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549节

  就比如,当时最有资格接替皇位的,其实不是溥仪。

  皇位传承大多是“子承父位”,溥仪他爸和他爷爷都不是皇帝,溥仪这一系得往上数到太爷爷道光皇帝才行。

  从血统上讲,他离皇位确实有点远。

  可没办法,命运就是这么捉弄人。

  当时都觉得,最有资格接替皇位的,是慈禧曾经的政治伙伴,恭亲王奕的孙子,爱新觉罗.溥伟。

  就在溥仪进殿的时候,这位最有资格接替皇位的溥伟还兴高采烈的在殿外候着等旨呢。

  结果一听说慈禧宣了不满3岁的溥仪进殿,气得溥伟在宫门外直接破防,大骂慈禧“因一己之私置祖宗基业于不顾。”

  不过如此大逆之罪,慈禧看在恭亲王的面子上,也并未深究。

  还有人问了,慈禧干嘛挑溥仪,为啥不干脆让溥仪他那老实巴交的父亲醇亲王载沣来继承皇位呢?

  这是因为载沣的辈分在那。

  没法把载沣过继给同治帝啊!

  而且要是让载沣当皇帝,那慈禧一死,咸丰到同治这一脉就绝后了。

  她慈禧再怎么样,毕竟也是咸丰帝的妃子,心里总归是想给咸丰传宗接代的。

  可惜,老妖婆机关算尽,还是逃不过命运的安排。

  光绪帝死了还不到24小时呢,她也就跟着去了。

  另一边,贝托鲁奇在吃了一惊以后,也不再纠结江弦的速度问题了。

  他担心剧本的质量。

  他想要的,可是一部气势宏大、色彩浓郁、场面壮观的厚重之作。

  而江弦写的这么快,这让贝托鲁奇不禁有些担心他写的太过潦草,没办法支撑起自己对电影的期望。

  总之,先看看再说。

  江弦写的是中文,贝托鲁奇自然是看不懂的,这就要麻烦翻译再帮他将剧本给翻译成贝托鲁奇所熟悉的意大利语。

  这么一翻译,又要花费好几天的功夫。

  贝托鲁奇特意留住江弦,让他在建国饭店再住几天,以便翻译哪里看不懂可以随时请教。

  江弦只好在建国饭店继续住下来,住的也相当舒适,毕竟这里是专门用来接待外宾的,代表着我们的面子,所以各方面都建设的相当到位,酒店的管理听说也是由香港一家酒店管理集团来管理的。

  也正是因为先进的管理方式,都觉得建完肯定亏钱的建国饭店,头一年就给赚了150万回来。

  江弦在建国饭店住了段时间,借着这段时间,他又继续起之前【多余人】和【内心世界】两条灵感所合成的小说。

  这天他正写的入神,门忽的被敲响。

第482章 “蟋蟀盒子”

  一打开门,门外站个披着睡衣的贝托鲁奇。

  “贝导,你这是?”江弦一阵奇怪。

  贝托鲁奇满脸激动,神色亢奋,叽里咕噜用英文说道:“江先生,我们聊聊剧本!”

  “现在?”

  江弦看了眼手表。

  现在已经是夜里两点多了!

  “是不是太晚了?”他打个哈欠,同样回应以英文。

  “晚了吗?那我们说的快一点,早点说完早点睡觉。”贝托鲁奇用蹩脚的英文来了一句。

  江弦懵了。

  我是这个意思么?

  但贝托鲁奇并不理会江弦的意见,径直朝着翻译的房门走去,咣咣咣敲开房门。

  翻译同志应该已经睡着了,这会儿忽然被叫起来,满脸迷糊。

  “现在讨论剧本?”

  他满脸苦涩看向江弦,江弦朝他摊了摊手。

  “导演都这个样,我认识的导演就没一个作息是正常的。”

  “.”

  三人坐下来,江弦体贴的帮忙冲了三杯咖啡。

  “剧本写的很不错!”

  贝托鲁奇坐在沙发上,直接对江弦所写的剧本进行了肯定。

  “尤其是最后那个剧情。”

  “哪个?”

  “蟋蟀盒子那个!”

  “哦。”

  江弦反应过来,贝托鲁奇说的是电影结尾的剧情。

  晚年的溥仪心血来潮想回故宫看看,没想到遭到了工作人员阻拦,等他回到曾经上朝的地方,又被小孩子质问身份,于是他在自己龙椅中翻出了一个蟋蟀盒子,然后献宝一样拿给那个小孩子看。

  “我一开始没有注意到蟋蟀盒子这个线索,没想到这个蟋蟀盒子贯穿整部剧本,前后印证,寓意深远,你写的太好了,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剧情的?”贝托鲁奇非常好奇的打听。

  “害,其实这也是我从现实里取材的一段。”

  江弦道:“这事儿是我从群众出版社的李文达那儿听来的,说是溥仪以战犯的身份接受多年改造,在那里认识了许多朋友,杜聿明和沈醉俩人与他关系极好。

  尤其是沈醉,他和溥仪在战犯联谊会上第一次见面,自那之后,两人便经常来往,一起工作,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晚年的时候,每每谈起紫禁城,溥仪都非常感慨,说紫禁城在他梦中出现过很多次,他对那里的一砖一瓦都非常熟悉,如果回到故宫,他闭着眼走路都能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

  于是有一次,沈醉和杜聿明便邀请他一同去故宫游览,溥仪一开始拒绝,后面架不住两个人盛情相请,仨人就去了。

  结果溥仪没想到,自己刚到门口就被工作人员拦了下来,工作人员示意他要先购买门票才能进去。

  溥仪也没想到,自己回家居然还要买门票?不过一想到自己的身份,也就释然了。”

  “所以被拦下来的事情是真的。”贝托鲁奇听了翻译解释以后连忙问道。

  “对,是真的。”

  “那蟋蟀盒子呢?”

