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411节

  “对,做做决定。”王扶林点点头。

  江弦把他一路送到胡同口。

  “王导,我还以为你是来看望看望我,合着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王扶林露出不好意思之色。

  “既是来看望你,也是来看望你爱人,我给剧组定的规矩是不用已经成名的女演员,但是朱琳同志,我愿意给她开个特例。”

  “不用跟顾问们讨论讨论?”江弦调侃说。

  他可是知道,王扶林性格一向稳重,和杨洁不同,不管什么事儿都要先讨论讨论再讨论,最后才能下决定。

  “现在还没到拍摄阶段,我们可以慢慢观察嘛,要是到时候实在不合适,还要提前跟您说一声得罪。”王扶林说。

  “没事儿。”

  江弦看得很开。

  朱琳去饰演《红楼梦》的话,他乐见其成。

  但要是实在不合适,他也不强求,不愿意因为自己的一点点私心,毁了这版《红楼》。

  毕竟这一版含金量太高了。

  哪怕是在后世,这一版仍是最好看的一版。

  回到家,朱琳正在给小小陛下喂奶。

  “《红楼梦》的事儿,你觉着怎么样?”江弦打探起朱琳的意见。

  “我我挺想试试的。”朱琳说。

  面对王扶林伸出的橄榄枝,朱琳不可能不心动。

  这可是《红楼梦》啊!

  能演《红楼梦》,那是多少演员梦寐以求的美事儿。

  “嗯,我也支持你去试试。”江弦说。

  “真的?”

  朱琳意外的看他一眼。

  “骗你干什么?”江弦笑笑,“你不会觉得我是那种天天把你拴在家里的男人吧。”

  “.我就是这么随口一说。”朱琳脸一红,随即又浮上一抹好看的笑。

  江弦的每一次支持都让她觉得特别感动,虽然“妇女能顶半边天”这话天天在喊,但身边儿人真正当回事的不多,江弦更是朱琳觉得极其特殊的一个,他是真的充分重视自己的事业。

  又过几天,一个清晨,赵振开推着自行车把手,进了江弦家院子的门。

  “振开,你怎么来了?”去厕所倒尿盆的江弦看着赵振开,张开双臂就要来个热情的拥抱。

  “我听说你从美国回来了,过来看看你,顺便听你聊聊这次外出的见闻。”赵振开说话依旧是斯斯文文的样子,但江弦非常了解这幅斯文皮囊下隐藏着的叛逆力量。

  “来,进屋坐。”

  江弦把赵振开迎进家门,给他倒一杯茶,询问起他的近况。

  “.我现在调去了外文局的《中国报道》,任文学编辑。”赵振开说。

  闲谈几句,赵振开话就密了。

  他最近是非常郁闷,甚至说极度郁闷的。

  作为朦胧派的代表诗人,赵振开遭受的攻击是非常猛烈的,他说自己上个月甚至被逼着写检查,他宁死不屈,就是不写,但是听说杂志社的主编后来偷偷替他写了一份交了上去。

  “江弦,我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眼前全是迷茫。”赵振开一脸感伤。

  江弦想了想。

  “要不你出国吧。”

  “什么?”

  “要不你出国吧。”江弦又重复一遍。

  “我这次在美国,认识一个台省作家,她自己在美国办杂志,办的还不错,有股东投资,并且已经卖了一千份出去。”

  “.”

  赵振开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托,眼睛逐渐明亮起来。

  “你是说”

  “我想在美国办一本杂志。”

  江弦语气坚定,“杂志的名字,就叫《今天》!”

  (辞暮尔尔,烟火年年。)

  (薯片在这儿祝愿诸君,新年快乐!)

第389章 江弦热

  “《今天》?”

  听着江弦的话,刚才还一阵萎靡的赵振开,双眼逐渐变得明亮。

  “你是说,你要在美国办一本叫《今天》杂志?”

  “没错。”江弦点头道。

  “江弦.”

