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677节

  但它又是基于现状的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具有一定合理性没人敢一下放开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尝试的过程,付出一些代价必不可免,改革往往伴随着阵痛。

  “同志,来四瓶。”李云裳自然不在乎贵的这点钱,她只知道嗓子快冒烟了。

  她这么一买,也有人跟着买,小贩的生意非常不错。价格双轨制的“可暴富属性”已然显露。

  李建昆四人游玩到中午下山,带老妈和山河妈在城隍庙吃了顿新鲜驴肉火烧配卤煮,遂结伴返程。

  回到娘娘庙的四合院时,接近下午三点,未料到院里有客,不过不是找他们的客人,一个五大三粗的黑脸汉子,戳在院墙一角和梁叔聊得起劲。

  看到主家回了,黑脸汉子这才止住话头,告辞离开。“老梁,机会难得,错过可没了!”

  “行,行,我考虑考虑。”

  李建昆原本没在意这回事,谁还没几个熟人?梁家两口子常住在这里,有人来找很正常,不过梁叔却主动找上他。

  黑脸汉子刚刚说的事,他拿不定主意,知道东家能耐大,想问问他的意见。

  据梁叔说,这黑脸汉子是他以前的工友,他下岗了,但人家有路子,一直留在厂子,现在厂里在计划之外有允许自销的权利,黑脸汉子可以搞到货,比如这次,五百个煤炉子。

  黑脸汉子吃不下,知道梁家现在有钱,遂找梁叔合伙。

  “他说什么也不用我干,只要拿钱出来,一个煤炉子从厂里四块八角拿出来,甩给个体户五块五角有人抢着要,三两天时间,能赚好几百。”

  梁叔显然有些心动,一辈子没赚过这么快的钱。

  “信得过么?”李建昆问。

  “那没问题,几十年的交情,说话也算一口唾沫一个钉。”

  “可以做。”

  梁叔笑弯嘴,东家说行,他才真正放心,主要怕摊上麻烦。

  “卖布喽!上好的棉纺、涤纶布喽!”两人还没聊完,院外传来叫卖声,一下吸引了玉英婆娘和李兰的注意,非得出去看看。

  后世的人或许很难理解,布料在这年头妇女心中的重要性。

  一家老小穿衣、盖被,都需要布,然而布向来是紧俏物资,过去在农村她们很难搞到布票,常常一块布节省着利用到极致,比如先做衣裳,衣裳穿破了改成短衣或裤头,再穿破了,仍然舍不得扔,当作抹布用。

  娘娘庙胡同里,一名小贩推着辆大永久,后座上架着一对箩筐,里面竖放着七八卷布匹。

  “哎呦小兰,这料子不错呀。”

  “嗯嗯,姐,你看这红花料子山河结婚时做几床被面怎么样?”

  “我看行。”

  玉英婆娘和李兰围着箩筐打量,爱不释手。李建昆是不懂,不过连李云裳上手摸过后,也挺满意,说这布料的质量和款式都不错。

  李云裳作为代表询价,这一问,居然不要票!

  拖到家门口来卖,连布票都不要,这可把玉英婆娘和李兰乐坏了,眼里泛起绿芒,恨不得把这些布料包圆。

  玉英婆娘还颇为感慨道:“世道真的变了,买布竟然不要票。”

  “妈你别高兴太早,你还没问价钱呢。”李建昆提醒。

  李云裳接着又问起价钱,每种布料价格都不同,但无一例外,比供销社贵不少。

  留意到两位妇人蹙起眉头,小贩殷勤说道:“是有点小贵,但二位大嫂,咱说句良心话,这么好的布你们上供销社能抢到吗?我还不要票。”

  玉英婆娘和李兰合计了一番,是真抢不到。终究扯了些。

  傍晚,吃罢晚饭,李建昆辅导小妹做完功课后,闲来无事,晃悠到小酒馆。

  这妮子倒是想跟来,李建昆没带。

  此时时间尚早,节目还未开始,但酒桌已经坐满,酒客们交谈的话语交织在一起落入耳中:

  “你在橡胶二厂是不是有关系?他们生产的自行车内胎真不错,想想法子呗。”

  “三儿,此话当真?你真认识胜利四厂的供销科长?”

  “娘的,人人都在找关系,你们说咱哥儿几个怎么就没呢?发财的门路摆在这儿,走不通,糟心!”

