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429节

  然而他不光是被自己推荐的作者背刺。

  他推荐的另一名作者xxx还在会上说他的风凉话:“有的人不自量力,一个人写一本杂志。”

  最后呢,作家们合影,都看不起郑渊洁的小学学历,合影时候都没让他露脸。

  总之这事儿对郑渊洁打击特别大。

  这口气谁要能忍那他是这个(大拇指)。

  总之,从那时候开始,郑渊洁就把xxx的名字一直贴在他写字台前方的墙上,他这个人不抽烟、不喝茶、不喝咖啡,全凭这个名字提神醒脑。

  就这么写了35年。

  这人名字据说一直贴在那儿,都没拿下去过。

  总之一句话:

  要想成功,得有朋友。

  要想特别成功,得有敌人。

  老郑能成为童话大王,xxx这人得占个一份功劳。

  “唉,我就少个敌人。”江弦忍不住感叹。

  没招啊,他想有敌人,可惜这帮杂鱼都没什么实力。

  “得了,我明天亲自去找郑渊洁聊一聊,他的童话对咱们文摘特别重要。”江弦冲朱伟说。

  朱伟挠了挠头。

  他今儿嘴皮子都快说破了,那郑渊洁都无动于衷。

  换您去就能行了?

  您这脸也太.大了一点吧。

  朱伟不觉得换成江弦去就有用,他看得出来,郑渊洁是个犟骨头。

  这种人认死理,谁去也没用。

  朱伟这样想着。

  翌日,朱伟没有出去组稿,一个人坐在宽敞的办公室里吹着空调看起了稿子。

  看了一段,觉得有点犯困,于是伸直了腰打个哈欠,望向办公室的四周。

  他们翠花胡同这院子,面积八百平,平时基本上也就他一个人呆着。

  于是乎,在寸土寸金、如此拥挤的燕京城里,这一刻,朱伟竟然感到了那么一丝冷清。

  这份冷清可太奢侈了。

  毕竟这会京城人的平均居住面积也就个4.5平方米。

  想独处一下,享受片刻安宁,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

  所以说朱伟心底生出的这份冷清,那完全是寻常市民享受不到的滋味。

  “朱伟,朱伟,出来打个招呼。”

  “来了。”

  听到院儿里传来江弦的呼喊,朱伟放下稿子,推开门,快步来到院儿里。

  先是看到江弦,又马上见着江弦让打招呼的那位。

  不是别人,正是郑渊洁。

  “渊洁同志,你过来了啊,我给你倒茶去。”

  “谢谢了,朱伟编辑。”郑渊洁也客客气气的打声招呼。

  “先进屋坐。”

  江弦把郑渊洁拉进正屋里头,等朱伟端着茶杯过来,江弦拉着他一块儿坐下。

  “我宣布个事儿,以后郑渊洁同志就是咱们《人民文摘》的一员了,今后专门负责文摘的童话部分,咱们《人民文摘》又多个新成员。”

  “哟,是么?欢迎欢迎!”

  朱伟一边热情的打着招呼,一边在心里面感到吃惊。

  江弦是用了什么邪招儿。

  他记得清楚,郑渊洁昨天可还一副拒人千里之外不可亲近的模样。

  怎么今天就服服帖帖的了?

  怎么调的?

  (前几天相亲也没相上,情人节就老实码字吧,然后祝大伙和我都早日找到对象吧。)

第401章 正式开张

  时间拨回一点。

  “老郑,这儿、这儿。”

  一大早,江弦和郑渊洁在隆福寺的小吃店门口碰上了头。

  “好久不见。”

  “吃了没?”

  “啊?”

  “我还没吃早饭呢,咱一块儿上店里吃点儿去。”

  江弦招呼着郑渊洁来到小吃店里。

  小吃店面积特大,以早点为主,但是基本上全天候都在营业。

  据说最热闹的时候,每天到这家小吃店吃饭的人,能达到一万多人。

  江弦跟在人后面,排队打饭,跟营业员要了三两的双色馒头,一碗八宝粥,一碗炒肝,两根油条,郑渊洁犹豫了下,只要了两根油条。

  “你这么大的个子,胃口这么小啊?”

  “害,我在家里吃过了,随便对付一口就行了,主要是陪你坐坐。”

  “.”

