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441节

  江弦龙颜大悦啊呸,喜上眉梢,从兜里掏出个红包塞给小丫头。

  “哥哥给你的,收好了。”

  “哟!”邵飞眼疾手快的拦住,“小江,你这是干嘛?这多不合适!”

  “嫂子,有啥不合适的,我给孩子的。”

  推脱一番,最后邵飞还是无奈收下江弦的好意。

  她跟赵振开都是搞艺术的,虽然家里都是高干,不过依旧是捉襟见肘,日子紧紧巴巴的凑活着过。

  搞定邵飞,江弦又去钟阿城媳妇那儿,如法炮制一番。

  两个红包,拉近了和俩女人的关系,稳固住后方,以便美国的两兄弟放开手脚。

  说起美国那边,不久前,江弦收到几封美国的来信。

  其中一封来自哈珀柯林斯出版社的史密斯,信里先是问候,然后就是催稿。

  史密斯非常渴望见到《饥饿游戏》第三部的稿子。

  之前江弦就和他透露过,《饥饿游戏》不只有两部,还有第三部。

  嗯,其实还有个前传。

  史密斯在信里告诉江弦,《饥饿游戏》现在在美国火的可怕。

  而且这部小说的火爆,已经逐渐出圈。

  就连政界都对这篇小说有所关注。

  1984是个特敏感的年份。

  这一年,里根已经干够日子了,要换届。

  往往这也是漂亮国最能闹幺蛾子的时候。

  恰巧《饥饿游戏》这本小说红遍美国。

  于是在最近的一段时间里,美国的民主派和共和派都非常亲民的在演讲上提起了《饥饿游戏》这部小说。

  民主派的人说:《饥饿游戏》的主角凯特妮丝是个不折不扣的民主派支持者,喜欢这本小说的人就应该明白民主派的伟大。

  轮到共和派的人演讲的时候,他们怒喷民主派那群傻子根本就不懂文学!

  《饥饿游戏》的故事分明是在批评民主党,批评他们要搞垮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

  甚至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发表:

  《释放心中的凯特妮丝》

  总之,两边的人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就差江弦这个原作者的一嘴官方认定。

  另外,美国家喻户晓的强档脱口秀节目《今夜秀》。

  就是后来换了个叫吉米的主持人然后改名成《吉米今夜秀》那个节目,经常请一堆明星,什么雷迪嘎嘎、复联.懂王也上过。

  后来有人爆料这主持人吉米,搞职场霸凌

  当然了,这会儿还不是吉米这个主持人主持。

  节目历史上的第三任主持强尼,在节目里头发出一句感慨:

  “太离谱了。”

  “你们知道我们的选举有多离谱吗?”

  “《饥饿游戏》作者的一句话就能改变最后的结果!”

  “你们知道更离谱的是什么吗?”

  “这作者还不是美国人!”

  江弦也觉得很离谱,莫名其妙的他成了这么举足轻重的人物?

  这也就是他已经回国了,不在那边了。

  要是他还在那边,那双方的人不得追着给他送钱求他站出来替自己的人说几句话?

  江弦一琢磨,万一自己的发言还真的有用。

  那不也是和马斯克一样了?

  头等“从龙之功”!

  不过这事儿想想还怪危险。

  这里面的水太深。

  江弦自知就算是穿越者也把握不住。

  那边又是什么莫名其妙的岛,又是什么莫名其妙的会.

  哎呀。

  还是不去往这里面掺和为妙。

  除了史密斯的信,江弦的经纪人马歇尔当然也和他有联系。

  据马歇尔说,好莱坞那边八大影业公司,什么华纳、派拉蒙、福克斯、迪士尼还有江弦的老朋友米高梅,都追着要改编他的小说《漂流者》和《饥饿游戏》,开出的改编费一家比一家高。

  马歇尔问江弦的意见是什么。

  江弦说我一家都不给。

  《漂流者》和《饥饿游戏》的影视改编,在江弦所知道的后世,也就是原本的历史轨迹中,都是超乎想象的成功,能在影史留名的那种。

  《漂流者》的全球票房高达5.6亿美元。

  《饥饿游戏》就更恐怖了。

  光是第一部的票房就6.95亿美元了,后面的第二部、第三部上下,外加前传,整个系列简直就是捞钱机器,狂揽将近30亿美元的全球票房。

  多吓人啊。

  30亿美元的票房什么概念?

