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224节

  外加确实能节约他不少时间。

  “那你……”

  “干干干!”

  好家伙。

  姑娘整个人都搞兴奋了。

  沈红衣欢天喜地,傻呵呵笑着,五百块是什么概念?

  毫不夸张地说,足以改变她的家境。

  遂忙不迭向李建昆打听起详细情况。

  这活居然还没有时间限制,只要求尽快完成,这也就意味着,她完全可以合理安排时间,课后去做。

  根本不耽误什么。

  太好了!

  此事便委托给沈姑娘,李建昆毫不担心,沈姑娘做事向来认真严谨、细心投入,这种琐碎事,只会比他办得更好。

  到时拿到沈姑娘整理出来的资料,再融合他的见识,一本《科学化养猪手册》,也便成了。

  隔日,万勇来到京城。

  提前有联系。

  两万只蛤蟆镜,还是走的火车托运,早几天已经发过来。

  万勇既是来接货的,也是来完成交易。

  接货的事李建昆不管,这是一批正儿八经的进口货,九成九还不正规,他连火车站都不想去。

  半上午,他跟王山河、梁叔和小龙四人,候在娘娘庙胡同口。

  临近十点时,机动车罕见的马路上,驶来一辆绿皮解放。

  也不知道是不是,李建昆往马路牙子旁走近几步。从副驾驶车窗里探出一只手,招了招。

  是正主了。

  万勇此行有两人,另一个满脸横肉,一身匪气,感觉他才是大佬。

  解放车后斗里,载着十几只麻布包裹,看起来弹性十足,显然塞了不少填充物,但货还得验。

  李建昆张罗着大伙一起,用借来一辆板车,开始往四合院里捣腾。

  其他人运货,他留在院子里,拿把剪刀,咔咔拆包裹。

  一只蛤蟆镜成本七块六,一包裹里上千只,从港城捣腾到京城,马虎不得。

  验货搞了好久,运完货后,大家一起帮忙,几乎是挨个检查,用提前准备好的瓦楞纸箱装再装好,送去东屋储放。

  所幸损毁不过十几只。

  李建昆没跟万勇计较。

  下午快两点,小龙妈张罗出一桌,简单吃罢,李建昆回房拎出一只蓝格子编织袋。

  “二位点点吧。”

  里面沉甸甸的,装的全是钱,拢共十三万两千。

  找不到点钞机的年代,万勇二人足足点了一个多钟。

  确认数目无误后,万勇咧嘴,竖起大拇哥,“李生,敞快!”

  那位大佬脸上同样浮现笑意,伸出手来和李建昆握了握,“合作愉快!往后还想要什么玩意,尽管捎个话,我们能搞到不少好东西。”

  李建昆笑了笑,将二人送出门,有多远滚多远吧!

  幸亏他姐不在,他哪里想到万勇带来这种混球,腰里别着家伙呢。

第226章 电视广告来了

  “嚯嚯!不错嘛姐,来,转个圈,我瞅瞅。”

  李云裳:“……”

  傍晚,三朵金花去二环里潇洒一天回来,齐聚在四合院李云裳的闺房里,鲁娜和许桃一个趴在席梦思大床上,一个瘫在布艺沙发上。

  真软,真漂亮。

  羡慕嫉妒恨哪!

  李建昆则欣赏起他姐的改变:

  千层底老棉鞋,换成了黑色半高跟皮靴;麻花辫头发,变成了大波浪卷发。

  对内味了!

  这身造型,配上他姐相当能打的颜值,以及丰腴的身材,什么摩登、时髦、性感、纯欲……这些个词随便往出撂,没有违和的。

  李云裳还果真转了个圈,反正没有外人,一天下来跟鲁娜和许桃处得非常熟稔。

  “真好看?”

  这种打扮以她现在的审美,属实欣赏不来。

  “开玩笑!姐你本来就好看,再用时下最流行的装扮一衬托,跟个港城明星似的。”

  李云裳傻甜傻甜一笑,她不懂这些,也没见过港城明星,但如果弟弟都说好,那她信。表情明显放松不少,也自信了一些。

  “姐你等会。”

  李建昆哧溜跑出去,撞上王山河在隔墙欣赏字画,看得非常认真。

  “你干啥呢?”

  “看画呀。”

  “确定?”