  江弦看了看他,没吭声,端着盘子找个空位儿和郑渊洁一块儿坐下。

  “我听朱伟给我说了,你打算自个儿弄杂志?”

  “嗯。”

  郑渊洁答应一声,“我不乐意跟别人一块儿弄‘大锅饭’,我这个人心胸特别狭窄,已经狭窄到不能容忍和别的作家在同一报刊上同床共枕了,昨儿跟你手下那小兄弟说话的时候冲了一点,别生气。”

  “没事儿。”

  江弦咬一口油条,明显刚出锅,颜色金黄,焦酥浓香,这么一根才2分钱。

  即便已经穿越很久,江弦仍是忍不住为这年头的物价感动。

  他抬起头,朝郑渊洁问道。

  “你自己办杂志?你能拿到刊号?”

  “我找了个地方挂靠。”

  郑渊洁顿了顿,觉得这也不是不能告诉江弦的事情,索性讲了出来:

  “我母亲在山西团委那边有点关系,我和他们商量了下,他们同意我把杂志挂靠到他们那儿,另外我父亲有个战友在做出版,出版的事儿交给他就行。”

  “可以啊。”

  江弦朝他竖起个大拇指,“一个人作品支撑的纯文学月刊,这在古今中外文学、出版史上从未有过先例,这事儿要是做成了,你郑渊洁就是第一人了。”

  江弦的彩虹屁在郑渊洁这儿很受用。

  心里飘飘然的同时,也慢慢放下了戒备,话密起来。

  “今年春节的时候,我和我儿子回太原过年,看着一个香港人,拿着碗不知道什么东西泡开水搅和着吃,吃的还挺香。

  我儿子就问我,‘郑渊洁,那是什么东西?’

  我不让我儿子喊我爸爸,他从来都喊我郑渊洁。

  我儿子一问,我也懵了。

  我说我也不知道那是啥,我给你问问去吧。

  我就跟那香港人打听了一下,人家说那叫公仔面”

  所谓公仔面,其实就是方便面,不过香港那边习惯把方便面叫公仔面。

  “我儿子说,郑渊洁,我也想吃公仔面。

  我说咱们这儿没有这东西,要吃得去香港,我儿子就让我带他去香港。

  我看了看我的稿费,根本没办法带他去,我就觉得心里很不平衡。

  我每天写那么多童话故事,皮皮鲁,鲁西西、舒克和贝塔那么多孩子都在看我写的故事。

  结果我想带我儿子去香港吃碗公仔面都做不到。”

  江弦静静听他讲完,以前总是道听途说,如今也算是听郑渊洁讲了个最权威的创刊原因,他把豆腐脑往喉咙眼里一灌,吃个半饱,把留下的两个双色馒头往郑渊洁那儿一推:“我吃撑了,老郑,不嫌弃的话,替我解决掉。”

  “哎呀不用不用,我撑着呢。”

  郑渊洁连忙摆手。

  “你就吃了吧,你看看你,个子这么大,饭量肯定也大,我是吃饱了,咱别糟践粮食。”

  “唉,不就几两双色馒头,这么点东西你都吃不了”

  郑渊洁也不拿筷子,直接伸手捏了个双色馒头往嘴里面塞。

  他当然饿着呢。

  要办杂志,这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得花钱,就他那么点稿费哪能够用啊?

  这自然是能省则省,能抠则抠,勒紧裤腰带使劲攒嘛。

  小吃店总归不是个说话的正经地方。

  吃完东西,江弦就跟着郑渊洁上他家的筒子楼里去了。

  这里提一嘴,小吃店里环境并不乱。

  这会儿的人,特讲究公共秩序的,无论男女老少,排队就是规规矩矩地排队,吃饭的时候,也很少能听见什么嘈杂的声音。

  现在虽然物质条件不是很好,但是人们的整体素质还是很不错的,都很淳朴。

  不光顾客淳朴,开店的人也同样淳朴,毕竟这会儿,做生意的观念里面,挣钱还不是排在第一位的。

  就说饮食吧,用的绝对都是真材实料,缺斤少两或者偷工减料的行为很少发生。

  像江弦刚才喝的八宝粥,稠得很,里面的汤很少,基本上都是各种豆类食材,黏稠得很,特别良心。

首节上一节429/6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