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324节

  附带替李建昆巡视工作。

  跟过去的钦差大臣似的。

  聊到最后,林敬民道:“翻版磁带厂那边产能是过剩的,高第街的一间铺子虽然生意好,但还是赶不上生产。”

  “我知道,小院不是腾出间铺子吗,在装修。”李建昆回道。

  “你想在北方搞磁带批发?”

  “有何不可?”

  不是不可,林敬民觉得要卖疯。京城这边的歌曲磁带,品质良莠不齐,还稀缺得要死。

  像邓丽君和刘正文的磁带,甭提新歌,老歌都备受追捧。青年们越来越张扬个性,大街上不乏有人堂而皇之哼着靡靡之音,《甜蜜蜜》风靡至极。

  李建昆问道:“设立特区后,现在情况怎么样?”

  “难!”

  林敬民把自己了解的情况,娓娓道来。

  他也是去过才知道,真正的特区只占鹏城全市的六分之一。

  这等于一个城市,两种制度。

  人们对于改革开放的态度,相当保守。

  特区建设无疑需要大量人才,可鹏城30万人中,据说仅有两名工程师,有大学学历的干部六人。

  想从羊城调人才吧,没人愿意,不少老干部还痛哭流涕,说不能这样搞。

  李建昆听罢,一阵沉默,想到那边人才匮乏,也没想到缺到这种程度。

  他没由来的想到徐庆有,这孙子颠过去,还算妥妥的高级知识份子,至少北大读过两年。

  “最难的还是钱。”

  林敬民颇为感慨道:“特区占地327.5平方公里,相当于153个蛇口工业区,猜怎么着?才给3000万贷款。这够干嘛的,真以建造城市的标准,还不够搞几平方公里的三通一平。”

  所谓三通一平,即水通,电通,路通,土地平。

  李建昆带着抹唏嘘道:“一来国库没钱。二来,此事多少还属于实验性质,上面信心不足。”

  林敬民点评道:“我看搞不起来。”

  那你可错了。

  李建昆咂摸着,特区最后是怎么搞到发展资金的?

  对啦,卖地。

  他一时精神恍惚,京城这边在讨论房改,经他一顿输出,不知道会带来怎样的变化,等有结果还不知道猴年马月。

  然而特区那边却嗷嗷待哺,似乎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难道港城的房地产模式,终究不可避免要引入吗?

  “对啦,林新甲让我给你捎个口信,说那个什么电影上映了。”

  李建昆点点头,合计着年底前还得过去一趟,投资八十万,账得收回来。

  林新甲告辞离开后,他也没在家里久待,找只手提包,把塞在棉被里的钱取出,装好,往“缝合怪”后座一撂,颠向海淀小镇。

  寻思给梁家三口一些独处时间。

  王山河在海淀小镇上置了套宅子,地址李建昆知道,来还是头一回。之前徐孙子不是各种找机会阴他么?

  六尺巷。

  关于这条胡同,王山河给李建昆讲过一个故事,也是他看中这里的一个缘由。

  说早年间,六尺巷有两个大户人家,一家姓吴,一家姓张。两家院墙中间有一条小夹道。

  某年张家时来运转,准备修葺宅子,便想把这夹道占了。吴家自然不能答应。

  双方互掐起来。

  那不得了,都是豪门大户,谁家没靠山?

  摇人呗。

  张家还是猛些,族宗内有人已经官拜宰相,张家派人去信,满心期盼宰相回来拾掇吴家,结果宰相没盼回,收到一封家书:

  千里捎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一看,羞愧难当,最后修葺宅子时,非但不占夹道,还主动让出三尺。

  好嘛,这可把吴家人搞感动了,隔年修宅子时,也让出三尺。

  得,两个院子间,形成一条通道,倒是方便街坊邻里通行。

  胡同里两个大户人家尚且如此,其他人家还不得效仿?

