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哟,编辑部有电风扇了!”赵国豪意外的看向办公室的一角。
那里一台蓝绿色的飞鹿牌电风扇“吱吱呀呀”的来回摇头转着,不时的吹来一阵一阵的凉风。
“是啊。”
苏迎彤笑道:“这不是前段时间天气太热了,主编就给弄了这么一台过来。”
说这话的时候,她无形中还有些优越,同时观察着赵国豪的脸,试图从他脸上看到一些艳羡,借此她才能够以一个成功者之于失败者的角度,对赵国豪进行些安慰和鼓励。
这倒不是苏迎彤主观上有多坏。
正如男人都喜欢“拉良家妇女下水,劝风尘女子从良”一般。
这是人之常情。
可惜苏迎彤没从赵国豪脸上看到一丝的羡慕之色,反而倒是读出了一点.怜悯。
赵国豪带着一抹欣喜之色道:“我真为你们高兴,有个电风扇就好了,热天能凉快不少,以后读稿子的时候,也不至于流汗流到把稿子弄湿了。”
“是啊是啊。”苏迎彤答应一声。
她觉得有点奇怪,但又说不上来究竟是哪里奇怪。
光未然家。
崔道怡今天过来拜访这位老主编,谈到最近社里的工作,崔道怡先是讲了讲王在人事上的一些变动,又很快给他讲到《人民文摘》的事情。
“您还真别说,江弦这个杂志办的真是有模有样的。”
“怎么说?”
崔道怡道:“自从发行以后,很快就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我记得《十月》,1978年刚创办的时候,也就发行了10万册,一直到80年才涨到24万册左右。
增长到这么多,他们足足花了两年的时间。
可江弦这本《人民文摘》,这才出版多久?就发行激增,从10万册涨到了35万册的发行量!”
“这么快?!”光未然吃了一惊。
崔道怡点点头,“是啊,我从作家出版社那儿听说,因为发行激增,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他们现在安排《人民文摘》在京城、湖北、四川三地同时印制发行。”
光未然想了想,“有目前的发行量,也不算是太让人感到意外,毕竟有《人民文学》的名气给他做支撑,还是不要太早下定论,路遥方能知马力。”
“您老不会是还对江弦弄这杂志的事儿感到生气吧?”崔道怡打趣儿说。
光未然哼了一声。
“这倒没有.”
崔道怡笑了笑,“这我可要替江弦同志说句话了,江弦这名同志还年轻,有没有经过多少锤炼,有明哲保身的想法,这很正常嘛。
而且我觉得他这本杂志办的真的不错!有模有样,的的确确的是为我们文学界干出了点成绩,是有值得肯定的功劳的。”
“江弦能好好创作,就是对文学界最大的功劳了。”光未然道。
“创作也没落下啊,您可能不知道,他前段时间在《花城》发了一篇小说,在文学界掀起的讨论,热闹程度几乎不亚于当年《伤痕》发表的时候。”崔道怡说。
“是么?”
光未然意外,“什么小说?”
“《十八岁出门远行》。”
等崔道怡告辞,光未然翻看了一会儿,没找到《十八岁》的小说,倒是从《文艺报》上面看到一篇作家出版社社长从维熙的文学评论
《读“十八岁出门远行”》
看到作者是从维熙,光未然一下子来了兴趣。
从维熙主要负责主持作家出版社的工作,能让他忍不住动笔写一篇文学评论,这可不是谁都能够做到的事情。
甚至就连从维熙的至交好友“神童作家”刘绍棠,都鲜有文章能够得到从维熙的评论。
“中国青年的知心人!”
开篇,从维熙便以这样一句话高度评价了江弦这名作者以及这篇小说。
“20年代初,渴望社会变革的知识分子选择‘远行’,来表达对封建社会旧道德旧礼教的反抗姿态,他们脱离家庭,走向街头,投身各种社会运动,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80年代,新的时代开启,一切都有了新的标准,青年人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四时期的出走是为了反抗,是为了挣脱家庭的束缚,获得个人的自由和解放。
而如今呢?青年陷入了迷茫的现代情绪之中,他们探寻生命的意义又质疑着意义的存在,追寻着人生的理想又在时代的变幻中动摇,像在荒野中呼唤,没有人能听到也没有其他人能够回答。
到处都是方向,又没有方向。
江弦用这样一篇小说,站在青年人的身边,阐述了他们绝望的情绪和理想的无所依靠,又为他们道明选择远行的意义
远行本身就成为了意义,或许,远行本身就没有意义,又或许,没有意义就是意义。
让人重新认识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的我存在。
江弦这名作家,在强调文学性的同时,突破了小说的社会责任,我从文章的字里行间看到了他那颗滚烫的呵护着青年人的心。”
光未然读完以后,第一时间是觉得惊讶,从维熙能给江弦这么高的评价,足以见到他对这篇小说的极度欣赏。
而后又觉得愧疚。
连江弦都怀揣着一颗爱护青年人的心,他这个年长者却对江弦这个青年人揣有成见。
想到此,他一个电话又给王拨了过去,告知王,《人民文摘》那边有什么需要的,作协这块儿都尽量予以支持。
“暂时应该没有。”
王道:“刚给他们那儿配了一辆伏尔加。”
第421章 “假如我年少有为不自卑”
“哟,这谁家车子?!”
