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443节

  “咳,事情是这样。”

  王硕腼腆一笑,“您猜我是干啥的?”

  “怎么的啊”

  营业员警惕的看他一眼,语气不善,“我可告诉你,我们这儿离派出所就两条街。”

  “哈哈哈哈。”

  沈旭佳笑的快要岔气。

  王硕挠了挠头,“同志,你误会了,我可是退伍军人,我能干那种事儿么?再说那种事儿我也得去储蓄所才对,我是个作家,我就想看看我的文章受不受读者们欢迎。”

  “害,您早说啊。”

  营业员松了口气,“您写的什么小说?”

  “《人民文摘》。”

  “《人民文摘》?”

  营业员诧异,“那不是杂志么?”

  “我的意思是,我的小说被发表在《人民文摘》上面。”王硕解释道。

  “哦。”

  营业员恍然大悟,无奈道:“那我不知道你的小说受不受欢迎,不过《人民文摘》这杂志卖的挺好的,这两天库里的全卖光了,昨天一天,还有今天一上午,老是有人来问,我们都要头疼死了。”

  “哟,是么?卖的这么好啊?”

  “是啊!”

  营业员也是真的郁闷,干脆跟王硕倒起了苦水,“也不知道上面怎么想的,这么火的杂志,业务员就拿到一百本,也不知道多订一本,害得我们掏不出,顾客买不到,最后受气的不还是我们这些柜员么?都快被顾客骂死了。”

  正说着,又跑来俩顾客,张口就问。

  “同志,《人民文摘》有么?”

  “《人民文摘》没了,《人民文学》还有,你要么?”

  “哎呀,怎么又没了?我一上午都跑了几家书店了!你们新华书店工作怎么做的,怎么总是要啥没啥,烦死了,我要投诉你们。”顾客骂骂咧咧的走了。

  王硕这才回味过来。

  刚才他跟那姑娘打听《人民文摘》的事儿,人家为啥骂他啊?

  没买着《人民文摘》么!

  可不浑身都是怨气嘛。

  王硕这时候凑过去,哪壶不开提哪壶。

  这下好了,人姑娘把气全撒他身上了。

  “怎么搞的嘛,两天了,一部《人民文摘》我们王府井的店一本都批不过来?你们发行所那边是怎么回事嘛!”店二楼办公室里,书店经理着急忙慌的给发行所打着电话。

  电话那头,发行所的人也特委屈。

  “你们跟我们发什么火啊?我们已经联系出版社了,电话都给他们打爆了,他们一本都拿不出来,我们又有什么办法?!”

  经理一听,血压上涨几分。

  “哪家出版社?怎么这么不靠谱啊?我就没听说过要加订结果一本存货都没有的!水平太次了,以后别和他们订货了!”

  “这可不行啊”

  发行所的同志幽幽道:“那可是作家出版社。”

第410章 见证物种多样性

  “啥玩意?”

  “作家出版社?”

  经理的声音尖锐了八个声调。

  他从事文化行业,自然知道作家出版社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一线出版社。

  新中国的第一本《三国演义》,就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

  还有《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山乡巨变》等等名作,都是在他们手底下得以发行。

  虽然作家出版社在嗡嗡嗡以后才正式恢复建制没几年,还没办法和在文学出版领域一枝独秀人文社抗衡。

  但一本杂志断货两天都批不过来一本这种事情,实在不是这种体量的出版社能够犯的错误。

  “有没有搞错啊?真是作家出版社?不是什么假冒的?”经理疑惑。

  “当然是真的了。”

  发行所的同志有点无语,“你也不想想,《人民文摘》,除了作家出版社,哪个出版社的刊物敢叫出这种名字?”

  “不应该啊,作家出版社怎么会把工作做成这个样子?”经理感到奇怪。

  沙滩北街2号,作家出版社里。

  出版社的社长、总编辑从维熙也觉得奇怪。

  “你是说,《人民文摘》发行还没一个星期,发行所的十万册订单就全卖完了?”

