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676节

  “什么叫溜?一时半会儿不走了。”

  “哟,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小王大喜。

  “没这么夸张,不过确实有件大事……”

  李建昆侧头眺望向中关村的方向,这一世一九八四年的中关村,与前世应该差别挺大。

  视野中耸立着好几座占地不小的大楼,隐约还能看见楼外悬挂着的各色广告牌。

  中关村除了是日后的著名电子市场外,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义它是我国第一批私营企业的孵化地之一。

  而这一世比前世来得更迅猛,现在只是一九八四年初,中关村已经出现不少私营公司。

  对于这一切,李建昆高低有些自豪感。

  更让他自豪的是,中关村科技大楼里,由陈春仙主导的光刻机研发项目,近日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三代光刻机。

  这款光刻机耗费巨资打造了光学透镜,将一代和二代上使用的曝光式光刻技术,创新为光学投影式光刻,以扫描的方式实现曝光,光源也改进为248nm的krf激光,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将芯片的最小工艺推进至180nm。

  要知道,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光刻机,它的最小工艺不过是130nm。

  这意味着,我国在光刻机技术上已跻身世界第一梯队。

  前两天被陈春仙喊到科技大楼,当被告知这个消息时,任何言语都无法形容李建昆激动的心情。

  这毫无疑问是一个重大的科技突破和事件,目前还没传出去,不过陈春仙上报给了有关部门,这两天一直在相关单位做汇报演讲,接下来势必会带来一些影响。

  李建昆要在京城等等看结果,另外无论后续如何发展,这样的光刻机已经算得上技术先进了,他要多制造几台,把特区华电产业园的芯片厂布局起来,弄好后马上能用,一旦汉显BB机和通讯基站用上自家制造的中国芯,成本肯定会降低一大截。

  三人晃悠回娘娘庙胡同的四合院时,小院里传出噪杂的声响,很是热闹,推开院门走进去,发现院里有魁梧青年,正撸起袖子收拾一张黑驴皮。

  驴皮摊开在两张四方桌拼凑而成的大桌台上,泡过开水,蒸腾着热气,魁梧青年拿把龙牌菜刀,卖力刮毛。

  “建昆回了。”唐国耀听到动静,抬起头笑着招呼,没忘记小王和鲁娜。

  “这是、做阿胶?”李建昆不确定地问。

  唐国耀点点头说:“阿姨身子欠佳,上次来看着脸色有点差,我寻老中医问过,说让买点阿胶补补,我一想买的那种估计里面也没多少驴皮,不如买张驴皮自己做,一准效果更好。”

  “还会做这个?”

  “嘿嘿,学嘛,其实不难。”

  李建昆啧啧两声后,看向坐在院里晒太阳的老母亲,以及戳在旁边脸颊微红的二姐,都能从她们的眼睛里看出一抹感动。

  小王别有意味地笑着,鲁娜小跑到未来公婆和胡母身前打招呼,然后凑到李云裳身旁,不知说了些什么,被李云裳拧了一把,身姿丰腴的大姑娘脸颊愈发红艳。

  今天或许真是个好日子,反正老黄历上是这么写的,所以百货大楼才在今天奠基。

  李建昆三人回来不久,院外有人喊门,林云过来了。

  林老师拎着一只红蓝编织袋,走进院里看见正在忙活的唐国耀后,四目相对,火星四溅,李建昆等人则难免有些尴尬。

  自从胡玉英来京后,两人隔三差五来探望,但碰个正着,这还是第一次。

  “阿姨,知道你不适应首都的气候,畏冷,现在不到十度的气温,在咱们南方等于冬天,我托人搞来个泡脚的玩意儿,你晚上睡觉前泡泡,驱寒。”

  林云隔空和大伙儿打过招呼后,来到胡玉英身前,蹲身扯开红蓝编织袋,从里面抱出一只内地绝对没有的、带足底按摩的洗脚盆。

  “我又找老中医开了些草药,配合着一起泡脚,对身体很有好处。”林云说着,又抱出一只黑布兜,浓郁的中药味挥散开来,布兜里装的是配好的一副副药草,用废报纸包裹着,足够用到首都进入夏季。

