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458节

  陈荒煤吃了一惊。

  当时要办这个刊物,作协里面是讨论过的,不过大多数都是支持的态度。

  毕竟偏左派里当官的居多,这些人那是非常乐于看到江弦明哲保身的。

  陈荒煤笑了笑:“我是没想到,你小子不光文章写得好,办刊物也是一把好手,你把这刊物好好办下去,有什么需要作协支持的,尽管开口。”

  “害,我们不给组织上添负担。”

  江弦一脸轻松的摆摆手。

  “就是吧”

  “刊物的编辑部离沙滩北街有点距离。”

  “我每天得骑个自行车来回奔波,还得四处组稿,时间全消耗在路上了.”

  “要是组织能给我配辆车代步估计能方便很多。”

第420章 “金鹿”牌汽车

  “你小子也是真敢提.”陈荒煤瞪了江弦一眼。

  听这小子的前半句话,他还真以为江弦无欲无求,敢情是在后半句等着。

  “害,我年轻,蹬着自行车能跑遍整个京城。”

  江弦一脸无所谓,“就是想着能方便点工作,咳咳,您给我弄台小上海就行”

  “上海还破?”

  陈荒煤翻个白眼。

  江弦口中的小上海,算是这年头驰骋在中国大地上比较普遍的轿车之一。

  这会儿,普通的公务用车就是“上海”牌轿车,比较标志性的就是江弦说的小上海,70年代国内生产的轿车:上海SH760。

  这车之前叫“凤凰”,后来改名成了“上海”,用的是仿造奔驰220的发动机和奔驰112的底盘。

  因为当下的国内造车水平有限,所以这车的部分零件,像是凸轮轴和摇臂都存在质量问题,一旦长时间高速行驶,就可能会导致发动机过热。

  优点是手动挡的底盘减震做得很好,坐起来非常舒适。

  与“小上海”对应的还有一辆“大上海”,是“小上海”停产后转而生产的SH760A。

  这些“上海”轿车,基本都是机关单位领导的专车,往往是ting级领导才有资格配备。

  陈荒煤皱着眉头盯着江弦。

  江弦这张口就问他要一辆上海牌的车,属实是胃口不小。

  一点都不客气。

  给他出了一个大难题。

  可谁让他刚才那么嘴快呢?

  一脸豪爽的给江弦说,有什么需求尽管提。

  江弦现在真提了,他总不能又反悔,他堂堂陈荒煤,实在是抹不开这个面子。

  “.你们单位刚成立,这时候配辆车过去,是不是太招摇了?”陈荒煤语气有点委婉。

  “荒煤同志,我们单位虽说是刚成立,不过就说目前这几期杂志的发行量,可比一些省级刊物都多了。而且成立至今,我们都没问作协要过一分钱,始终是自负盈亏,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一点自己的”

  江弦才不会放过这么一个好机会。

  为了办《人民文摘》,他又出房子又出钱又用人脉,可以说出了极大的力气,这才把《人民文摘》这刊物办的风生水起。

  可论性质,《人民文摘》始终是公家的。

  也就是说,江弦是替国家赚钱的。

  除了他的工资,就没一点多余的钱落进他的口袋里。

  他江弦又不是圣人。

  没提过一点要求,不代表他就真的不求回报。

  “实在不行,您给我弄一辆燕京212也行。”江弦讲了点标准。

  燕京212是一辆吉普车,这是国内最早生产的乘用车了,土生土长30年的国产品牌。

  这车档次稍低,一般是县团级干部用车,在地方极受欢迎。

  当年,老人家身穿中山装,站在这么一辆敞篷212上。

  从天安门出发绕城行驶。

  那真是.

  “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

  可惜到了现在,很多人都觉得这车就是“工业垃圾”。

  但是江弦不嫌弃。

  坐这玩意儿,那坐的都是情怀!

  “唉,你啊。”

  陈荒煤叹一口气。

  见江弦振振有词,他便明白,今天江弦恐怕是不会轻易放过他了。

  陈荒煤掏出烟,拿一根给江弦:“你敢不敢给我保证,明年这个时候,《人民文摘》的发行量破一百万。”

  “一百万?”

