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冠车平稳的行驶到木樨地的高干楼,这里也是冯沐的住处,江弦可以说是相当的熟悉。
一进门,陈荒煤就和蔼地和江弦讲:
“我知道下午有两部不错的外国片,但是有事要找你商量,看片子的事以后再补吧!”
江弦尴尬笑着点头。
进到陈荒煤那位于门口的狭窄卧室兼书房后,江弦这才发现房间里还有几个人。
“这是白桦同志,这是徐怀中同志,这是彭荆风同志。”陈荒煤介绍道。
江弦对他们并不算太陌生。
白桦是《今夜星光灿烂》的编剧,徐怀中是《西线轶事》的作者。
彭荆风他没接触过,只知道是一位军旅作家。
“这是江弦同志。”
陈荒煤在椅子上坐了下来,给来最迟的彭荆风解释说,“江弦的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即将拍成电影,江弦同志希望找一位有编剧经验的作家与他合作,我想向他推荐你们三位。
江弦同志小说虽然写的好,但他毕竟没有部队生活,对云南边防更是生疏。
我想,还是请你们写过云南边地的作家来改编更稳妥一些。”
白桦听了,赶紧摆摆手,“荒煤同志,编剧不是个简单的工作,小说的不足,可以通过电影来丰富,我恐怕难以被寄予这样的厚望。”
徐怀中也跟着拒绝,并不想接下这个任务。
最后就剩下个彭荆风,他看了一眼其他人。
“荒煤同志,我认为我和江弦同志在作品认识上还存在差距,而且还有些事也使我不能投入改编,我最近要去泰国访问.”
“荆风,我可以给作协打个招呼,不必去泰国了。”
“这”
彭荆风就像怕惹上什么脏东西一样,“昆明那边已经决定让我负责宣传口,文化部那一摊子工作也由我分管,恐怕难以脱身。”
似乎怕陈荒煤不死心,他又把困难说得更具体了一些,“那边的文化部虽然撤消了,但是原来管辖的一些单位,像是文化处、创作组、俱乐部、话剧团、歌舞团、杂技团、体工队、文化工作站,都还在”
“嗯,我知道,改剧本要花几个月时间,军区恐怕也难放你走”
陈荒煤也没想到,一部《高山下的花环》竟然吓退了三个编剧。
他有些尴尬的看向江弦。
江弦也能理解。
作家们往往是不怕作品有危险的,那这么抗拒的原因恐怕只有一个,那就是担心自己剧本没办法达到小说那样的高度,到时候可真把面子全丢进去了。
“这怎么办呢?让谁来改编呢?”陈荒煤替江弦犯了愁。
江弦轻笑一声,“要是三位同志都不愿意,我这儿倒是还有个人选.”
第297章 “理解万岁!”
“还有个人选?”
陈荒煤有些意外。
在他的考虑中,最合适改编《花环》的人就是彭荆风这位军旅作家。
他久在云南,不仅写过电影,还切身参加过南方的战事,有部队和前线的生活经历,可以说是最理想的编剧人选。
至于其他两人,白桦虽然也写了不少有关云南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但他最近的路子不对。
徐怀中写西南边地不错,但他的文笔来得慢,要磨蹭好久。
但是彭荆风拒绝的态度很坚决,他也不好再强加于人。
“你觉得谁合适?”陈荒煤问。
“李同志怎么样?”
“李.”
李是一位老作家,也是老编剧,这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建委员会的成员。
他编剧的好电影很多,《牧马人》、《李双双》、《大河奔流》都是出自他手的作品。
他也是一名获得过茅奖的作家,获奖作品是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
此外,最关键的是,李经常和谢晋合作,两个人是一对熟悉彼此的老搭档。
江弦相信,如果能请来李编剧,《花环》一定能增添更多的闪光点。
陈荒煤听了李的名字,皱了皱眉头,并没有觉得太合适。
“他没有部队生活呀!”
“《花环》这小说写农村的情节也不少。”江弦说。
“另外,李同志要是不熟悉部队生活,这可以弥补,改编前让他去南方的部队里深入生活,相信荆风同志会给他提供方便。”
彭荆风见可算有人要接走这烫手山芋,话立马密了起来。
“对,荒煤同志,没有部队生活不要紧,你让李同志来云南,我给他提供方便。”
彭荆风身兼要职,他说要给李提供方便,那李在前线便几乎可以畅通无阻。
陈荒煤想了想,“只好这样了,荆风,你一定要多帮助他。”
“荒煤同志,你放心好了。”彭荆风见终于推去了这改编剧本的任务,颇感轻松。
陈荒煤在创作道路上对他多有提点,对于彭荆风来说,只要不让他操刀《花环》的改编,其他不管干啥都行。
毕竟《花环》这篇小说写的太好了,他实在是没把握将这篇小说改好。
送走三人以后,陈荒煤又打了个电话,派车去接李来他的寓所。
江弦跟着他,在客厅重新沏好茶水,摆好水果。6点刚过,门铃响起,进门的是个肤色略黑、眼睛很大、身体结实的男同志。
正是李。
4月中旬,京城的天气已经渐渐热了起来,大部分人都穿着衬衫。
李一身崭新的藏蓝色哔叽西装紧绷在身上,还扎着领带,头上却戴一顶鸭舌帽。
一进门,便用响亮的河南口音说:“荒煤同志,你好!”