  赵振开双眼一时间有些模糊了。

  他生命中最炽热的激情都献给了《今天》这本已经死掉的杂志。

  而如今,江弦要在美国重办《今天》,可以说是要给这本杂志重新延续一段生命。

  “你打算怎么弄?”赵振开迫不及待的问。

  江弦喝一口水。

  “我在国内脱不开身,之所以让你出国,就是想请你去主持这件事情。”

  江弦肯定是短时间内不会再去美国的,因此需要一个靠谱的人替他去主持这件事儿。

  在他看来,赵振开无疑是主持这本杂志最好的人选。

  《今天》本就是他创办的,办杂志这一块儿他有经验。

  另外,赵振开会英文,真去了国外,在语言交流上的问题也并不大。

  而且这年头,也不是谁想出国都能出国的。

  江弦身边的人里,估摸着也只有赵振开有这个条件了,在原定的历史轨迹里头,他就是这几年去了国外,开始四处飘荡、周游。

  嗯,江湖传闻,前世树哥知道赵振开要出国的事儿以后还说了一句:由他去吧。

  接下来几乎一整天的时间,赵振开都在和江弦商议《今天》的事情。

  来的时候他还满脸沮丧。

  从江弦家告辞的时候,那叫一个神采奕奕、气色红润、天庭饱满、地阁方圆.

  “玻璃晴朗,橘子辉煌!”

  《今天》这本杂志对他来说就是生命最重要的一部分,可能比命还更重要一些。

  所以当江弦提出想请他去国外主持这本杂志的时候,赵振开几乎没怎么犹豫就同意了。

  他愿意去。

  哪怕为此付出自己在国内的稳定生活也愿意。

  广州。

  《花城》编辑部。

  作为文学期刊“四大名旦”之中,以“婀娜多姿”而被称为“花旦”的《花城》,最近编辑部里气氛有些沉重。

  这事儿还得从他们刊发的一篇小说谈起

  《一个冬天的童话》。

  这是女作家遇罗锦的一篇小说。

  在80年代,遇罗锦的名字几乎传遍了全国,这和她的离婚案有关。

  遇罗锦是知识女青年,因为受她哥的牵连,嗡嗡嗡时期去了一个小村庄落户插队劳教,然后无奈地嫁给了当地一个农民。

  但两人之间文化水平差异太大。

  到了80年代,新《婚姻法》颁布了。

  遇罗锦当即以夫妻之间没有感情为由,选择和丈夫离婚。

  人家有话说啊,去香山游玩,我心里想的是这片景色多美多静,他却忽然说:“昨天我路过菜市场,那儿正卖处理黄花鱼,两毛五一斤,我真想去排队。”

  一起去看《瞧这一家子》,走出电影院,我说:“张岚演得真逗。”他说:“张岚?张岚是不是演胡主任的那个?”

  总之,遇罗锦一门心思离婚,但她丈夫却不想放手。

  她丈夫还很懵逼,觉得两人这么多年相处非常融洽,还帮她把户口调到BJ,帮她找工作,帮她哥解决了名誉问题。

  这怎么忽然就翻脸不认人了?

  总之他俩的离婚案件,轰动全国,连小县城都知道,有个叫遇罗锦的女人因为没有夫妻实质感情选择离婚。

  嗯,以前的婚姻法可从来没说明过这条规定。

  全国都在大讨论,甚至分成了两个派系,“守旧派”指责遇罗锦没事找事,忘恩负义,“自由派”支持遇罗锦,认为她敢于打破传统,争取自身价值。

  不过总体来说,谴责远超过对她的支持。

  且上面也持谴责批评的态度。

  主流媒体还发了稿子《一个堕落的女人》,指责遇罗锦是个行为不检点的女人。

  就在这个背景下,《花城》刊发了一篇遇罗锦的报告文学小说,《一个冬天的童话》。

  这下是彻底撞到了枪口上。

  全体人员做三个月的检查。

  杂志的主要领导也受到了离职处理。

  《花城》还对外做了自我检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自我批评。

  总之,风声鹤唳。

  一向婀娜的《花城》因为这次打击,不得不缩小步伐,止住杂志那原本昂扬的势头。

  当然,市场的反馈也是很明显的。

  近几个月,杂志的发行量逐月降低。

  《花城》的保守换来的是读者们的不买账。

首节上一节411/6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