  多半酒桌上谈论的话题,都是这类,价格双轨制带来的影响可见一斑。

  李建昆前脚刚到,后脚唐国耀也来了,与他不同,后者过来忙上忙下,没活儿他也能找点活儿出来,把随后几天要卖的酒,从库房搬进吧台内放置好,只是他腰间的那只黑匣子,BB个没完没了。

  首都作为继魔都和羊城后,第三个建设寻呼台的地区,目前BB机业务也已经上线。李建昆送给了姐姐一只,唐国耀这只是自己买的。

  “你看看吧。”李云裳指指他腰间说。

  “不用,晚上回去再看,没二事。”唐国耀笑着摆摆手。

  “耀哥你现在可是大红人了。”李建昆插话说。

  唐国耀笑了笑,也没否认,几年来他一直在各种经营关系,看出这社会就是个关系社会,但是真没料到会突然发生这么一茬。

  有点鸿运当头的意思。

  “全是找你联系工厂关系的?”李云裳问。

  唐国耀点点头:“一股风吹起来,好多人削尖了脑袋往里钻,听说我有点关系,连我家隔壁退休的六旬老头都找我托关系,拿出棺材本来,想弄批货倒出去。”

  李云裳咂舌。

  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只要历史的宏大叙事不发生改变,该来的总会来。李建昆对此不发表看法,他只知道,整个大环境,马上要变了。

  羞于提钱的年代,将一去不返,在接下来最狂热的一段时期,“搞钱”会成为最时髦的字眼,人们除了搞钱,似乎已经不需要其他。

第725章 两个熟人 品鉴暨订货会

  相比起价格双轨制引发的轰动,我国第一台三代光刻机的问世,仿佛投入池塘的一颗石子,只在科技界等有限的范围内,泛起阵阵涟漪。

  普通民众根本不懂光刻机是个什么玩意儿。

  当然,价格双轨制的出台,也很大程度上遮盖了三代光刻机问世的光彩。

  科协组织的“三代光刻机品鉴暨订货会”,似乎在不声不响中召开了。

  不过社会上虽然没有太大动静,但这天的科协大院里还是非常热闹的。

  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界代表,包括相关电子厂的代表们,拢共几百号人,浩浩荡荡涌进科协的大礼堂。

  礼堂的舞台上,居中摆放着一台七座商务车大小的机械,通体主要呈白色,也有不少裸露在外的金属和光学部件,散发出一种多学科融合而成的独特工业美。

  科协领导致开幕词后,陈春仙一套笔挺灰西装登台,向在场的专业人士们,作了比以前更专业的汇报演讲,从产品的技术参数到实际应用,极尽详细,情绪激昂。

  也引得满堂喝彩。

  随后是品鉴时间,大家自由活动,多半人迫不及待爬上舞台,近距离瞻仰这台芯片科技的孵化机,陈春仙像个推销员,候在机器旁边做讲解,有问必答。

  李建昆左右是凑不上去,在舞台下方随意踱步时,迎面走来一个熟人。

  “小李同志。”

  “倪教授。”

  倪光蓝今天会过来,倒不出李建昆意料之外,这位在前世便极力主张发展国产芯片事业,并为此做出诸多努力。

  “你们了不起啊。”倪光蓝由衷道,他知道李建昆和陈春仙关系莫逆,只是此前并不知道华夏硅谷公司是二人合伙的。

  “踩在前人肩膀上,偶然取得小小成绩罢了。”李建昆摆摆手说。

  “过份谦虚可就是骄傲哦。”

  两人相视而望,齐齐一笑。

  “今天局面很不错啊,希望你们公司越来越好,”倪光蓝抬手向四周示意一下,“芯片是电子科技的大脑,光刻机又是芯片的孵化器,而未来毫无疑问是一个高度依赖电子科技的社会,发展国产芯片事业意义非凡,且任重而道远。”

  迄今为止,李建昆在国内还未遇到一人说出这番话,连陈春仙都没有,简直说进了他心坎里,也很好的预言成功未来。

  “倪教授何不加入我们共襄大事?不一定要脱离科院,老陈不是还挂着名头?”李建昆再次发出邀请。

  不过陈春仙已经在考虑从科院离职,一是分身乏术,二是有些制约。

  “芯片领域我不精通呀……对啦,说到这一点,我还挺钦佩陈春仙的,”倪光蓝笑笑说,“我的专长在计算机领域,总想在本身擅长的领域做出些成绩,现在也有个机会,计算机所那边准备成立一家公司,学习你们的经验,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在和我接触。”

  “牵头的人是不是姓柳?”李建昆不动声色问。

  倪光蓝诧异:“连这事儿你都知道?还在内部讨论呢。”

  李建昆含糊过去后,心头犯难,不知道该如何说服他别和姓柳的走到一起。这些科技大佬,有一个算一个,坦率讲又都挺犟的。

  “倪教授,我有个问题想请教您。”

  “但说无妨。”

  “现在经济越来越开放,迟早与国外的市场化经济不会有太大区别,您知道我和老陈的华夏硅谷公司,不仅仅有光刻机一个项目,中关村有许多研究员通过我们公司搞出的科技成果,我们都转售给了别人,像是在做贸易,所以我和老陈曾探讨过一个问题:未来公司的主要发展方向,到底是技工贸,还是贸工技?”