“李同志。”江弦和他打个招呼,李笑着回应。
“看来你们互相认识。”陈荒煤高兴的和李握了握手。
“李同志,请坐。”
“谢谢!”
李坐在沙发上,摘下帽子,满头满脸都是汗。
陈荒煤说,天气热,你就把西装脱了吧,这是在家里,又不是会见外宾,用不着那么讲究。
李脱掉西服,露出里面的粗布白衬衣,陈荒煤笑了起来:“这才是李双双的作者嘛!”
《李双双》在后世已经没多少人听说过了,这是60年代的一部农村喜剧片,特别火,讲的是男女平等,妇女能顶半边天。
这片子比后世那些个挑拨男女关系引起对立的商业片高明出不止一个境界。
人家李双双追求平等,是去学文化、干男人们干的农活。
不跟什么《消失的她》似得,直接就是一个恐婚恐育恐男人。
《李双双》根本不盲目激化男女矛盾来做戏,李双双和丈夫总是互相谅解,表达的是理解和尊重,电影看着温馨快乐,令人欢笑感动。
当年这电影一上映,李双双立马成了全国妇女们的偶像,大街小巷都在谈论“李双双”,有的理发店甚至改名叫“李双双理发店”。
伍豪也特别喜欢这部电影,当时亲自为《李双双》评选“百花奖”投了自己的一票,后来他还请了李双双的扮演者张瑞芳吃饭。
“有个问题一直想问您。”
江弦说,“您的夫人是李双双吗?”
李哈哈大笑起来,“我媳妇不是电影里的李双双,可我的小说却是以我媳妇为原型写的,她当过妇女队长,小说里的好多故事都是她的,许多语言、土话,都是她教给我的,她的小名就叫双双。”
“原来如此。”
三人又聊了一会,陈荒煤才问。
“由你来操刀《花环》,你觉得怎么样?”
李听了也没什么信心。
“《花环》是受全国读者欢迎的小说,也是写部队生活的小说,我过去的生活基地是河南农村,我擅长的题材也是农村题材,让我来改,我没什么信心。”
“彭荆风同志已经说了,会在拍摄过程中予以支持。”
陈荒煤说,“可以让你先去边防线体验一段时间的生活。”
李还是有点不情愿,“我这人不擅长改别人的小说,也不喜欢改别人的小说。”
李的态度倒是让江弦意外。
他选择李的原因之一,是在另一时空中,正是李担任了《花环》的编剧,由此诞生出了这部中国电影界抹不去的经典。
但这会儿李竟然撂挑子不干了?
江弦一琢磨,莫不是因为他搅黄了谢晋对《牧马人》的拍摄,李没有先写《牧马人》的剧本,导致李没有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
这哪能行!
江弦开口道:“李同志,你是上影厂的老编剧,我相信你有这个能力。”
陈荒煤也开口,“李同志,不瞒你说,刚才彭荆风、徐怀中、白桦同志都来过了,我原本想从他们三人当中选一个作为《花环》的编剧,他们都推辞掉了。
江弦同志向我推荐了你,要是你再推辞,那恐怕没人敢来操刀这部剧本了。”
“这”
李犹豫起来。
“李同志,我给你讲个事情。”
江弦开口道:“我曾经看过一篇报道,据说前线收到的1000多封恋爱信中,收到的吹灯信,断绝关系的信,会更多一些。
有一封信,信上它这样写:你上了战场,我就给你准备好了棺材。
还有一个真实的数据,据说某地有11个人有未婚妻,在阵地上被吹掉关系的,就有6个。
有一位排长说了:
这种信,一封就是一颗原子弹!”
陈荒煤和李都看向江弦,不知道他怎么忽然说起这些。
江弦自顾自继续说着:
“李同志,你要知道,我们的战场现在有两个地方在流血!”
“伤口在流血,内心也在流血!”
“我们的战士,都是最可爱的人,可不能一到关键的时候,就没人爱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