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671节

  那么还有谁能阻止他搞电冰箱?!

  “哈哈哈哈”老王仰天大笑,欣喜若狂。

  李兰见丈夫心心念念的大事解决,也跟着笑起来,她总归希望丈夫能开心些,不提其他,这样至少能多和她说些话。

  “建昆你来你来,咱爷俩好好谈谈。”王秉权激动不已,拉着李建昆便往屋里冲,打算找个安静地方详聊。

  “老王你搞什么呀,建昆刚回来。”李兰笑骂。

  “嗨,一时半会又不走。”

  李兰拍拍旁边胡玉英的手,表达歉意,后者示意无碍。

  王山河顿绝无爱,吐槽道:“感觉你俩才是一家的。”也跟了进去。

  李云梦挽着姐姐的胳膊,看到大家都开心,跟着傻乐呵,她顶喜欢这样的热闹氛围,至于说同龄人早开学了,她还待在家里,这不重要……巴不得多玩一阵儿,二哥既然回来,总会安排的不是?

  正北房的堂屋里,王秉权拉着李建昆坐在檀木四方桌旁,王山河充当跑堂小弟,从小龙妈手上接过两杯茶水送过来。

  “建昆,那家冰箱厂是你自己的?”

  “嗯。”

  “乖乖!你也太能混了,都在国外有厂子?”

  李建昆谦虚摆摆手,自己在港城的那些产业,暂时还是不好摊明,老王仅仅知道一家冰箱公司尚且震惊成这样,那百亿产业如果全抖出来,像老母亲还不得吓瘫掉?

  王秉权震惊之余,兴奋到拍手:“这样可太美了,厂子是你的,你可以完全指挥,有国外的先进技术的支持,咱们搞个品牌冰箱出来,做大做强不是梦。建昆你有经验,你说说看,真搞个冰箱厂需要哪些投入,大概要花多少钱?”

  “王叔你要想做大的话,那么必须科学规范化生产,引进生产线是重点。”

  “一条冰箱生产线要多少钱?”

  “看质量和产量,像我港城那家冰箱厂,最先进的一条生产线是从德国进口的,可年产十万台冰箱,不合格率控制在千分之五以内,几年前的采购价是八百万美金。”

  “八百万……美金?!”王秉权吓得一哆嗦,还是几年前,现在只怕更高。

  别说他,小王也是一样。

  要说他们家已经算有钱的,举家搬到首都,家底自然也带过来,老王办厂多年,累积的家底有几十万。小王搞古董,前些年是只出不进,花小钱大量买买买,近年来古董市场兴起,小王也开始做交易,以前买入的古董都升值不少,如今抛开建昆那一半外,他个人小金库里也有几十万。

  然而这加起来近百万巨款,竟然只能买到一小截冰箱生产线。

  王秉权猛地意识到另一个问题:“建昆你到底有多少身家了?”

  本来建昆说在国外有家冰箱厂,他惊讶归惊讶,但没敢朝很大规模上想,现在得知一条生产线要投入数千万,那可绝对不是一家小厂。

  通过儿子王秉权知道,建昆在国内还有不少产业。

  这孩子是真发达到没谱了!

  资产只怕上亿!

  念头至此,老王深吸一口凉气,同时心有戚戚,有种前浪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的感觉。

  王山河对于李建昆在国外的事业虽然同样知之不详,但接受能力要比他老爸高,毕竟某个家伙可是发誓要成为华人首富的人。“爸,我看这冰箱厂你也甭惦记着一个人搞了,搞也搞不起来,和建昆合伙,二一添作五,建昆投资、出技术,你来经营。”

  老王嘿嘿一笑:“我是这意思啊,就算我能投资得起,建昆出全套技术,多大的贡献?不可能不占一半。”

  王山河又望向李建昆:“你不会不想投吧?”