  “是啊。”

  出版社的领导姚笑愚同志抹了抹额头的汗,顺便看了看窗外。

  楼下人头攒动。

  这会儿的京城正是闷热的季节。

  但底下那群人仿佛感受不到太阳的灼热,摩肩擦踵,吵吵嚷嚷。

  “今天没订单我就不走了!”

  “你们作家出版社能没货?谁信呐?拿不着货谁也别想安生。”

  “我们不是闹事儿来的,我们就要货。”

  “.”

  姚笑愚叹了口气。

  从前几天开始,新华书店发行所那边就一直给他们作家出版社打电话过来,跟他们要《人民文摘》的订单。

  出版社的职工一听就懵了。

  《人民文摘》?

  我们这儿存货为0啊!

  没有囤货,怎么给你们发订单?

  这边答复让他们先等等,事情拖着没有解决,结果等到今天上午,事态变得更加严重。

  不光出版社的电话被打爆了。

  眼瞧着电话打不通,发行所的人干脆直接堵到了他们出版社的门口。

  不光发行所,连京城各家的发货店也派人找了过来。

  来的目的都很一致:

  要《人民文摘》!

  不管是新华书店,还是发货店,人都是要赚钱的。

  店里那么多读者都指名道姓要买《人民文摘》,他们这儿却没货?

  要是一个两个也就算了。

  那可是成百上千的读者!

  随着市场化的推进,今年各家可都是搞改革,搞承包。

  本来赚点钱就够不容易的。

  这眼看着钱到了嘴边却赚不进裤兜里,你说这事儿搁谁谁不着急?

  而且,还有些事儿逼类型的读者,买不着《人民文摘》人家不罢休。

  人家跑去投诉他们。

  惹得领导都打电话来过问,害得他们这些人挨批评。

  再一问出版社这边,就是让他们再等等、再等等。

  等?

  等你个祖奶奶!

  干脆直接夹着皮包,直奔沙滩北街2号的作家出版社。

  于是乎,作家出版社院儿里一下子热闹起来,涌进了一大波人,吵着闹着要刊物。

  这动静自然吸引了从维熙的注意。

  从维熙有些不解,“这个问题还算问题么?短时间内把订单全部解决掉当然是不现实的,先用缓兵之计,从仓库里调余货出来,分给他们,让他们一人拿一点回去,然后我们马上加印”

  出版社碰上卖的非常火爆的刊物、单行本这都是常有的事儿。

  基本上也都是用这个策略。

  姚笑愚摸了摸鼻子,脸色有点尴尬。

  “社长,咱们仓库已经没有《人民文摘》了。”

  “没有?”

  从维熙皱眉,“没有是什么意思?”

  姚笑愚局促道:“卖了个干净,一本都调不出去了,这杂志当初我们首印就只印了十万册,直接全卖给了新华书店那边。”

  “积谷防饥,养儿防老,你们这是打完这场仗,就不想着下一场仗了?”

  从维熙有点生气,“这是我们工作上的失误啊!怎么想的嘛?从来没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您别生气、您别生气,您听我说。”

  姚笑愚解释道:“唉,咱们出版社本来生产任务就紧张,底下几个印刷厂各自都有生产任务,当时就想着,先拿十万册给新华书店,回头看销售情况,有需要我们再加印。

  谁也没想到这个《人民文摘》会卖的这么快,打了同志们一个措手不及.”

  其实按常理来看,姚笑愚他们的工作安排没有什么问题。

  这么做,既不给生产任务添负担,又不用担心《人民文摘》销量过差给出版社造成太大损失,一举两得。

  再加上,在很多编辑同志的潜意识里,即便《人民文摘》是《人民文学》的副刊,一本杂志的创刊号,又能卖的有多好嘛?

  谁能想得到。

  十万册刊物被顷刻炼化!

  根本就没给他们作家出版社留下一点点反应的时间。

首节上一节443/6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