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532节

  随后绕过他,看向那几人。

  “你们是?”

  对方这才想起来介绍自己,连忙取出介绍信,“我们是《钟山》杂志社的编辑,我叫叶小铭。”

  “《钟山》?”江弦接过介绍信看了一眼。

  《钟山》是江苏的刊物,根据地在南京,也是全国最早创办的文学期刊之一,虽然平时比较低调,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刊物绝对算是文学界的大咖,全国期刊中的顶尖刊物之一。

  “原来是《钟山》的同志,快请进。”江弦把几人领到家里,倒了几杯热茶。

  “你们找我是?”

  叶小铭也不墨迹,开门见山,“实不相瞒,这回过来拜访,是想跟您约篇稿子。”

  “约稿子?”

  “《天局》里不是还有好几篇小说没发表过么?”

  叶小铭开口道:“您的《天局》我们拜读过了,六个故事六个梦,每个讲的都是人与命,每个故事都充满了智慧与命运的交织,写的酣畅淋漓、引人深思.”

  “您客气了。”

  江弦打断了叶小铭。

  他当然能看出,叶小铭的赞美发自肺腑,但他还忙着准备小说评选,没那么多时间听叶小铭说这些话。

  “您想约哪一篇?”

  “当然是越多越好。”叶小铭腆着脸道。

  “您还是选一篇吧。”

  江弦笑了笑,“平时和我约稿子的杂志太多了,大部分我都推脱了,不过这回是推不掉了,我这五篇还是尽量分开来投,多投几份杂志,也多做个人情。”

  “理解、理解。”

  叶小铭想了想,“那我们要《圣徒》这一篇吧。”

  选《圣徒》当然是因为叶小铭也有自己的打算。

  因为《圣徒》的篇幅长。

  在整部人文社出版的《天局》当中,《圣徒》是写的最长的,篇幅将近占了《天局》的四分之一。

  而他们《钟山》是一份双月刊,本身就更钟情于中长篇小说。

  选择《圣徒》自然再合适不过。

  而且《圣徒》写的也非常合叶小铭的心意。

  《圣徒》写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叫“惶向”的城市。

  这座城,人欲横流,纸醉金迷,但却出了一个基督徒:一个几近痴呆的老太太。

  老太太说,“惶向”要出一个圣徒,她在寻找他,却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

  讽刺的是,这个圣徒居然就是老太太的儿子朱巍。

  这个朱巍简直就是“昧良心”三个字的代名词。

  他是个建筑师,是个受“惶向”所有开发商、包工头欢迎的建筑师。

  因为他设计的才能全在偷工减料方面。

  按照他设计的图纸,总能省下大量的钢筋、水泥,总能把安全系数降低到接近危险的程度。

  他简直长了一颗恶魔的心。

  长久以来,都盘算着让自己的母亲快点儿离世,每天都只给老太太一丁点的食物供养。

  就这样一个人渣,在母亲的救赎下,最终化身为“圣徒”,脱胎换骨。

  他自己用床单裁剪一件儿宽袖长袍,近似古装,又如同医生的白大褂。

  每个大病大灾的人家,总是在最绝望的时候,发现朱巍出现在他们的面前。

  他的事迹若隐若现,扑朔迷离,而受了恩惠的兵刃也是缄口不语,人生态度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圣徒”的传说,“圣徒”的神迹,都以一种分不清真假的方式,冲击着“惶向”这座“魔城”每一个人的心灵。

  没人能分得清,这个看上去得了精神病的“圣徒”,是在装疯,还是真正的神圣。

  “圣徒”的最后一次神迹,是在一次抓捕之中。

  他试着用充满“神迹”的手掌,来触碰歹徒,但歹徒的枪子贯穿了他的胸脯。

  与此同时,歹徒也迅速被警察们的子弹击中。

  然而即便如此,“圣徒”仍是一脸责备道:“你们错了,他本来可以得救的”

  整篇小说的悬念,都在“圣徒”到底是疯了还是真的神圣。

  然而直到结局,江弦都没有以一种明确的态度说出,“神迹”是否是真正的“神迹”。

  在叶小铭的理解中,“神迹”应该是不存在的,其实没什么“圣徒”,能救自己的就只有自己。

  而且在小说的最后,朱巍摘下手套,他那双充满神迹的手掌掌心,并没有传说中的洞。

  而且他还说了一句:

  “没有神迹,只有选择!”