张婶今天买菜回来,一眼就瞅着胡同里停了一辆锃光瓦亮、霸气侧漏的黑色伏尔加轿车。
这车外观上看是有点儿古板,很像后世那些旧上海黑帮电影里面的用车。
黑色的车漆,线条感极为强烈,车身腰线低矮,前脸设计的气势磅礴。
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车身特别长,前后长度大概接近五米。
小米su7Ultra也就个五米出头的长度。
这样一辆车子往胡同里头一停,甭提有多吸睛了。
《人民文摘》编辑部。
“江弦同志,您好。”
“是小徐吧。”
江弦和蔼的和一名小同志握了握手。
有配车,当然也对应的给他配了司机,就是这位小徐,徐晨辉。
徐晨辉是东北人,黑龙江出身,今年24岁,长得也算是眉清目秀。
听说能调去给江弦开车,小伙子甭提有多高兴了,激动了好几晚上没睡踏实。
在当下,江弦那就是所有年轻人共同的偶像呐!
他也不例外。
徐晨辉初中文化,平时就喜欢读些文学刊物,看看小说,江弦的小说尤其吸引他,几乎是每一篇都读了不止三遍。
“小徐,请坐。”
江弦给徐晨辉拉过把椅子,“我听人说,你还当过兵?”
徐晨辉点点头,“当过。”
“嗯嗯。”
江弦知道有些部队的事情涉及保密,徐晨辉不方便回答,他也没有仔细往下问。
当然了,对这么一个即将成为自己司机的人,他不可能是全无了解,之前就有仔细看过他的资料。
徐晨辉,初中文化,退伍军人,出身于工人家庭,父亲曾经是山海关火车站的扳道工。
在政治上绝对可靠。
“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司机,了不起。”江弦拍了拍徐晨辉的肩膀。
这话说的真是发自肺腑。
后世的司机都是滴滴司机,一个个跟跟老舍书里那个拉洋车的祥子似得,干着累死人的活儿,挣着不多的辛苦钱。
可在这会儿,能当个会开车、有驾照的司机,那是相当神气的事儿,司机这职业,也是这年头“金饭碗”一样的职业。
社会地位高,受人尊敬,不仅工资可观,还有各种补贴和福利,生活上的吃穿用度都不用担心。
而且,因为这会儿车不多,司机经常被大家求着帮忙,所以不管走到哪里,都有人乐意和司机聊天,求着司机帮忙带东西、买东西或者捎货。
这样一来,司机不仅能靠带货赚点外快,手里有了钱,脸上也有光,认识的人也多,绝对是大家都不敢得罪的“能人”。
“您太抬举我了。”徐晨辉一脸腼腆道。
“走,带我看看车去。”
江弦跟着徐晨辉来到院子门口,车旁边儿围了好些《人民文摘》的人,其中就包括了朱伟、郑渊洁、余华、刘蓓这几个。
“咳咳,主编来了!”刘蓓提醒一声。
其他几个使劲打量车厢里的家伙连忙转过身,一脸尴尬的看向江弦。
“主编!”
“能看的清么?”江弦打趣问。
“还行。”
余华老老实实的回答一声,“要是能坐进去看看就更好了。”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们这辈子坐这种小轿车的次数都屈指可数,很大部分人,甚至一辈子还都没有坐过一次车子。
刘蓓责怪的看余华一眼。
余华在《人民文摘》住了这么久,她已经和这个腼腆大男孩混熟了。
听到余华这么说,她就翻起白眼,觉得这小子真是人傻话多。
不过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江弦非常好说话道:“行啊,坐进来瞧瞧吧。”
“真的?”
余华还一脸的难以置信。
“它就是个车子,造出来就是让人坐的。”江弦道:“再说了,要是只能我坐,不能让群众们坐,那我岂不是成了高高在上的官老爷了?”
“.”
徐晨辉在旁边,将江弦这话默默的听到耳朵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