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431节

  仨人摆好姿势,等待拍摄。

  大娘举起相机,过几秒又放下,一脸紧张的摆摆手。

  “同志、同志。”

  “您还是找别人拍吧。”

  “我可是三代贫农的好出身。”

  “您别让我违反纪律呀!”

第402章 “把你手机给我!”

  江弦当初遮遮掩掩,是怕自己这儿被什么飞贼给盯上,贵重物品太多,所以就故意说的神秘了些。

  没想到这两天翠花胡同里头那都传疯了:

  “6号院子,那是国家新设立的保密机关!”

  这年头的人民群众也淳朴,听来这么一说法,也不怀疑,都信了。

  对啊!

  得是保密机关啊!

  不然那么大一院子,每天能就那么俩人神神秘秘、风风火火的来来往往?

  在没看见的角落,指不定有多少同志暗中行动呢!

  因此这两天时间里,谁也不敢轻易往六号院子那儿凑,生怕被当做是敌特之类的人员,被带去审问。

  万一再被审出自己知道什刹海底下的潜水艇,那真完喽!

  因为这个,大人们白天都不往这边儿凑,还叮嘱小孩儿也别过去玩,碰着孩子不老实的,逮住就是一顿胖揍。

  就连上个公共厕所,都要特意多绕点路,特意从这6号院子的附近绕开。

  “大妈,您就放心吧,真没事儿。”

  “哎呦,小伙子,你看大妈都多大年纪了,真干不了这个事儿。”

  “我看您也是风华正茂还有几分姿色呢。”

  “不合适、真的不合适。”

  江弦好说歹说,大娘连连摆手,最后实在架不住,只好从了江弦,举起相机,拍一张照片,寥寥草草的完成任务。

  《人民文摘》编辑部成立的这一刻,也终于留在了胶卷里面。

  接下来日子里,三人一门心思准备《人民文摘》的创刊号。

  这天,王找到了翠花胡同这边,江弦跑到院门口来。

  “王主编!”

  “哟,江弦,你这院子不错啊。”

  王往院子里探看一眼。

  这地方他还是第一次过来。

  抬头看一眼竖挂在院门旁边的匾额,“人民文摘”四个字手法纯熟,气韵悠长,颇有气势。

  “我之前有个亲戚,这院子他不要了,我就跟他要来了,挺好一院子,修好了也没人住,就一直搁这撂荒没用,这回正好利用上。”江弦笑着说。

  王点点头。

  “这回多亏有你。”

  想办《人民文摘》,那处处都是问题。

  房子、人手是解决了.可钱呢?

  办刊当然要花钱。

  这是个大问题。

  作协是个穷衙门,偏偏又是搞承包的特殊时期,想和作协要钱,基本没门。

  于是王又回想起那天在他办公室里的场景,就在他束手无策之际,江弦非常痛快的站了出来:

  “办刊的钱我来出!”

  “这怎么行?”

  王当即拒绝,“你已经为《人民文摘》做的够多了。”

  江弦伸出手:“把你电话给我!”

  王还没反应过来,江弦便用他办公室的电话拨了一个电话出去。

  随后便示意王,他已经搞定了钱的问题。

  “我和媳妇商量了一下,我家里的积蓄先借给编辑部用,就当是编辑部的备用金,急用的时候随用随取。”

  王皱眉,“这能行么?你这不是放贷给杂志?”

  江弦:“不是放贷,就是熟人之间借钱,放心,不管跟我借多少,30天内都免息,绝对比跟银行去借还实惠,超过30天.”

  从1980年开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贷款就开始进入了国内市场并逐渐发展。

  嗯,还推出了个人住房贷款。

  毕竟这会儿商品房也盖起来了嘛。

  《人民文摘》缺钱。

  那江弦就先借钱给《人民文摘》用。

  等到期刊发行以后,他再慢慢把这笔钱收回来。

  反正他就是《人民文摘》的主编,这钱相当于是左口袋进右口袋。

  借钱可以,纯掏钱可不行。

  他江弦又不是冤大头。

  出了房子又出了力。

  还要白白再掏出办杂志的钱?

  “那匾额是井之同志赠的?”

  “对。”

  江弦意味深长的笑了笑,“井之的同志对我来到《人民文摘》可是非常赞成。”

  “哈哈,我再给你说个好消息。”王笑着道。

  “你讲。”

  “前两天我去开了个会。”

  王开口道:

  “会后,我和乔木同志聊了聊《人民文摘》的事情,乔木同志不光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认可与肯定,还请某人给创刊号题了句词。”

  “给题了词?”

  江弦心里一惊。

  题词这事儿算是每本杂志的老传统。

  当年,《人民文学》就是第一任主编茅盾先生请那位老人家给创刊号题了词:

  “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

  江弦心说不愧是倚仗着《人民文学》办的刊物,面子就是大。

  “皇家刊物”办的副刊,那怎么也是个“亲王刊物”,待遇真是差不了。

  “哟,人给题了句什么?”

  “今天来的仓促,我改天再把那副词给你取过来。”

  王说,“题的是一句:希望能精彩、生动、多样性。”

  “哎呀,精彩、生动、多样性,他说的真好!我之前给朱伟说的办刊标准还是八个字,叫作:‘清新可爱,真切感人’,老人家只用了七个字,精彩、生动、多样性,太凝练了。”

  江弦满脸都写着兴奋,“回头我就把老人家这句话挂到编辑部里头,时时刻刻领会这句话的精神。”

  “嗯。”

  王点了点头,又道:

  “还有件事,是关于刊名的,我本想请巴金同志为《人民文摘》题写刊名,不过巴金同志婉拒了我的请求。”

  “巴老婉拒了?”

  江弦有些诧异,按理说自己和巴老关系那么亲近,又是王相求,巴老不可能拒绝才对啊。

  正疑惑之际,又听王解释道:

  “按巴老的意思,他觉得‘人民文摘’这四个字,可以用茅盾先生的手迹,茅盾先生的家人已经同意了这件事情。”

  听到王这么说,江弦这才明白过来。

  “原来如此。”

  用名人手迹以作刊名的事很常见。

  81年的时候,刊物《青年作家》创刊时,刊名四个字用的就是鲁迅先生的手迹。

  王和江弦一边聊着,一边在院子里面参观了一圈。

  看着这边的环境,王心里那叫一个羡慕。

  翠花胡同这院子,面积虽然没沙滩北街2号那院子大,但要论精细程度,绝对是强出沙滩北街2号一截儿的。

  进到编辑们的办公室里。

  “主编!”朱伟站起来跟王打声招呼。

  王摆摆手,示意他坐下,随后自己抽出把椅子,“朱伟啊,在这边工作都还适应吧。”

  “适应、适应,这地方挺好。”

  朱伟把头点的那叫一个心甘情愿,“这边是挺不错的,说起来还是要感谢主编您,能把我调到《人民文摘》这边,我觉得这边的工作环境呀,特别适合我。”

  “.”

  王环视一眼他的办公室。

  这工作条件.谁来会说自己不适合?

  办公的地方,一人用一个大间!

  太奢侈了!

  全京城这会儿人均居住面积才4.8平米,往往一家五、六口人住的都是不到20平米的房子。

  结果《人民文摘》这边,每个人的办公室就20平米往上了。

首节上一节431/6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