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302节

  隔了这么久,这一次他终于又写重生文了。

  《传说时代》,还是当年那个味。)

第316章 我们这片土地的爱情

  《京城文学》编辑部。

  办公室里,王安忆心不在焉,构思着自己那篇尚在襁褓的“寻根”文学小说。

  她平时是弹性上班,一周去两三次编辑部,除了完成发稿的任务,剩下的时间便都用来创作。

  这是王特批的。

  在王的管理下,《京城文学》一直实行的就是这样的模式。

  弹性上班。

  因为王觉得人文社的老太太韦君宜有句话说的特好:

  “编辑不在于你在办公室坐了多长时间,而在于能够用有效时间编辑出版了多少好书。”

  王安忆坐在桌前,握着笔,在手稿的格子纸上涂涂画画。

  她写作习惯便是如此,看过她手稿的就知道,她会把手稿涂抹的乱七八糟,用各种线条勾画和修改,一眼看去,像蛛网一样密密麻麻。

  在后世,她那《长恨歌》的手稿,被人戏称为是编辑的“长恨歌”。

  [

  刚止住的哭声又起来了,大沟的水哭皱了,荡起了微波。把那坟影子摇得晃晃的。天阴阴的,要下似的,却没有下。鲍山肃穆地立着,环起了一个哀恸的世界。

  ]

  在稿纸的一个角落,王安忆改出这么一段,念了两遍,自觉得意,便扬起脖颈,看向章德宁的方向。

  因为都是女人,外加都是小说组的编辑,王安忆和章德宁混的很熟。

  她带着一丝欣喜,想把这段拿去给章德宁评鉴,却见章德宁泪眼婆娑的抬起眼睛。

  “德宁,你这是.”

  王安忆错愕,瞥了眼章德宁桌上铺开的杂刊,马上明白过来,章德宁这是看文章看哭了,这让她整个人都愣住了。

  虽然说编辑们看到喜欢的书稿,各种反应都会有,这很正常,但章德宁已经是一名工作多年的老编辑了,在文学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抗性,相对来说不是太感性,像这样看哭还是很难啊。

  “德宁,你还好吗?”

  王安忆小声问了一句。

  章德宁抹了抹眼泪,没有说话,平复着自己的心情。

  王安忆掀起桌上的杂刊瞥了一眼,1982年第6期的《人民文学》。

  “什么小说这么感人?”

  “江弦发在《人民文学》的新稿子.”章德宁声音哽咽的回答。

  “江弦同志又发新稿子了?”王安忆吃了一惊。

  更让她吃惊的还在后面,因为章德宁补充说,江弦发了一部中长篇小说。

  王安忆懵了。

  距离江弦上一次发稿子才过去多久?

  江弦的每篇小说发行后王安忆都会特意关注,所以她对江弦的每一篇小说都相当熟悉。

  她清楚的记得,江弦的上一篇小说应该是发在《收获》上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距离如今,还没到半年时间吧?

  对于从事文学工作的作家来说,不到半年的时间,创作一部中长篇,且是一部能在《人民文学》这样等级杂刊上发行的中长篇,这绝对是高产了。

  而且在此期间,江弦还分心在前线,完成了最近大名鼎鼎的报告文学作品《理解万岁》。

  以及在更前些的时间,他写出了理论文章《回到民族传统,回到现实语言!》,打出“寻根”的口号。

  “是一篇‘寻根文学’类型的小说。”章德宁介绍说,“写的相当有水平,我觉得是他最好的几篇小说之一,也可以看看。”

  一来这是江弦的新作,二来这是一篇看哭章德宁的小说,王安忆赶紧从章德宁那儿要来这一期《人民文学》,迫不及待的要读一下,江弦这个喊出“寻根”口号的人,笔下的“寻根”又是什么样的色彩。

  很快,她就被震撼了。

  她写《小鲍庄》,写的是“仁义”这两个字,而江弦的这篇《红高粱》,一股旺盛而狂野的生命力扑面而来。

  江弦写淳朴的乡情、写自由的追求、写无畏的爱国、写生命的野性。

  于是王安忆很快就被这篇小说那种充斥着野性的文字所感染。

  《红高粱》的故事当然离不开高粱地的场景。

  高粱地首先象征着蓬勃的爱情和旺盛的欲望,爱情在这里发生,欲望也在这里苟合。

  最让王安忆震撼的,便是《红高粱》里的爱情。

  “.

