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496节

  边狂砸键盘边大喊“他妈的力度”。

  教室上方硕大的功能圈。

  不可超越的贝多芬。

  在当前教育体制下无法释放的音乐激情和创造力。

  可以说这篇小说里一切的故事,都是叶晓湘这些作曲系学生正亲身经历着的。

  因此,这篇小说几乎受到了中央音乐学院每一个学子们的欢迎。

  不管是1985年第4期的《人民文学》,还是1985年第4期的《人民文摘》,在学校的图书馆,以及学校附近的售报点,全都是一书难求。

  至于叶晓湘的这册,其实是被人赠送的。

  她前些天便收到了一封来自江弦的信,信里江弦感谢了她对他创作的帮助,赠送了一部最新期的《人民文摘》给她。

  一切的缘分,还要从叶晓湘和江弦在燕京饭店的那次相逢开始说起。

  那时被高仓健、中野良子视作偶像的作家江弦,与叶晓湘等人搭讪说要来中央音乐学院体验生活,来采风。

  叶晓湘没想到的是,自那以后没过多久,这名风靡文学界的作家,就真的来了一趟中央音乐学院,跟着她们这些作曲系的学生,体验了一星期作曲系学生的大学生活。

  所以看到《你别无选择》这篇小说以后,叶晓湘感动到无以复加。

  因为江弦竟然写出了他们这些学生的全部苦闷:

  接受着学院派古典音乐的规训,又试图打破传统的和声学。

  对宇宙的和谐不感兴趣,对十七度三重对位不感兴趣。

  做离经叛道的实验音乐,试图展示断裂和重生,给五线谱加一条线,把钢琴键盘重新排一次队,将作品注入不和谐音,追求自己的力度,自己的风格。

  也有人固守于传统,守着代表作曲领域中概念和规则的TSD“功能圈”不放,选择沉睡和逃避来面对规则与创新、古典与现代、力量与现代之间无可填补的巨大虚空。

  作为高等学府的学生,个人才能和体制之间充满了冲突。

  叶晓湘也深知,在地上世界里,艺术离开了某个系统,就什么都不是,要想走下去,就必须小心翼翼,把握平衡。

  然而她不知道的是,自己手中的那把牌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他们这一代人,踩在了时代的节点上,却只能华丽地浪费着自己的青春。

  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弥合艺术世界的先锋和激荡,也不知道如何跨越现实世界的苍白和懦弱之间的巨大鸿沟。

  这个让叶晓湘苦苦挣扎的问题,江弦在这篇小说中给出了她答案:

  规则?创新?古典?现代?力量?古朴?新?旧?

  不论是什么,无论怎样,你都必须走下去,因为你别无选择!

  “真好!”

  “写的真好。”

  作为江弦写作过程的见证者,叶晓湘对江弦的崇拜上升至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才是真正的文学家!

  有着犀利的笔法、深邃的洞察力,文章如同夜空中最耀眼的星辰,照亮了前行的路径,唤醒了沉睡的心灵。

  他的作品,绝不是软绵无力,而是每个文字都富有迸发力。

  “晓湘,晓湘。”

  同学周丽找了过来,“你猜怎么着?”

  “怎么了?”

  “不知道谁把《你别无选择》这篇小说,一页一页抄录下来贴到了咱们学校的布告栏上!”

  “是么?”

  叶晓湘吃了一惊。

  能让学生们做出这样疯狂的举动,可见《你别无选择》这篇小说的受欢迎程度。

  “晓湘,我还写了一篇文学评论,你帮我看看写的怎么样?”周丽从包里取出一篇文章。

  “你还写评论了?”叶晓湘惊讶。

  “是啊!”

  周丽严重流露出一抹嗔色:

  “我看好多报刊上面都在抨击这篇《你别无选择》。”

  “真是太过分了!”

  “他们根本就读不懂这篇小说有多优秀。”

  “身为一名作曲系的学生。”

  “我要为这篇小说正名!”

第446章 “这江弦小儿该不会不当人吧?”

  正如周丽所说,这段时间的文学刊物版面几乎被《你别无选择》这篇小说霸占了。

  这篇《人民文学》《人民文摘》两部刊物同时以头条位置、超规格待遇刊发的小说,已在文坛激起千层浪花、万道涟漪。

  但凡和文学沾边的报刊,上面都能看到对这篇小说的讨论。

  不过和苏童、叶晓湘这些学生们的追捧不同。

  报刊上的发表的文学评论,大多是一些批判的声音。

  就连《文艺报》这部文艺界的权威报刊上面,也刊登了好几篇对《你别无选择》的批判性文章。

  京城,万寿寺西院。

  “就是这个皮箱?”