  王山河:“……”

  “这么多人在的时候,你可以进去。”

  小王大喜,然而嘴角还没咧开,发现建昆话还没说完。

  “要是我们都不在的时候,你敢进去,打断狗腿!”

  “……噢。”

  不是李建昆小心眼,姓王的都得防。

  不多会,李建昆找来一只蛤蟆镜,回到闺房,往他姐鼻梁上一挂。

  “哎呀建昆,你干啥,乌漆嘛黑的。”

  “姐,你不懂,要的就是这个味儿。”

  李建昆手托着下巴,打量起来。好家伙,这墨镜是有点用处啊,把她姐眼神里的那股怯懦,以及脸上的不自信,遮掩得七七八八。

  再这么一瞅后,气质迥然不同。

  一个字:飒!

  “哎~呀!哎~呀!”许桃从沙发上跳起,凑到跟前,昂着脑瓜,怪叫半天,“大姐,眼镜上有个标签,我帮你抠掉。”

  “啪!”

  李建昆拍掉她的狗爪。

  “咋了师傅。”许桃揉着手,瘪着嘴,一脸委屈。

  “谁让你手痒?见啥都想抠,这眼镜就得这么带。”

  许桃小脸一红,这说的啥话吗,如果不是自己人帅心善的师傅,她准以为男青年耍流氓呢,不服气道:“镜片上一个圆坨坨,不抠掉啊?”

  “留着碍你了?”

  潮流还没到,李建昆也不好解释,扭头对鲁娜说道:“小娜,记住哈,以后店里卖这些墨镜,你们别手痒把标签抠了,客户愿抠让他们自个抠。”

  鲁娜笑道:“我知道什么缘故。”

  “哦?你说说看。”

  “这些是港城过来的墨镜,进口货,有标签戴出去人家才知道,排面呗。”

  乖乖!

  这销售敏感度,妥妥的未来销售女王啊。

  “不错。”李建昆递给她一根大拇哥。

  按照当下潮流发展的趋势,市井街头很快会流行起几句民谣:

  喇叭裤子像裙飘,花格子衬衫扎外腰,蛤蟆镜上贴商标,头发烫得像羊羔。

  毕竟其中三个潮流已经兴起,即便是花格子衬衫,去年在羊城那边也不少见。

  现在只差一个蛤蟆镜。

  李建昆琢磨着日子,寻思差不多也该到了,眼神不禁瞟向那台飞跃牌14黑白电视机。

  “昆哥,吃饭了。”

  小龙出现在门口,止步于门槛之外。

  他妈叮嘱过他,姑娘的闺房,不能随便进,尤其是这个姑娘的,打死不能进!

  大伙移步至西屋堂厅,小龙妈见晚上人多,大展身手,张罗了一桌好菜。

  李建昆生怕他姐吃不饱样,一个劲给她夹菜,弄得李云裳哭笑不得,这是要把她当成猪养吗?

  四合院伙食太好了,她觉得这样下去要完蛋,小娜和小桃一直说她这里大那里大的,虽然她能听出是夸她的意思,但她仍然觉得好羞耻啊……

  吃饱喝足,时间还早,一伙年轻人又回到李云裳的闺房,许桃说想看看电视。

  这年头,电视机绝对是个西贝玩意,饶是在四九城里,一百户人家都找不出一台。普通市民是买不起,像许桃这种渐渐富起来的个体户,钱还好说,票难搞。

  她又不像她师傅这么能折腾。

  李建昆买这台电视机的票,还是在菜门营鸽子市高价淘换的。

  雪花屏亮起,半天收不到画面,喇叭里传来滋滋声。

  王山河对这种状况贼熟,新年时,他家也添了一台12黑白电视,全镇第二台,第一台在公社,干部们平时看新闻用。遂屁颠屁颠跑去门外,搭个梯子爬屋顶,来回转动鱼骨天线。

  “建昆,有了说话啊!”

  “哦!你转!”

  “诶!慢点慢点……哎,转过了转过了,往回转一点,慢点!”

  两人好一番配合,等屏幕上雪花消去八成,有了清晰画面后,李建昆怔了怔。

  这不来了么?

  满屏的古早科幻片的既视感,喇叭里传来让人犯尴尬症的翻译腔。正播的不是《大西洋底来的人》又是啥?

首节上一节224/88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