个人,同时捧起两座桂冠。

  至于以前的“全国优秀小说”,那对他跟家里大白菜似得,不要钱一样。

  很多老编辑都记得这样一幕画面。

  往年的“全国优秀小说”颁奖典礼,别的作家都是万分荣幸,踏入文学殿堂一般朝圣似得庄重。

  但一到江弦那儿,就换了一幅画面,这厮就跟去进货似得,不同时拿上好几个决不罢休。

  评选组当时也讨论着想做出一个作家只能每年拿一个奖这种规定。

  但最后还是否了。

  因为想刺激作家们的创作积极性。

  他们期待着再有一个能像江弦一样接连捧起数座奖项的作家出现。

  可惜刺激那么多年

  能做到这一壮举的,还是只有江弦这一个人。

  “江弦同志,我拿了几封读者们给你写的来信,是关于《无主题变奏》的,准备刊登在下一期的期刊末尾。”一名编辑递过来几封信件。

  这也是王的一个新创举,在《人民文学》上不定期刊登“读者的来信”,反馈一些读者信息,形成编者与读者间的良性互动。

  “信怎么都写到你们那儿去了。”江弦打趣道。

  “那就不知道了,可能是因为一提到江弦,就觉得和咱们《人民文学》有关系,毕竟发过你那么多的作品。”副主编周明说。

  读者们毕竟只是看小说的,对文学界的那些事儿不了解的海了去了。

  就说《无主题变奏》的那位原作者徐星,第一次揣着稿子去投稿,也不知道去哪,听说虎坊桥那儿有个编辑部,也不知是什么刊物的,骑车就奔那儿去了。

  找到了门口,看门的老大爷把他堵住了,问干什么,他说投稿的,老大爷一本正经地问他写的是什么稿,是诗还是小说,徐星回答是小说,大爷就说,那你来错地方了,我们这儿是《诗刊》,投小说你应该去东四十条的《人民文学》。

  因此,虽然《无主题变奏》并不是刊登在《人民文学》上的小说,但很多人还是把给江弦的信寄给了《人民文学》。

  “我看看。”

  江弦饶有兴致的翻开,第一封应该是出自一名大学生,一名文学青年之手。

  这名学生倒是颇有一番见识。

  开篇就先表示说,他认为,东西方文化碰撞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全球性境况,这种碰撞已从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经济体制的最初层次变迁深入到社会的潜文化、隐文化层次。

  然后又替江弦伸冤。

  他觉得江弦作品受到的耸人听闻的指责和令人哭笑不得的误解,更使他感受到:这种潜文化的更新蜕变、脱胎换骨将一个艰难而又痛苦的漫漫历程。

  在激烈的替江弦反驳了一些指责和误解以后,这名学生最后写:

  “江弦,你是对的,作家的作品应该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他们透入骨髓的痛苦和欢乐,他们的全部生活,就是他们最杰出的作品。”

  “.”

  “写的不错。”

  江弦看了眼署名。

  华东师大中文系,刘勇。

  “刘勇?”

  江弦琢磨一阵儿。

  得。

  这还真是位熟人。

  在后世,有一本书被莫言看作是当代的“红楼梦”,也有很多人认为它是中国版的《百年孤独》。

  这本书叫《江南》。

  或者说,《江南》是这个系列的名字,这是个小说三部曲,一共有《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三部作品。

  江弦这会儿看着的这个刘勇,正是这套《江南三部曲》的作者

  格非。

  江弦本觉得是非常偶然的事情,但一细想,这倒也不算太大意外。

  毕竟这可是一封由《人民文学》挑选出的读者来信。

  能写出这种让《人民文学》青睐的信笺的读者,岂会是什么池中之物?

  而且这可是格非。

  先锋的代表就不说了。

  熟悉格非的都知道。

  这位特别喜欢在小说结构上做文章,他的小说就像是营造迷宫一样来建构的,读他的小说,还能顺便获得一种智力上的乐趣。

  他会喜欢《无主题变奏》这种所谓的“纸牌小说”,那真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

  总之,这封信看似偶然的到了江弦手里,其实冥冥之中已经有了许多的基础。

  看完格非写的这第一封信,江弦立刻有了一种开盲盒的快感。

  后面这几封信里,还会不会有什么熟悉的名字呢?

  他快速的浏览了一下。

  《人民文学》还真会选,这些信,有文学青年,有老师,有农民,有军人,还有警察,各行各业的都有。

  而让江弦感到欣慰的是,这些职业的人对《无主题变奏》这篇小说竟然充满包容。

  比如说那名农民,说自家孩子,跑进城里没活儿干,又不愿意回来种地,以前他总不理解自家孩子这是怎么想的,后来前阵子进城卖粮,看到了这篇《无主题变奏》,就跟听自家娃在跟前倒苦水似得。

  还有警察同志,值班的时候读到了这篇小说,读完想起了辖区里几个年轻人,以前面对他们玩世不恭的态度,除了用法律行为,还真没什么办法规范,看完这篇小说,这名警察同志对这些年轻人们的精神世界又多了几分思考。

  这些信的内容让江弦觉得非常满足。

  一篇小说能对社会各界产生这样的影响力,这是值得每个作者骄傲的事情了。

  另一边,他又不断的开着盲盒,搜寻着一些能让他觉得有点熟悉的名字。

  看着看着,眼睛还真被一个人名给吸引住了。

  太熟悉了!

首节上一节575/6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