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397节

  据官方统计,这次大火使10万人无家可归,300人丧命,死伤牲畜不计其数,间接损失更无法估算。

  这就是美国历史上有名的芝加哥大火。

  嗯,纵观这段历史,我们还是能回想起黑格尔的那句真理:

  “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克里斯托弗,你到哪里去了?”

  一个妇人盘问着一个金发碧眼的白人少年。

  这少年叫克里斯托弗.诺兰,今年13岁,金发碧眼,标准的小正太长相。

  这会他还不是经典的“四件套”打扮,即黑色大衣、黑色西装外套、西装马甲以及浅色衬衫。

  诺兰出生于腐国伦敦一个英美结合的中产家庭,父亲是一名英国广告管理人,母亲则来自美国,是一名空姐。

  得益于母亲的身份,小诺兰时常在英国伦敦和美国伊利诺伊州之间辗转,他也拥有了英美两国公民身份,一口正宗伦敦腔的口音有时会突然转为美帝风味。

  然而这段时间,诺兰一直居住在芝加哥他叔叔的家里。

  他的叔叔也是个牛人,在米国的国家航空航天局工作,也就是传说中的NASA,负责给阿波罗火箭建造导向系统。

  叔叔为了讨诺兰开心,或者说在侄子面前装逼,从诺兰小时候开始,就经常把NASA的一些卫星启动的影像资料拿给诺兰看。

  没错,美国人就是这么心大。

  诺兰也毫不客气,他叔叔给他,他就拿去拷贝剪辑,一点都不考虑什么泄密的问题。

  嗯,这叔侄俩人都该被枪毙。

  不过得益于这些影像资料,诺兰渐渐对太空、科技、火箭这些科幻元素产生出巨大的兴趣。

  他7岁的时候就用父亲的超8摄影机拍摄了关于自己玩具兵人故事的首部定格动画。

  “我就是随便逛了逛。”

  “下次回来的早一点。”

  “我保证。”

  敷衍过婶婶的提问,诺兰回到房间,从衣服里掏出一册杂志给表弟。

  “看,拜伦,《模拟科幻小说与现实》。”

  “我的天,你从哪里搞来的?”

  “不然你以为我去哪了,为了买这个,我跑了六个街区!”

  诺兰津津有味的掀开杂志。

  平铺在桌上,目光搜寻着其中那些吸引他的作品。

  拜伦也凑过来。

  “先看这个,《轨道上的帝国》。”他建议说。

  “听起来很没劲。”

  “那就看这个,《太空漂流指南》。”

  “拜伦,我不想看。”

  “别呀,克里斯托弗,求你了,我们就先看这个,求你。”

  “.等下。”

  诺兰听着拜伦的央求,目光终于在某处停住。

  “拜伦,看这个怎么样?《饥饿游戏》,你看,游戏,你难道不会对游戏感兴趣吗?”

  “游戏?”

  拜伦想了想,这两个字确实很吸引他。

  “好吧,克里斯托弗,我们就看这个。”

  诺兰马上按照目录,将杂志掀到《饥饿游戏》那一页。

  两个白人少年凑在一块儿,目光专注的阅读起这篇小说。

  小说前面有一段编者按:

  “来自中国的作家江弦,某天在看电视频道时得到灵感,现实生活的真人秀竞赛和有关战争的报道交织在一起,令人感到不安,这两者间的界线模糊了,她于是有了这个故事的构思。”

  “这个故事还借鉴了罗马文化,借鉴了希腊神话中特修斯和牛头人身怪兽米诺塔的故事:”

  “因为先人的过失,海神波塞冬使弥诺斯国王的妻子帕西淮疯狂地爱上了一头公牛。后来在代达罗斯的帮助下,她如愿以偿和这头公牛生了牛头人身的怪物,米诺陶洛斯。”

  “雅典人每过一段时间就要送七个童男童女去克里特岛的迷宫中,献给牛头人身怪兽米诺陶洛斯,孩子们的父母只能无力的坐视。”

  “直到忒修斯,雅典王的儿子,自愿前往克里特岛作祭祀品。”

  “作家江弦从这个故事,从米诺陶洛斯的迷宫中收获了一个残忍的信息:和我作对,我会做出比杀死你们还残忍的事,我会杀死你们的孩子。”

  “由此,展开这篇故事”

  看完编者按,诺兰和拜伦直呼“太酷了!”,虽然俩人看的也是半明白半糊涂。

  他们迫不及待的往下看这篇小说,这一看,就深深的陷了进去,直到婶婶过来催促。

  “拜伦!克里斯托弗!你们该睡觉了!”