  “那个是艺术加工。”

  江弦道:“溥仪这一行人一进宫里,走着走着就被里面的游客认出来了,认出他是溥仪以后,大伙就迅速围了过来,向他问东问西。

  面对这么多人的询问,溥仪颇有几分不适。

  沈醉和杜聿明看出来他表情不对后,就赶紧带他离开了故宫。

  后来,溥仪身边的朋友也再没有邀请过他一起去故宫。

  所以这事儿其实是没发生过的,是我想象出来的。”

  “但是这段想象会不会有点儿偏离现实呢?”

  翻译同志提出一个疑问,“溥仪这个人,曾经是一个国家的掌权者,天下霸主,坐拥万千权力,见过无数奇珍异宝,他想什么宝贝都能拥有,怎么会对一个褪了色的蟋蟀盒子情有独钟呢?”

  “不偏离现实,这段想的很好!”

  还不待江弦回答,贝托鲁奇抢在前面分析说。

  “这段想象非常合理,并不超越现实,溥仪之所以会喜欢蟋蟀盒子,并不是因为蟋蟀盒子这个东西,而是因为他怀念自己在皇宫中玩蟋蟀的那段时光,那也是他一生之中最无忧无虑的时候。”

  没错,江弦听完翻译,接过贝托鲁奇的话:

  “那个时候,溥仪有奶娘疼爱,有公公嬷嬷伺候,没什么烦恼,也不用经历山河破碎,朝代灭亡的悲痛。

  到了晚年时期,溥仪超脱了许多,也看开了许多,这个时候再提起蟋蟀盒子,也是想说,溥仪最怀念的,仍然是幼年那段最无知的时光。

  我听李文达说,溥仪晚年的时候,曾经去过一次景山。

  溥仪喜欢把景山称为煤山,因为他觉得这里之前是堆煤渣的地方,在景山公园游览的时候,他看到了明代崇祯皇帝上吊的那棵歪脖子树。

  溥仪当时在这棵树前站了十几分钟,内心非常复杂,直到很久后,才在旁边找了一块石头坐下,和别人说以前大家不会让他到这个地方来,因为这是前朝皇帝上吊死亡的地方,代表着朝代终结,所以宫里的人为了避讳,不会让他到这种地方去。

  我想,他感伤崇祯皇帝的时候,也一定在想着自己,和崇祯一样,一生都身不由己,被时代、被事情、被别人推着往前走。

  因此,幼年那段无知的时光,一定是溥仪最怀念的,也是他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候了。”

  “原来如此。”

  翻译听过二人的解释以后很快反应过来,转而又觉得自己有点儿太大言不惭了。

  就从这段发言里,就能感受到贝托鲁奇和江弦对剧情和电影的把控水平。

  尤其是江弦这个剧本。

  单说蟋蟀盒子这个线索,既不偏离现实,又不歪曲历史,还完美的和溥仪的人物性格相吻合。

  这么一段剧情,真实的同时又做到了有戏剧性。

  这就是大师啊!

  人家大师想出来的东西,他还质疑上了?

  贝托鲁奇又对江弦所写的几段剧情进行了肯定,而且最让贝托鲁奇喜欢的,是江弦所写的台词。

  “这台词太有味道了!”

  因为《末代皇帝》这部电影,是面向海外发行的,所以贝托鲁奇非常担心江弦写的台词,无法被外国人理解或是共情。

  你真正原汁原味的东方文化,老外可能会看不懂,所以必须掺和进去一点儿符合西洋人口味的内容才行。

  这就不得不提一下庄士敦这个角色。

  在贝托鲁奇看来,这个角色就是引领外国观众理解神秘清廷的最好线索人物。

  “皇上,在我们国家,一般先进行考试一下。”

  “皇上是不能被考的。”

  “好吧,我们不得不改变一下,这样吧,皇上或许可以向我提问问题。”

  “你家的祖坟在哪里?”

  “在苏格兰,皇上。”

  “那你的裙子去哪了,你们苏格兰男人不都穿裙子吗?”

  “不,皇上,苏格兰男人不穿短裙,他们穿方格呢短裙。”

  “.”

  在贝托鲁奇看来,通过这些庄士敦和溥仪的对话,江弦就巧妙完成了中西文化的奇妙碰撞和交融。

  肯定了半天江弦的剧本,贝托鲁奇又有了一些想法给江弦。

首节上一节549/6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