  “有心了,有心了……”胡玉英连连表示感谢,“你俩孩子都太有心了。”

  所以很麻烦。

  她终于明白,为什么大闺女不缺人追求,却始终解决不了婚姻问题,云裳一直犯难,建昆也犯难,去年丈夫来京一趟同样犯难了,现在她也犯难……

  两个小伙子都很不错。

  一般人家能得一个这样的准女婿就该偷着乐了,偏偏她家有俩……

  “瞎忙个屁!正事不干。”李建昆左右看看,破口大骂。

  调补身体的东西,难道他没给老母亲准备吗?

  玉英婆娘等人自然一脸懵,只有唐国耀和林云明白他的意思。确实,这样根本解决不了问题,重点还要看……谁先把云裳推倒。

  可是,好难啊!

  云裳骨子里是那种很传统的姑娘。

  他俩不是没有努力过,但至今连小手都没牵到。

  李建昆大步走向屋里,都不稀得说他们,她姐对二人都有好感,事情到这个份上,谁能不能蛮横点?给她姐来个壁咚啥的?她姐还能溜掉?那不就到手了?

  非要去期待那种情况:

  “云裳,我能牵你手吗?”

  “好哒!”

  她姐的性子能说出这种话吗?

  换成小猴子还差不多。

  八十年代有多少人是因胆怯而错过了爱情?

  

  中关村科技大楼。

  属于李建昆的那间总经理办公室,终于光明正大敞开房门。

  现在,他四平八稳地坐在红漆桌台后面的一张同色软包椅上。

  陈春仙叼着一根他散的华子,戳在窗台边,左手插着腰,撩起灰色西装的同侧下摆,神情激动说:

  “消息明天会见报,我预计不仅国内的科技界会震动,在国外也会引发轩然大波,在光刻机这种尖端科技领域,我们终于站到了世界领先的位置!

  “建昆你好歹笑笑,上面说了,会大力支持,让我们再接再厉,争取把它干到世界第一!”

  陈春仙兴奋地挥舞一下拳头。

  如今他是正儿八经的干劲满满,即使不为别的,只为这个“世界第一”的荣誉。

  “说会大力支持?”李建昆问。

  “怎么?这样的高新科技的突破,大力支持不对吗?是个有脑子的人都该知道这样做。”

  李建昆手叩桌面,脑子里在想什么,旁人不得而知,半晌后问:“有什么具体举措吗?”

  “有!”

  “哦?”

  陈春仙大步迈近,一手撑在红漆桌台上,道:“科协打算组织一场光刻机亮相和订货会,发动全国需要光刻机的单位派人过来观摩、采购。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我们从研发投资阶段,转到销售获益阶段。”

  “对!”陈春仙手拍桌面道,“会有大笔资金涌进来,我们往后再也不缺研发经费,我们研发的光刻机将走进全国的相关单位,他们都需要我们的技术支持,我们的公司会越来越壮大!”

  这确实是件极为有利的事,但李建昆心中总有股忧虑:是不是太顺利了些?

  “科协的活动什么时候召开?”他问。

  “日期目前还没定,预计一个月内。”

  “不能更快?”

  “这咱们说得没用,人家搞的还是支持咱们的活动,不好催,我们听从安排就行。”

  李建昆心说:怕只怕这一个月内出现变数啊。

  没有的话自然最好。

  他也希望事情能这样发展下去,这一世许多事毕竟改变了,一旦全国的相关单位采购了他们的光刻机,那么可以说以后就离不开他们,像光刻机这种产品,技术支持是重头,如此一来,华夏硅谷公司发展壮大已成定局。

  后续肯定会有更多的科研单位参入进来。

  那么我国的光刻机事业,也将迎来蓬勃发展。

第724章 全民倒卖

  在这个充满红色气息的年代,教员的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引十万万国人对长城为之向往,许多人真将“去一次长城”,当作此生必须要做的一件事。