  这使得六尺巷邻里和睦,互相帮扶,又被人称作“仁义巷”。

  “叮铃铃~”

  李建昆颠着“缝合怪”,数着门牌号一路踅摸。这个故事也侧面描述出一件事

  六尺巷不穷。

  自古是达官显贵的住所。

  这里四合院林立,有些被改成大杂院,破了风水。少有一部分仍然保持完整。

  宅子李建昆是没来,花多少钱他知道,从他兜里掏的。

  四千五百块。

  毫无疑问,是一座大宅子。

  自行车停下,李建昆脚踩石板路,戳在一方飞檐翘角的宅院门口。

  气派!

  抬手叩门,里头老半天才传出声音。

  李建昆眼前一亮,女的!

  “吱呀!”

  院门打开。

  鲁娜一瞅来人,小脸通红。

  李建昆笑眯眯打量着她,穿得很清凉嘛。

  “谁呀娜娜?”

  哟!这喊的,肉麻!

  “昆…昆哥。”

  “靠!”

  被逮个正着。

  王山河狂翻白眼,少不了又要被他一番刁侃。

  李建昆拎起手提包拍拍,小王秒懂,示意鲁娜回房继续看电视,领着他来到正北房的一间书房。

  “你这赚钱速度,吓死个人!这顶好的书房,我现在都不敢来你知道不?”

  王山河吐槽。

  李建昆四下打量,纳闷道:“钱藏哪里啊?”

  左右都不像能藏钱的地方。

  至少藏不下他的钱。

  王山河道:“你别以为我是为享受,才买这么好的宅子,我一来是为地方宽敞点,好放古董;二来全是为了你这破事。”

  说罢,踱步到一排壁柜侧边,用力往对面推去。

  哎呦喂!

  李建昆眼前一亮,传说中的密室!

  壁柜推到一半,小王停下手,露出一扇小圆门,里头有个正方形的小房间,沿着墙壁支起木板架,架子上放着几口铁皮面的箱柜。

  防虫防鼠。

  王山河道:“你自个进吧,中间那柜子甭放,满了。”

  “满了”两个字说出来,他心慌!

  老话说压箱底压箱底,这种规格的箱柜很常见,一般人家嫁女儿得打两口,能搁衣服,能放被子。

第335章 一筹莫展 轻而易举

  “同志,你们家孩子户口随母亲,在西城,你们应该去那边上学啊。”

  “校长,您帮个忙呗,我们现在安家在五道口,孩子还小,去西城念书……根本不可能呀。”

  “这不是帮不帮忙的问题,咱们办事要符合规矩嘛。行啦,我送你们出去。”

  中关村二小。

  沈母推着沈学山,走出校门。

  沈壮跟在旁边,三步一回头,望着黄土操场上结伴玩耍的同龄孩子,满脸希冀。

  “唉。”沈母幽幽轻叹。

  沈学山咬咬牙道:“走,去一小!”

  沈母道:“二小都不收,一小还有指望?”

  他们询人打听过,说中关村一小搁整个四九城,都是顶呱呱的小学,能排进前十。

  原本中关村二小,他们是寄希望最大的,好歹房子在周边,学校相较而言也没那么热门,奈何嘴皮子说破,校长硬是不答应。

  学校孩子倒也确实多,颇有点教不过来的意思,据说现在正在筹建三小。

  首都大城市,终究跟他们小地方不同,他们那边的学校,常常是老师走访劝孩子去念书。首都人却抢着把孩子往学校里送。

  思想观念完全不一样。

  他们两口子算是转过弯,毕竟女儿争气,考上大学生,未来可有盼头。

  “那也得去!”沈学山反思着刚才的失利,这回打算豁出老脸不要。

  沈母无奈,只能推着他前往中关村一小。

  说是来送孩子上学,门岗也没阻扰。到地方,却遇到一个麻烦,校长办公室在二楼。

  沈学山搁平路上被人搀着,还能硬撑几步,爬楼梯是真不行。

  沈母只好背着他,沈壮抱起轮椅。一家三口犹如翻越一座高山,总算来到二楼。

首节上一节324/88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