  “滚!”李建昆笑骂。

  王山河哈哈一笑,把他老爸的右手和建昆的右手拉到一起,两句话促成了这个合作。

  对于李建昆而言,此事即使抛开感情因素不谈,也是一个很好的副业投资项目,毕竟他有一家海外冰箱厂,资源是现成的,不利用起来白不用。再者,他清楚老王的能耐,投资老王绝对一本万利。

  心心念念的冰箱事业,一切问题忽然迎刃而解,王秉权心里有多畅快自不用提,尤其是中午刚被人骂“乡巴佬也敢惦记搞电冰箱”之后,彼时他虽然没什么反应,但气憋在肚子里,愈发想干成。

  现在,王秉权已经规划起冰箱事业的蓝图:

  “我明天开始物色地方,这几天也看过不少旧厂子,挂靠应该问题不大,毕竟是送钱的事……”

  李建昆打断他,询问他具体看过什么地方,了解到也是在五道口周边后,建议道:“最好是挂靠在东升和中关村这两个街道办辖区范围内,因为都有熟人,合作起来更方便。”

  他真正的顾忌没有说:这样一家厂子投资不小,往后的规模估计也会越来越大,再过几年顺应时代改革时,熟门熟路自然好办事,以免搞得乌烟瘴气。

  老王很明白做买卖这种事上人脉关系的好处,自无不从,与李建昆相约好,等看好地方后,约相关街道办的人出来吃个饭,认识一下。

  对工厂选址的事李建昆还有几点建议:

  第一,场地要足够大。

  第二,周边有利于腾退的富余空间。举个例子,万一厂址在某个名胜古迹旁边可不行。

  同时他让老王拿下某个旧厂区,或准备建设新厂房时,先别动,他会从港城调派技术专家过来,按照适配冰箱厂的格局进行改建或新建。

  这些都是未雨绸缪,为以后做打算。别说老王正在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既然决定干,李建昆也希望把这个副业干干好,想想千家万户都用上你的冰箱,难道不爽快吗?

  王山河戳在一旁虽然听得认真,但他并不关心如何办厂,也不懂,笑盈盈问:“那你们的厂子准备叫啥?”

  李建昆耸耸肩说:“八字还没一撇呢,急个什?”

  王秉权看看李建昆后,脑子里灵光乍现,用询问的语气说:“建昆你说叫‘清溪’怎么样?清溪牌冰箱,听着还行,水跟冰箱也带点关系。”

  “好!”李建昆抬手轻拍一下桌面。

  “清溪”二字源自何处自不用提,清溪甸是他的故乡,也是王老家的祖地。

  “哎呦爸,有点水平啊。”小王大笑,同样认为这名字不错,饱含着多重含义。

  “那是,”王秉权昂昂脑瓜,“别看你爸只有小学文化,我们当年私塾教的东西,你们读书时初中高中都未必能学到。”

  王山河和李建昆相视而望,这话没法反驳,他们读初中高中时正赶上哗啦哗啦,几乎什么都没学到。

  “王叔,李贵飞在念书这事儿上一直看不起你,说当年甩你几条大马路,有这回事?”李建昆顺着话头问。

  王秉权尴尬地挠挠头:“嗯,当年你爸的成绩全私塾第一,先生特别喜欢他,我跟他正好相反,石头矶已故的杨先生那时候上课时总会带根戒尺,怕是没人比我挨得更多,不过也多亏了他打……”

  老王想起当年往事,颇为感慨。

  李建昆心头一万头草泥马狂奔而过,奶奶个熊,这事儿居然是真的,他一直以为李贵飞吹牛皮……

第718章 老母亲和小妹都有问题

  夜已深。

  李云梦还在姐姐房间里闹腾,寒假作业做完并上交给二哥检查过的她,放肆得心安理得,李建昆伺候老母亲睡到床上,替她裹好被子,坐在床边搭起话。

  “妈,在这边住得不太习惯吧?”

  “除了天冷外,都好着呢,你姐说再有个十天半月也该暖和了。”

  “吃的方面呢?京城菜浓油赤酱怕是不合你胃口。”

  “顿顿都是好菜,还有人做熟了端上桌,这么享受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你看看我最近都胖了。”

  李建昆笑笑道:“胖点好,本来太瘦了。你普通话也不会说,只能跟兰姨聊聊天,是不是太无聊了?”