  《哪吒2》现在20亿美元票房。

  《漂流者》和《饥饿游戏》俩IP的票房加起来也就是大概两部《哪吒2》的票房吧。

  江弦已经把《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月亮与六便士》交给米高梅了。

  他觉得《漂流者》和《饥饿游戏》这两部电影还是应该留到自己手里,把这两个堪比“哪吒”的大IP留给他的“今天”。

  上海火车站。

  才刚到8月份,离国庆还有一个多月,火车站就已经在准备了,今年可是建国35周年,而且今年还要阅兵,时隔24年,又一次阅兵,举国重视,从去年就开始研究准备了。

  车站里红旗插上了,国旗挂上了,领导的画像也贴上了,庄严肃穆,和以往无异。

  但仔细瞧来往的人群,各色的衣着以及细微处的装饰,还有寸手不离的文艺报刊,偶尔大胆的玩笑能体会到一种介于封闭与开放之间欲望释放的萌动。

  “同志,你上哪去?”一个男同志拉着另一名等车的男同志唠嗑。

  “我去京城。”

  “去干嘛?”

  “改稿子。”

  余华身着短袖凉鞋,一身土到不能再土的打扮,手上捧着一本《收获》,非常青涩的回答说:“我的稿子被《京城文学》的看上了,人家喊我去改稿子。”

  “改稿子?是不是哦?”对方怀疑的看他一眼。

  “骗你干嘛。”

  “你是干嘛的?”

  “牙医。”

  “牙医还会写稿子?吹吧你就。”对方根本不信,瞄上余华手上的杂志,“你这本《收获》看完了没有?”

  “看完了,我已经在火车上看了三遍了。”

  “你看这样子。”

  对方拿过一本杂志,“我要去坐车了,我这本杂志给你,你这本杂志给我,你那本我没看过,我这本你没看过,咱俩换换,谁也不吃亏,你看行不行?”

  “换换?”

  余华迟疑的看他一眼,“你这是本什么杂志?”

  “《人民文摘》。”

  对方回答说,“你拿着看看吧,还挺有意思的。”

第409章 “什么野鸡出版社?!”

  “你这本杂志多少钱啊?”

  “两毛四,你吃不了多大亏。”

  “那行吧。”

  余华的《收获》比这本《人民文摘》贵一点,但是一想到自己接下来去京城的路途还很遥远。

  这长“路”漫漫,要是不换,再看上一路自己这本已经看过三遍的《收获》,那也太无聊了。

  干脆换来这本《人民文摘》,在候车室里翻看阅读起来。

  一读就发现,这本杂志和余华想象中的杂志不太一样。

  这就不是一本“纯文学”杂志!

  这本《人民文摘》上,除了“金短篇”、“压轴戏”、“记忆故事”、“诗人空间”这几个栏目算是纯文学作品。

  剩下的在余华看来都和文学无关。

  像是“纸上展览”、“艺术中的修辞”.这几个栏目是关于舞蹈、音乐、绘画的艺术评论和赏析。

  “在地叙事”是关注当代中国的世情百态。

  “封面中国”、“历史的喘息”、“田野档案”是挖掘史海钩沉、人文记忆。

  另外,“物质生活”、“白领折子”居然是传递时尚动态和潮流资讯。

  小小一本杂志,可以说是包罗万象。

  关键还有个栏目叫“海外资讯”!

  这块儿把余华看的真是欲罢不能。

  这年头,余华能接触到的那些海外作品,无非就是托尔斯泰、卡夫卡这些世界闻名的大文豪,他们的作品余华基本上都读过。

  然而《人民文摘》上的作品,并不取自那些已成名的文豪。

  而是一些海外刚发表不久、作者名声也相对比较小的作品。

  这些作品直接选材于《纽约客》、《大西洋月刊》、《花花公子》、《哈泼斯》这些著名的欧美杂志。

  文学性可能不够。

首节上一节441/6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