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还会和江弦进行争吵。
但是后来对他的容忍度就大了很多。
比如有一场戏,贝托鲁奇想要朱琳饰演的婉容,穿着华丽的礼裙,妖娆的躺倒在沙发上,失魂落魄的抽着大烟,这时候川岛芳子缓缓捧起她的玉足,充满爱意的脱掉她的鞋子,亲吻她的脚趾
贝托鲁奇觉得这么拍,又吸睛,又能诠释婉容和川岛芳子之间不能言说的暧昧关系,还能呈现出精美绝伦、脸红心跳的绝美画面。
结果被江弦果断叫停了。
他以编剧的身份给贝托鲁奇劈头盖脸的骂了一顿,而且振振有词,满嘴都是“历史巨片”、“降低品格”这种说法。
最后贝托鲁奇只好屈服,删除掉他临时起意的这段戏份,转成川岛芳子和婉容对视一眼,各自眼神复杂,然后两人前后脚进入房间,留给观众想象上的空白。
总之,江弦的这些干涉,贝托鲁奇是能够容忍的,而且也不会让他觉得这是在毁掉这部电影。
至于江弦的电影公司只是小公司这种问题
管他呢?
谁的钱不是钱?
我要的只是钱而已!
“你能拿多少资金给我?”贝托鲁奇开门见山的问出这个问题。
“我们只是小电影公司,资金不多。”
江弦低头思索一阵儿,道:“这样吧,500万美元,我想要《末代皇帝》30%的电影版权,以及上映以后北美地区的整个版权。”
“怎么可能?”
贝托鲁奇有些气愤。
光想着好莱坞趁火打劫了。
江弦这不也是趁火打劫?
这部电影目前已经投了将近2500万美元进去。
江弦只想出500万美元,只是这笔投资的五分之一,是整部电影投资的六分之一。
这么点钱就要拿到三分之一的版权?
甚至他还不满足。
还要北美地区的整个版权。
这简直是狮子大开口!
“我是不可能答应的。”
贝托鲁奇道:“500万美元,我最多只能给你10%的电影版权,你太看不起这部电影了。”
“呵呵。”
江弦笑了笑。
他当然也知道,不可能拿500万美元就拿到这么大的一块儿利润。
所以只是先和贝托鲁奇砍价,提出一个价格去试探对方的心理预期。
这生意还真不太好谈。
因为贝托鲁奇也不是那种错过了他就没人投资的导演。
虽然在美国人眼里,托老师贷这么大一笔款,要拍一部跟中国古代皇帝有关的电影,放给欧美观众看,还想指望靠它大赚一笔,这简直是疯了,精神有问题。
但好莱坞那边儿的电影公司可不全是傻子,那里总有慧眼识金的家伙,《末代皇帝》这么好的片子也一定会有人看中的。
而且这部电影也真的是很赚钱。
《末代皇帝》上映以后赚了多少钱呢?
这电影最开始在意大利公映。
一开始,西方观众觉得它节奏缓慢、剧情模糊。
但仅仅是第一波放映结束,贝托鲁奇和托马斯就收回了全部成本。
之后更是拿奖拿到手软。
在横扫奥斯卡,独得九项大奖之后,电影趁热而上。
就这么说吧。
《末代皇帝》的盈利,竟然养活了合作方之一的北影厂整整六年!
第496章 反忽悠
涉及到资金这么大的事情,贝托鲁奇赶紧把大老板英国人托马斯喊了过来。
“什么?真的么?”
托马斯听说江弦准备投资进组的事情,满脸震撼。
毕竟平时江弦这名编剧不显山不露水的,除了经常坐一辆黑色伏尔加到处出没,在穿着上显得非常低调。
当然了,这种低调是和他们这些老外相比。
江弦这货一身的运动名牌,在一抹水黑蓝灰的中国人中间还是非常时髦的。
“感谢您的慷慨。”托马斯一脸感激的和江弦来了个拥抱。
不愧是单枪匹马贷到两千万美元的人。
作为大老板,托马斯可比贝托鲁奇会来事儿的多。
甭管这投资最后能不能谈成,起码要先拿出跪倒在资方爸爸面前的态度。
“江,你对国际上的电影行业足够了解么?”托马斯坐下来问了一句。
“你是说?”
“比如电影的商业运营,最核心的Distribution。”
“发行?”
“no no no。”
一旁的翻译冲摇摇头,“Distribution如果用作翻译,那确实可以是发行的意思,但托马斯先生想说的是,在好莱坞的运作规则里,Distribution既包括发行,也包括推广。”
托马斯笑着点点头,“很奇怪吧,其实这和好莱坞的运作体系有关系,在好莱坞的商业世界里有三个层次:
最顶层的是major studios,像是华纳兄弟、迪士尼、福克斯、米高梅、哥伦比亚影业、环球.这八大影业公司。
中间层次的公司就比较少了,他们做的好一点就被收购掉了,做的不好的就消失了。
最底层的是独立电影,你知道独立电影是怎么出现的么?”