  江弦接过一只红色的旧皮箱,皮箱表面已然斑驳不堪,依稀可看见“朱自清衣箱到北平清华园”的恭楷毛笔手迹。

  “这是先父的一只衣箱。”

  中年男子客客气气道:“留在家里也没什么用,不如捐给文学馆保存。”

  “感谢您,朱桥森同志,感谢您对文学馆的帮助。”江弦热情的和对方握了握手。

  这位朱桥森的身份可不简单,他是朱自清的三儿子,正儿八经的书香世家后人。

  如今他身居学界高位,官职放到古代,就相当于太子师,因为他教过某位的孙子。

  “倒是我应该感谢你们,”

  朱桥森并没什么架子。

  除了这只衣箱,朱桥森又拿出一副黑边的圆圆的眼镜。

  “这是.”

  “这是先父的眼镜。”

  “哟。”

  江弦捧着这只朱自清戴过的眼镜,颇有几分唏嘘。

  对于一个戴眼镜的人来说,眼镜几乎是陪伴其时间最久的贴身之物了。

  因此,虽未能直接与这位文豪谋面,但此刻通过触碰他遗留的痕迹,江弦仿佛也隔着时空,与朱自清会了次面。

  “唉”

  他见猎心喜,恨不得把这眼镜偷回家里收藏。

  当然了,这样的想法只是一闪而过。

  江弦心里有数。

  接受了朱桥森的捐赠,江弦和杨犁又筹备起文学馆的开馆典礼,这事儿原计划是在3月执行,结果因为工程进度,不得不拖到现在。

  到了下午,朱伟过来了,参观了下文学馆,又拿出一份报纸,道:“主编,你忙着筹备文学馆,可能无暇顾及其他,最近《你别无选择》这篇小说,在文学界引起的反响很大,这上面有篇文章您看一下。”

  “.”

  江弦一瞧,立马瞧见上面登了一篇《你别无选择》的评论。

  收获评论文章,这是预料之中的。

  江弦接过报纸,细看文章,这篇文章出自于一名保守派的现实主义作家之手。

  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你别无选择》塑造的角色,是音乐学院里一群玩世不恭、行为怪诞的问题青年。

  他对这些角色的评语是:吃饱了撑出病来的,脱离群众的精神贵族。

  最后又指出,小说中都是黑色幽默,没有意义且荒诞。

  对于这样的评价,江弦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你别无选择》注定是一篇会对旧有风格产生冲击的小说,必然会引发与保守派之间的矛盾。

  “老朱,不用太在意。”江弦一脸轻松的将报纸还给朱伟,转移话题问道:

  “第四期现在的发行量怎么样?”

  “特别好。”

  朱伟一说到这个,表情又变得精彩起来,“现在才发行不到一个月,发行量就快破百万了,比咱们之前几期卖的都好,主编,咱们这么好的发行量,真的就没有不停刊的希望?”

  “这次停刊对咱们也是个磨砺,你放心,困难是暂时的,我会想办法。”

  江弦给朱伟甩一张大饼过去,稳了稳军心。

  这次停刊的事儿,算是作协内部对江弦和王的一次反击。

  以江弦和王目前的力量还没办法抵挡这次反击的攻势,当然,他们也不可能毫无对策。

  于是江弦拿出了这篇准备已久的《你别无选择》。

  文学界的事儿,就用文学的方式来解决。

  这篇极富迸发力的小说,任谁都能看出,江弦这是竖旗插帜,摆开擂台。

  简单来讲就是,现在谁也别在暗处算计了。

  文以载道!

  你们既然觉得我们的道路是“错”的,那我们就拿出“错”到极致的这篇《你别无选择》,让整个文学界来共同讨论,究竟谁对谁错。

  “让你写的东西呢?”朱琳抱着江年年,一见着朱虹就朝她伸出手。

  “我写了。”

  朱虹一脸无奈,从包里取出一篇稿子,“你看看怎么样?”

  “年年,先跟着小姨。”

  朱琳把怀里的小小陛下递给朱虹,自己扭头捧着朱虹的文章仔细读了起来。

  她素来热爱文学,近段时间没少读到报刊上对《你别无选择》这篇小说的批评。

  在朱琳看来,这些文章已经脱离了批评的范畴,完完全全就是诋毁。

首节上一节496/6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