  “这不是还有你姐和你妹嘛,普通话她们也在教我,云裳都计划好了,等天气暖和些带我四处玩玩,你别担心我,我没事的,都挺好。”

  胡玉英从牡丹花被面的被子里伸出手,在小儿子手背上拍了拍。

  李建昆见她似乎真的适应得不错,暗松口气。他今天刚回来,舟车劳顿,晚上和王家父子又喝了不少,胡玉英赶他早点去休息。

  “小梦,你赶紧地,睡觉!几点了?”李建昆喊回小妹给老母亲暖脚。

  一夜无话,隔日早上起来,胡玉英好好拾掇出一身外出的行头,因为今天是礼拜天。

  让这位农村妇女心情更美的是,小儿子的对象沈姑娘,早饭前也过来了。这姑娘她不是第一回见,她来首都的第二天姑娘就登门拜访了,知书达理,乖巧听话,长得也俊,她是打心眼里喜欢。

  “红衣,早饭吃了吗?”她用蹩脚的普通话问。

  “姨,吃过啦,在家吃的稀饭。”

  “那不顶饿,再来添个包子。”胡玉英伸手招呼。

  沈红衣正准备走过去时,被李建昆拉住,“我刚问你,你说吃了俩馒头。”

  “是呀,馒头和粥。”

  “还吃得下?”

  “你不懂。”沈红衣撂下三个字,小跑过去挽住胡玉英的手臂,搀扶着她向西厢房走去。

  早饭时沈红衣挨着胡玉英坐,后者吃了满满一碗红薯粥,外加两个大肉包子。李建昆暗暗给沈姑娘竖了根大拇哥。

  李云梦也挺喜欢这个小嫂嫂她私下里已经这样叫了,一行人出发前往海淀小镇的路上,一直蹦蹦跳跳围在沈红衣身边,缠着她问东问西。

  “红衣姐,这巷子为什么叫军机处胡同?好奇怪哟。”

  “因为这里曾是清朝传递军情的要道,北口以前可以直通圆明园,军机大臣在此地办公,有重要军情马上送给在圆明园的皇帝。”

  “京城为什么这么多胡同呢?”

  “这事儿说来话长,向上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的‘闾里制’,用现在的话说叫城市规划,不然大家都乱盖房子要乱套了。战国时,京城已经是燕国的都城,热闹繁华,更要管控,当时在棋盘式的道路网格内,划分出大小方正的闾里,宋代为了在发生火情时便于救援,宋高宗又规定了巷和的防火间距,大大小小的胡同因此慢慢形成,延续至今。”

  “前面为啥叫老虎洞?”

  李云裳插话笑骂:“你哪来的这么多问题?”

  “攒的,问你你又不懂。”李云梦探头望去。

  李云裳:“……”

  “小梦,别这样和你姐说话,人各有所长,我只是运气好,多读了几年书。但比起经营生意,我是远远不如你姐的。”沈红衣说。

  李云裳心里的那点小郁闷消散,撇撇嘴说:“她就是个小没良心的。”

  李云梦嬉皮笑脸凑过去:“好啦好啦姐,我错了,错了还不行嘛。”

  她知道姐姐很能赚钱,她来京城后已经给她买了不少好东西,红衣姐虽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据说月工资才几十块,从这方面比较,姐姐似乎确实很牛。

  李建昆和老母亲相视而望,齐齐笑起来。

  “几点了建昆?”

  “妈,早着呢。”

  “还是快点,商量好的时间电话没打过去,待会儿会不到人了,你爸现在也忙。”

  一路上,胡玉英催促不下十遍,等来到邮电局,距离约定的时间还有一个小时,等吧,她丝毫不嫌烦。

  李建昆算是看出来,老妈虽然嘴上说着到京城来这好那好的,但心里未必比兰姨畅快,兰姨至少一家三口都在京城,而他们家还有好几个留在老家。

  关于这件事,他也挺无奈。

  二姐显然已经习惯了京城的生活,小妹也心心念念想待在首都。

  李贵飞还好说些,只要给他想要的,比如在京城弄个更大的厂子让他管,他应该会嗖嗖奔过来。

  难点在于大哥一家。

  大哥的事业正值春风得意时,大嫂的家人又都在望海县城,想让他俩带着小平安来京城生活,促成一家团圆的局面,目前看来没有什么可能。

  干等约一小时,提前十分钟李建昆开始挂电话,因为一下子未必能挂通。

  电话接通后,他把话筒先递给望眼欲穿的老妈。

  “老李啊,在家都好呗……晓得你待在厂子里,总要回去看看的,晚上也在厂里住……哦平安呢?来平安,喊奶奶……”

  玉英婆娘抱着话筒,实在没绷住,哭得稀里哗啦。

首节上一节671/12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