  饶是胡玉英这样的农村妇女也是一样。

  以至于当大女儿说带她出去游玩,玉英婆娘下意识说:“去趟天安门和长城吧。”

  即使她不说,这两处地方李云裳也不会落下。

  昨天,母女二人和李兰一起去逛过天安门,今天的长城之行李建昆刚好得闲,陪同拎包。

  首都逛长城的选择其实很多,比如本地人就比较推崇逛慕田峪长城,它距离京城市中心只有七十公里,游客相对较少,没那么拥堵。

  但要让李建昆说,必须得是八达岭。

  明代《长安客话》说:“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是关山最高者”。

  不到八达岭,无法真正感受到长城的雄浑,以及这项伟大工事的深远意义。

  累是真的累,李建昆左手搀扶一个,右手搀扶一个,身材丰腴的李云裳自己顾自己,好几处台阶陡峻的地段,顾不得形象,手脚并用。李建昆不好表露出来,事实上他的脚也是软的。

  不过当真正站在八达岭上,你会觉得所有幸苦都值得。

  眺目望去,大好山河尽在脚下,下方的千古雄关居庸关,苍凉而深邃,耳畔风声袭来,仿佛夹杂着古时战场上传来的铁马金戈。

  心头涌起一股热血,李建昆不知从何处又生出一股力气,搀扶着左右继续向前,准备征服八达岭最高处。“姐,跟上,咱们去最高的地方!”

  “不要了吧,到这里差不多了。”身后传来李云裳的哀嚎。

  “你不是要喝水么,前面有卖汽水的。”

  一听这话,李云裳打起精神,她现在口干舌燥到似乎能喝下一条河。

  这不是李建昆的望梅止渴之计,前面一处平台上真有个卖汽水的小贩,卖的还是顶时髦的北冰洋,李云裳看清情况时,眼珠子都直了,用尽最后一股子劲儿爬上来,气喘吁吁想找小贩卖汽水,后者却没空搭理她,正在吵架。

  “北冰洋正常卖一毛五角,看你这么高搬上来,你卖两毛我都不说什么,你竟然敢卖五毛,可口可乐都不敢这么卖!”

  小贩的对手是典型的北方大姐,骨架大,性子急,边说着边撸袖子,一言不合准备动手的架势。

  小贩是个干瘦中年人,一顶解放帽在头上斜戴着,却也不怂她,“你甭跟我扯这些有的没的,汽水是我的,我就卖这价,你愿买掏钱,不愿买滚蛋!”

  “你!”大姐气急,隔空戳着小贩的鼻头,“肯定有单位对吧,有种亮出来,我去工商告你们,翻出几倍价格卖,我不信你们还有理了!”

  “头发长见识短,”小贩撇撇嘴,当真摸出一张工作证,怼到大姐眼前,“喏喏,告去吧。”

  大姐:“……”

  她显然未料到这家伙这么理直气壮,眼神扫向围观的人,视线定格在身板和气势都很强的李建昆身上,“这位大兄弟,您给评评理。”

  “这个、告不通,现在允许市场调节价存在,”李建昆指指小贩说,“他只要能证明这些汽水是计划外的产物,那么叫卖多少钱都行,你觉得合适就买,不行别买,老话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这兄弟是个有见识的人。”小贩四平八稳坐在马扎上,递过来一个大拇哥。

  大姐诧异:“还有这说法,商品不都是统一定价吗?”

  “改了,这叫价格双轨制。”李建昆回道。

  在八十年代私营经济的财富盛宴中,占据着重要影响因素的价格双轨制,前不久出台了,在体制内已经引发轩然大波,街头巷尾也是议论纷纷,还没听闻的,那是真的不关注实事。

  所谓双轨制,犹如在一条道路上同时施行可以靠左和靠右行驶的双重规则,必然导致撞车和混乱,就像眼前这一幕。

首节上一节676/12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