  江弦抽一口烟,“荒煤同志,不用等到明年,我现在就给您保证,今年年底之前,我让《人民文摘》的发行量破一百万。”

  “好!”

  陈荒煤见这小子这么有魄力,满眼欣赏,“一百万,这可是你说的,我就当你给我立了军令状。”

  江弦腾一下站起来。

  “您放心,荒煤同志,破不了一百万,我不光把您给我配的车还回去,我再赔一辆车给您!”

  “呵呵。”

  陈荒煤笑了笑,“一言为定,我可是知道,你小子这些年没少赚到稿费,赔一辆车绝对是配得起的,嗯,这样吧,也别小上海、212了,我干脆给你配一台‘金鹿’。”

  “金鹿?!”

  江弦乐了。

  金鹿是苏俄那边高尔基汽车厂生产的一款著名汽车品牌。

  是苏俄的高端车型。

  叫金鹿是因为,这牌子的模样是一只昂首飞奔的鹿。

  它还有另外一个更常用的名字:

  “伏尔加”!

  “伏尔加”是如今社会主义国家最钟爱的公务用车,也是我们国家50年代领导干部用车中的主打车型。

  它的乘客名单包括伍、平

  这车在中国一度是衡量汽车性能的标杆。

  当年,长春一汽生产出“红旗”轿车,小平过去视察,问“红旗”性能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

  “‘红旗’比‘伏尔加’怎么样?”

  “荒煤同志,您没跟我开玩笑吧?”江弦再次确认道。

  他不得不确认一下。

  毕竟“伏尔加”这车绝对是如今高档用车的代表,档次基本上等于后世的奔驰了。

  如果是真的,那陈荒煤这出手的阔绰程度,真是让江弦说不出半句意见。

  因为即便在当下,提及领导干部用车的时候,伏尔加也绝对是第一个出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名字。

  另外,如今京城很多的出租车,用的也是“伏尔加”这个车型。

  别听见出租车就觉得掉份儿了。

  这会儿的出租车和后世那不是一个概念。

  出租车司机在这年头基本等于后世的公务员,甚至更高一等,绝对是最光鲜亮丽的一行,是姑娘们做梦都想嫁的高端职业。

  沙滩北街,《人民文学》编辑部。

  “老赵,你怎么回来了?”

  王扶看到编辑赵国豪,热情的打一声招呼。

  “我过来送份稿子。”赵国豪道。

  他还算年轻,三十出头的年纪,原本是《人民文学》小说组的编辑,之前被调去了《人民文摘》。

  “坐下喝口水。”

  王扶拉着赵国豪坐下,关心道:“怎么样啊?在《人民文摘》那边儿还习惯么?”

  还有不少注意到赵国豪的编辑,也都好奇的凑过来。

  他们可是知道,赵国豪是相当抵触离开《人民文学》学的。

  当初他那可真是,宁肯死外面儿,找个楼跳下去,也不想被调去《人民文摘》上班儿。

  对他如今的心理状况,夕日的同僚们还是相当关心的。

  “怎么样啊?”

  “一切都还好吧?”

  同事们嚷嚷着打听。

  “害,就那样吧,我一切都好。”对于他们的提问,赵国豪略显敷衍的回答道。

  王扶见他想得开,也就跟着安慰道:

  “一切都好就行,你想开点儿,到哪儿不是上班呢?你说对吧,不管在哪儿,都是为人民服务。”

  “是啊是啊。”

  赵国豪点点头,看了眼这间狭窄拥挤又闷热的办公室,忍不住叹一口气:

  “嗯,你们也想开点,反正不管在哪儿,不管什么工作条件,都是为人民服务!”

  “对嘛,你能这样想,姐就觉得很高兴。”王扶道。

  其他人也都是这样的想法。

  此前幸运的留了下来,心里便有些同情那些被调过去的同事,见他们如今慢慢的接受了现实,心中也忍不住为这些同事感到高兴。

  “国豪,你就没发现编辑部有什么变化吗?”编辑苏迎彤笑着道。

首节上一节458/6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