  可见圣徒的救赎是一种精神上的救赎。

  这也使这篇小说的层次更上一层,使这篇小说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真要《圣徒》?”江弦有点儿意外。

  这段时间,来和他约稿的杂志不少,能被他看中的不多。

  《钟山》这部号称“南京城墙下的常青藤”,从刚创办一路火到后世,号称“中国当代文学史活化石”的顶流刊物,江弦自然是乐意拿一篇稿子和他们打打交道的。

  但《圣徒》这一篇小说的风格,江弦非常清楚,放在《天局》的六篇小说之中,《圣徒》恐怕是风格最小众的一篇。

  江弦把他的担忧讲了出来,叶小铭哈哈一笑。

  “您的作品还称得上冷门么?”

  “再说了,我们《钟山》就喜欢冷门小说。”

  “我们《钟山》就钟爱那些被主流文学视作小众的文章。”

  “我们有个栏目叫‘河汉观星’,专门打捞被主流忽视的冷门佳作。”

  “.”

  见《钟山》有自己的考量,江弦也就不再多说什么,心底也对这本刊物多了一丝欣赏。

  难怪这本刊物几十年来文学地位都“稳如钟山”,人家光是这份办刊的眼光就赢了太多杂志。

  翌日。

  江弦那辆标志性的黑色伏尔加一开进作协的院子,就迅速吸引来很多人的目光。

  这会儿已经没多少人不认识江弦这辆车了。

  没办法,这位现如今在文学界的地位已经得让很多人仰着脑袋来看了。

  放到旧社会,那高低也是太后身边的大红人那种层次。

  “改?怎么改?”

  冯沐看着江弦递过来的一沓稿纸,一脸疑惑。

  全国优秀小说的评选机制,从最初创办就一直用到现在了。

  甚至“茅盾文学奖”的选拔都套用了这种模式。

  在冯沐看来,这套评选方式还是相当成熟的,怎么江弦还想改了?

  “您先看看吧,我觉得我写的已经很详细了。”江弦开口道。

  冯沐听了,掀开江弦递给他的稿纸,才看了几行,就腾一下站起来。

  “鲁迅文学奖?”

  “啥?”

  一旁的唐达成凑过来,扫了一眼。

  嚯。

  江弦第一个提出的,就是改“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评选”为“鲁迅文学奖”。

  “咱们国家的长篇小说奖已经有了,茅盾文学奖,长篇是茅盾先生的长项,所以我们用他的名字来命名长篇小说奖项。

  至于中短篇小说,还有散文,这么多年一直是全国优秀小说评选出的,为什么不和茅奖一样,也用一位作家的名字来命名呢?

  而要说中短篇小说,还有散文,鲁迅先生绝对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我觉得以他的名字,来创办一个新的中短篇小说奖项,纪念鲁迅先生的同时,激励其他作者,并没什么不妥。”

  “.”

  冯沐和唐达成对视一眼。

  都有点儿傻眼。

  这小子怎么干啥都这么能折腾?!

  别说他俩了,连跟着江弦过来的孔罗荪都懵了。

  这是干啥?

  就让你改改评选机制。

  你要办个鲁迅文学奖?!

第470章 团结湖

  “这可是个大事儿啊。”

  冯沐一脸严肃道:“你人在这儿,这个东西我就不看了,这个奖你是怎么想的,详细说说。”

  “还是评选优秀的中篇小说、短篇小说,中短篇小说创作周期短,不能像茅奖那样好几年才办一次,还是要每两年一小评,在两年一评的基础上,每四年再进行一次大评.”

  江弦侃侃而谈着自己的设想。

  冯沐和唐达成听得频频点头,觉得江弦这个设想不仅可行,而且成熟。

  这小子不光写文章是一把好手,做起工作来也是一绝!

  这样的想法同时在冯沐和唐达成的心底浮现。

  “另外呢,还有一个点,我觉得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的获奖数量得改一下。”

  “数量得改?”

  “嗯。”

  江弦点点头,“这些年的优秀小说评选,一直是短篇数量多,中篇数量少,就说今年,短篇要选的数量,几乎是中篇的一半。”

  “我觉得这个不对。”

首节上一节532/6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