  “不要,妈妈,求你了,让我们把这个小说看完吧。”拜伦着急的哀求。

  他看的正过瘾着,怎么能断在这个地方?

  女人完全严母形象,以不容置疑的语气道:“你可以明天早上起来再看,现在是睡觉时间了。”

  “.好吧。”

  两人只好妥协。

  脸上都带着深深的沮丧。

  对于诺兰来说,这就好比看《星球大战》看到绝地武士激战的时候,有人把电视关了。

  不过诺兰仍旧有自己的办法。

  他静静等屋子安静下来,这才悄声在被窝里打开手电筒,翻开那本《模拟科幻小说与现实》,迫不及待的继续读起《饥饿游戏》这篇小说。

  看了不知多久,诺兰打了无数个哈欠,眼睛也被揉的酸疼,但却无法阻止他一口气酣畅淋漓的阅读完这篇小说。

  太好看了!

  诺兰太喜欢这篇小说与他过往阅读过的那些其他科幻小说不同的地方。

  题材又新颖,剧情又悬疑。

  嗯,还带着一点点的烧脑。

  “真是一篇伟大的小说。”诺兰回味着小说的内容,满眼享受之色。

  他又看一眼作家的名字。

  江弦。

  他简直要崇拜上这位作家了!

  嗯,先投张票。

第379章 令人意外的征文结果

  翌日,诺兰一大早便寄去了给《饥饿游戏》的投票,并把这篇小说推荐给了附近邻居家的孩子们。

  类似的事在美国很多地方发生着。

  科幻小说的一大部分阅读群体就是青少年。

  而《饥饿游戏》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不论是凯特尼斯还是皮塔,都是12岁至18岁的少男少女。

  因此青少年阅读这篇小说的代入感很强。

  因此,《饥饿游戏》这部小说,很快在青少年群体中掀起了一场阅读风暴。

  与此同时,《饥饿游戏》这篇小说,也开始进入主流评论家与纸媒的视野。

  威廉.莫里斯的马歇尔,是在公司同仁的提醒下看到这篇小说的。

  阅读完以后。

  马歇尔感到深深的震撼。

  既是因为这篇小说的内容,写的是那样精彩,想象力几乎发挥到了极致,作者的写作底蕴也是那样的深不可测。

  马歇尔完全能看出,江弦这篇小说从历史中汲取了营养,他写的虽然是未来、科技,但不难从小说中发现古罗马历史的踪迹。

  正因如此,这篇小说的叙事具有一种古典色彩的美感。

  更让马歇尔震撼的是。

  这是江弦的小说.

  《漂流者》这篇小说,在马歇尔看来已经是一名作家想象力的极致展现了。

  但江弦的想象力仿佛不要钱。

  这才过去多久,就又拿出了《饥饿游戏》这么一篇近乎完全依托于想象力的精彩小说。

  这太可怕了。

  某种意义上说,《饥饿游戏》的故事比《漂流者》更花费一个作家的想象力。

  因为《饥饿游戏》这个故事很讨巧。

  这样一个故事绝对是建立在作家脑海一闪而过的火光上的。

  而就是这样一个灵感,多少作家穷尽一生都可能触碰不到。

  但在江弦这儿,马歇尔至少看到了两次!

  而且是不到半年的极短时间内!

  作为江弦的经纪人,接下来这段时间,马歇尔非常关注外界对《饥饿游戏》这篇小说的反响。

  让他意外的是,《饥饿游戏》很快收获了外界的文学评论。

  要知道,相较于传统文学,美国的文学评论界一向不怎么关注科幻小说。

  但这一次,《饥饿游戏》却成功的进入到他们的视野。

  《洛杉矶时报》上发表了文学评论家桑塔格对《饥饿游戏》的评论文章《施惠国和美国的合二为一》:

  文章先是称赞《饥饿游戏》这篇小说剧情精彩,节奏漂亮,寓意丰富。

  作者善用细节虚构出来的世界,让人信服。

  女主角复杂而迷人的性格,令人难忘。

  在最后,桑塔格感叹说,其实只要不特意提醒,读着读着,文字本身就消失了。

  因为女主角和读者之间毫无间隔,江弦笔下的施惠国,其实就是美国现实社会的映照。

首节上一节397/6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