  “当然是技工贸!”

  倪光蓝不假思索地说:“科技企业,技术永远是核心,必须是技术去推动贸易,正像你们现在做的一样;切莫本末倒置,以贸易为先不可能推动技术长足发展,什么都是买买买,然后卖卖卖,和现在社会上那些想从国营厂倒货出来卖的人有什么区别?”

  “倪教授真知灼见,我和老陈最后讨论的结果也是技工贸,不过,我刚不是说有个朋友认识那位柳研究员吗,您如果真想和他合作,之前最好聊聊,思想理念要是有冲突,往后可能不太好弄,我和老陈算是幸运的,不然以后闹分家都有可能。”

  拐弯抹角把话说到这个份上,李建昆算是尽了全力,他不去理会姓柳的,只希望能改变倪光蓝未来的轨迹。

  倪光蓝微微蹙眉,若有所思时,李建昆隐约发现九点钟方向有束目光聚焦在他身上,遂扭头探去。

  想不到现场还有个熟人,此人会出现,就完全出乎他意料之外了,毕竟天南海北相距甚远。

  也不知道倪教授会不会认为这是自己挖人的伎俩,反正言尽如此,暂别他后,李建昆踱步走过去:“诶?咱俩是不是在哪儿见过?”

  任正飞笑着点头,站在原地一动不动,明显有些紧张:“在鹏城的南海石油基地,您当初去送人。”

  李建昆自然记得,找个开场白而已,当初被徐庆有陷害,东北有位院长公子重度烧伤,后来徐庆有的老娘跑去特区找关系,那位石油勘探局的院长也从东北赶过来,是他送去的同体系内的南海石油基地。

  “您贵姓?想不到会在这儿再见。”

  “免贵姓任,是我厚颜跑过来,主要觉得光刻机技术的突破非同小可,想来涨涨见识。”任正飞的姿态摆得很低,事实上,他现在也没什么姿态。

  他目前所在的单位,全名叫作南海石油后勤服务基地,“后勤”二字足以说明一切。

  前世在一九八七年,他筹款两万一千元创建华为时,主要原因正是工作不顺利。

  李建昆现在的思绪颇为复杂,前世后来的芯片战中,眼前这位可是个关键角色,在复兴我国的芯片事业中,他的企业也一直冲在最前面,时光倒退四十年,他却站在自己公司的三代光刻机“发布会”上,并且像只孤单的小透明。

  李建昆却不知道,任正飞的思绪比他还复杂。

  任正飞最早知道李建昆的身份,是通过那位院长:一个造电热毯的。

  电热毯才造一年,特区华电公司突然转型,搞起无线电,这是他比较擅长的一个领域,并推出无线电领域的尖端产品汉显BB机,摇身一变成为一家高科技公司。

  这样的跨越式发展,已经令人瞠目结舌。

  不想在今天,任正飞又发现了此人的另一重身份:首都华夏硅谷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他们搞出了世界一流技术的我国第一台三代光刻机。

  而此人看起来,不过才二十五岁左右。

  与他相比,任正飞觉得这些年的光阴都是虚度的,心里的那股不甘,也愈发无法遏制。

  “感觉怎么样?”李建昆笑着指向台上的光刻机问。

  “叹为观止。工艺的复杂程度,多学科的完美融合,像我这样的俗人甚至看不出个所以然。”

  “您太谦虚了。”

  “实在水平有限,不过……”任正飞突然挺起胸板,“李总,我留意到特区华电公司在招聘传呼机业务的合作伙伴,我自认在无线电通讯领域的技术还算不错,并且可以招揽来一些退伍的战友,组成团队,不知是否有幸承接贵公司的业务?”

  “你、准备下海?”李建昆睁大眼睛问,心中狂呼:卧槽,时间不对啊,他可不万万不敢扇动这位的人生,万一把华为扇给没了……

首节上一节677/12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