江弦没有说话,身体微微前倾,摆出一副愿闻其详的模样。
“你应该知道,好莱坞基本被‘八大电影公司’垄断了,好莱坞每部电影拍摄的运作,都要遵循他们好莱坞步骤严谨的‘制片人制度’。”
“非常讨厌的制度。”贝托鲁奇插话进来。
“没错。”
托马斯深感认同道:“这种所谓的‘制片人制度’目标完全瞄准市场,期望获得最大的利润,的确,这种制度确实为他们的电影事业带来了大量资金,但也极大的限制了电影创作者的发挥空间。”
“我都不敢想,在这套制度的影响下,《末代皇帝》最后会是什么鬼模样。”贝托鲁奇扶着额说道。
“我和贝托鲁奇都受不了‘八大电影公司’那套。”
托马斯道:“和我们一样的电影人其实很多,这些人为了摆脱‘八大电影公司’的控制,试着自筹资金,自己编写剧本,自己担任导演,于是银幕上开始出现了一些与商业电影截然不同的思想性强的电影,这就是常说的‘独立电影’。”
江弦之前对国际电影行业有了解,但也是一知半解,很多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听托马斯完整的给他讲一遍,对好莱坞的事情一下子清晰了很多。
托马斯的话题谈到电影的发行上。
话说好莱坞在50-60年代经历了麦卡锡主义、电视机的冲击,陷入漫长的低谷,直至70年代复苏,以科波拉、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等为代表的新锐导演冒头,正式进入后好莱坞时代。
在这个时期,好莱坞商业片愈发成熟,电影工业体系迅速发展,逐渐达到了一种“男女老少可观影”的境界。
只是碍于两大阵营对立,没有将触手遍及全世界。
而等到90年代初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崩塌,最后一项阻碍消失好莱坞顺理成章的开始攻占全球市场这也是港片衰落的原因之一。
单说20世纪福克斯,在几年前经营的还很凄惨,结果凭借一部旷古绝金的《星球大战》咸鱼翻身,又恢复了大厂的气象。
而历经半个多世纪,好莱坞的吸金模式或者说商业化运作已经相当成熟,是全世界电影发行都要学习的标准模式。
电影这玩意儿,和普通的产品其实一样,把电影拿给一个渠道商,也就是负责铺货的。
产品给你了,你就找渠道,保证我的商品能进去就好了。
而这又离不开推广,渠道商得先帮忙推广,给电影造势。
中国的电影一般是拿去参加电影节,像戛纳电影节、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等,让电影在全球电影行业内得到曝光。
有了曝光,就能吸引海外发行商的注意。
而且电影在电影节上的展映效果、获奖情况也都会对其海外发行产生重大影响。
当然了,《末代皇帝》作为贝托鲁奇拍摄的影片,肯定能拿到更多的推广渠道,这里就不提了。
推广完就是发行。
院线是第一发行渠道,国内市场、国外市场.版权收入、票房收入都是最直接的收入。
国外市场这一块儿,中国还不太成熟,好莱坞那边儿已经形成了固有的吸金模式,通过自己的分公司或合作方来做海外发行,在海外发行也是按照院线的模式来做。
至于制作商和发行商对海外市场的分成,一般有三种模式:
一种是固定分成,例如,双方约定制作方获得海外票房收入的40%,发行方获得 60%。
这种模式对于制作方来说,收益相对稳定,电影筹备阶段就基本确定自己的收入预期。
第二种是阶梯分成模式,也就是根据电影的票房成绩划分不同的阶梯,每个阶梯有不同的分成比例。
比如,当电影票房在1000万美元以下时,制作方分成 30%,发行方分成 70%;当票房达到1000万-3000万美元时,制作方分成比例提高到35%,发行方分成65%;当票房超过3000万美元时,制作方分成40%,发行方分成 60%。
这么一来,电影票房越好,制作方获得的分成越高,发行方承担的风险也降低了不少。
第三种和第一种差不多,按照谈好的比例对净收入进行分成。
总之,不管是哪种模式,比例都不固定,都得制作方去和发行方去谈。
商业大片一般比较有话语权,能在分成谈判中占据主动。
小众的艺术电影就比较惨了,很难谈到比较高的分成比例。
除了院线这条发行渠道,另外一条比较重要的发行渠道就是录像带、电视。
以前电影最重要的是两条渠道,一个是院线,一个是周边,不是谁都能靠周边赚钱的,靠周边赚的最多的是《星球大战》和迪士尼。
而近些年,随着录影带技术的成熟,好莱坞又把目光放在了录像带上。
很多的好莱坞大厂很早就成立了家庭视频部,专攻录像带。
而随着这几年录像带经销商的努力,录像带租赁店已经在美国遍地开花。
一张电影票那么贵,租赁一盘带子却只要2-3美元,还可以在家里安安静静的享受电影,而不是在电影院里忍受着小孩的噪音和难以忍受的异味和一群人一块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