  戴凤莲哭得昏昏沉沉,不觉得把一只小脚露到了轿外。轿夫们看着这玲珑的、美丽无比的小脚,一时都忘魂落魄。余占鳌走过来,弯腰、轻轻地、轻轻地握住戴凤莲那只小脚,像握着一只羽毛未丰的鸟雏,轻轻地送回轿内。

  戴凤莲在轿内,被这温柔感动,她非常想撩开轿帘,看看这个生着一只温暖的年轻大手的轿夫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想,千里姻缘一线牵,一生的情缘,都是天凑地合,是毫无挑剔的真理。余占鳌因为握了一下戴凤莲的脚唤醒了他心中伟大的创造生活的灵感,从此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也彻底改变了戴凤莲的一生。

  ”

  王安忆看过很多种一见钟情的描写,大多是国外名著。

  像是《悲惨世界》:

  “他又从那张椅子前经过,那少女抬起眼睛,二人的目光相遇。这一回,年轻姑娘的眼神里有什么呢?马吕斯说不上来。什么都有,什么也没有。那是一道奇异的电光。

  那天晚上,马吕斯回到陋室,瞧了瞧自己的衣服,头一次发觉穿这身‘日常”服装,这么不整洁,不体面,就跑到卢森堡公园去散步,简直是愚蠢透顶”

  然而,像《红高粱》里这样充满民间气息的一见钟情,王安忆却是第一次看见。

  戴凤莲的脚,是裹过的脚,她在6岁前就被迫缠了足,这一双三寸金莲,本是封建社会的不良产物。

  然而这双脚,却在这一刻,这样改变了她的命运,令一个胆大的王八蛋对她诞生出说不清的爱恋之情。

  一种讽刺而魔幻的色彩,油然而生。

  王安忆说不出哪里不对,因为这就是过去的旧社会。

  哪有童话式的浪漫情感?

  那是西方的玩意。

  在这片土地上,我们追求的从来都是伴随着强烈生殖欲望的、赤裸裸的欲望。

  没有风花雪月、没有百转千回,就是那么直接。

  于是,一只散发着欲望气息的小脚,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偷情。

  九儿三日回门,回来路上被余占鳌劫进了高粱地,两个人躲在高粱地里翻云覆雨。

  江弦写:

  “余占鳌把大蓑衣脱下来,用脚踩断了数十株高粱,在高粱的尸体上铺上了蓑衣。他把戴凤莲抱到蓑衣上。

  戴凤莲神魂出舍,望着他赤裸的胸膛,仿佛看到强劲剽悍的血液在他黝黑的皮肤下川流不息。

  高粱梢头,薄气袅袅,四面八方响着高粱生长的声音。风平、浪静,一道道炽目的潮湿阳光,在高粱缝隙里交叉扫射。

  戴凤莲心头撞鹿,潜藏了十六年的情欲,迸然炸裂。

  戴凤莲和余占鳌在生机勃勃的高粱地里相亲相爱,两颗蔑视人间法规的不羁心灵,比他们彼此愉悦的肉体贴得还要紧.”

  这样的文字,简直大逆不道。

  王安忆看的心头一阵剧烈震动。

  戴凤莲有错吗?

  她很难去批评戴凤莲的所作所为。

  戴凤莲家里不富裕,但也算不上太穷。

  她父亲是个银匠,母亲是破落地主的女儿。

  她家绝对不是那种缺衣少食,要靠卖儿鬻女才能过活的人家。

  可这又怎么样呢?她狠心的父母照样把她卖给了单家。

  她父母明知单扁郎有麻风病,还照样欢天喜地,把女儿嫁过去。

  他们眼里只有钱,为了钱,他们完全愿意断送女儿一生的幸福。

  他们先是瞒着戴凤莲,不告诉她实情。

  戴凤莲从别人那里听说单扁郎有麻风病,就去和父母诉说自己的忧虑。

  可她父母呢?仍旧继续欺瞒她,还说什么单家公子饱读诗书,一表人才。

  戴凤莲能怎么办呢?

  旧社会的女孩子身不由己,命运根本不掌握在自己手里。

  她只能顺从地蒙上盖头,坐上花轿。

  村人怕被传染上麻风病,没人去单家看热闹,戴凤莲的婚礼冷冷清清,甚至是阴森恐怖。

  婚房里,她看到了那个父母口中“白白净净”的单公子。

  他蜷曲在方凳上,下眼睑是烂的,对着戴凤莲,伸出他那鸡爪一样的手。

  这公平么?

  这样的命运对戴凤莲来说公平么?

  戴凤莲渴望命运饶恕她,渴望有人能给她一丝庇护。

  然而没有一个人愿意保护戴凤莲,任由她走向黑暗而阴怖的未来。

  她回门的日子,戴凤莲跟父亲哭诉自己再也不想回单家了,单扁郎真的有麻风病。

  可他父亲喝醉了酒,脑袋里只记得单廷秀说过要给他一头大骡子。

  江弦没有刻意去激化任何矛盾。

  但所有读者都能感受到一种愤怒,一种被封建迫害的愤怒。

  所以在读到余占鳌和戴凤莲同时大逆不道的时候,王安忆不得不承认。

  她爽到了那么一下。

  她是真的有点被爽到了。

  那是戴凤莲真正把握自己人生的开始,也是她向封建发起挑战的序幕。

  王安忆也注意到,章德宁在这一段文字的旁边,写了一行小记:

  “世俗压抑着的情感与欲望,必将被人们的勇敢与无畏所冲破。

首节上一节302/6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