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223节

  金彪的大胡渣子脸上,堆满自认为乖巧亲切的笑容,“姐您老远过来,辛苦了,晚上我在长征食堂摆一桌,替您接风洗……”

  “金狗,休抢!”

  陈亚军哧溜从门口窜进,他刚刚忙完生意,说出门抽根烟,听人说昆哥回了,还带一个漂亮大姑娘,顿时一个激灵,忙扔掉烟头踅摸起来。

  金彪没好气瞥向他,“排队!”

  “我先!”

  “你脸大啊?”

  “你把胡子刮干净,咱俩比比。”

  李云裳欲言又止,挺想劝一下,为她,不至于。大眼睛里再次蒙上水雾,先前所有的受人尊重,此刻汇于一起,集中爆发。

  “你俩够了。”

  李建昆好气又好笑,怎么没见这样抱过他的大腿?

  他又哪里知道,金彪和陈亚军早通过王山河,把他家的情况摸得透透的。知道除了他老娘外,天底下他最稀罕的就是这个二姐。

  这个大腿一旦抱紧,往后跟他“分庭抗礼”都不是梦。

  “小娜,你帮着给我姐挑些衣服,首都这边冷。”

  李建昆对她眨眨眼,参谋参谋的意思,鲁娜的衣品,搁这年头的内地姑娘里,算是翘楚。

  “好的。”鲁娜秒懂,美美应下,遂拉着李云裳的手,进里间库房挑去了。

  陈亚军凶巴巴刮了金彪一眼,忽想到什么,忙道:“对啦昆哥,街道办前两天来信,让你有时间去一趟。”

  “说什么事了吗?”

  “办什么证吧。”

  李建昆眼前一亮,可算下来了。

  不是什么证,是个体户营业执照。

  暂安小院经营这么久,没被查真是个奇迹,这玩意要赶紧办,随着个体户越来越多,个体经济欣欣向荣的同时,也会带来许多乱象,上面的监察力度肯定会加大。

  李建昆寻思姑娘家选衣服肯定要一阵,准备立马走一遭。

  遂颠着金彪的二八大杠,来到东升街道办,见到姑奶奶。

  一打听,果不其然。

  按照周慧芳的意思,这是件大事,他们街道头一遭,她想搞场活动,联合工商,给暂安小院的商户集体颁发营业执照。

  其用意,主要是督促辖区内其他个体户,也行动起来。

  李建昆举双手配合。

  两人商量完这件事,李建昆问道:“周主任,我年前跟您说的那件事?”

  他姐的户口问题。

  犹记得他是2月初,回家过年的前两天过来拜访的,当时姑奶奶话说得模棱两可,这很奇怪。

  姑奶奶向来是个干脆利落的人,行就行,不行拉倒。除了…有点八卦。每回过来这边,总爱打听“有没有对象”这类话。

  谈及这个,周慧芳不禁长叹口气。

  她当初之所以模棱两可,是因为她一直有件事想求李建昆帮忙,却不知怎么开口。想到人家孩子还在读书,忙于学业。

  但在她认识的人中,真找不出谁能比这孩子更有生意头脑,人家还是北大经济系研究生。

  然后这孩子突然有求于她了……你猜她当时脑子里能怎么想?

  交易一波呗。

  把一个外地人落户到京城,落户到他们街道,虽说有点麻烦,但她能操作。问题是这事不合规。

  然而她想求李建昆办的事,更糟心。他们街道办下面,有两家工厂,可谓街道的命根子,不少街坊邻居都在里面工作。

  其中一家刀具厂,早已入不敷出,常年靠借债发工资。

  街道办越来越被压得喘不过气。

  有人告诉她,想盘活这个厂子,有且仅有一个办法:找个有能耐的人去经营,还得是大能耐。

  这孩子能去?有那时间和精力?

  说句不好听的,他如果真能接过这个烂摊子,让刀具厂起死回生,这个户口给他落了又咋的?

  孰重孰轻?!

第225章 投喂沈姑娘 蛤蟆镜到货

  李建昆挠着脑壳离开东升街道办,总感觉姑奶奶话里有话,问他最近忙不忙,他据实回答,忙得不可开交。

  姑奶奶说让他先忙,落户的事再帮他想想办法。

  这其中显然有点事。

  只是他接下来确实很忙,寻思等忙完这一阵,再找姑奶奶好好唠唠吧。

  回到暂安小院,鲁娜已经帮二姐选好衣服,用一只红蓝编织袋装着,塞了满满一包,身上焕然一新,李建昆不禁眼前一亮。

  卡其色灯芯绒直筒裤,配红色羊毛衫,外面套一件黑色女式皮夹克。

  谁还不是个时髦女郎了?

  嗯,差双皮靴。另外麻花辫欠点意思。

  “小娜,明天给你放天假,带我姐去二环里逛逛,买几双鞋,再做个头发。”

  鲁娜乐呵,带薪逛街,盼都盼不来的好事。

  “我也去我也去!”许桃从门外蹦进来,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李建昆耸耸肩,谁拦着你的意思。

  李云裳换上这身显得颇为不自在,她倒也承认这些衣服很好看,绝不是他们农村裁缝能做出来的,就连料子都找不到。

  但对于穿惯了肥大衣裳和水桶裤子的她,显得太紧,太贴身了。

  好似遭了捆绑。

  让她没想到的是,这看起来薄薄一身,竟然还挺暖和。

  只是…好羞耻啊!

  小娜姑娘之前说“姐,你屁股好圆哦”,吓得她当场就要换下来,可小娜姑娘又说,在京城时髦青年都这样穿,她也穿,她还穿喇叭裤,您应该入乡俗随。

  李云裳清楚自己穿得土,当时想的是,可不能给弟弟丢人。

  咬咬牙,便这么穿着了。

  姑娘红着脸,很想告诉弟弟别耽误人家时间,别乱花钱,但此时害羞着硬是不敢开口,生怕吸引更多注意。

  李建昆领着她离开铺子时,姑娘走路的时候,一只手还下意识挡在身后。

  李建昆看在眼里,却权当没注意到。

  过程嘛。

  王山河扛着编织袋,步伐要比两人慢一点,只向云裳姐身后瞧一眼后,赶紧挪开,脑子里不禁冒出两组词:

  浑圆、挺翘!

  燕园已经复学,年过月尽,一切步入正轨,与年前并无太大差别。

  李建昆想到沈红衣开年肯定会找自己,却没想到这么迫不及待。

  他不是答应过,年后要帮沈姑娘找个勤工俭学的差事吗?

  未名湖畔,昔日碧波粼粼的湖面,变成了一方冰天雪地的大舞台。

  这个季节的未名湖,对于北大学生来说有着独特价值。

  四周是冬练的跑道,靠近东操场的湖心部分,则成了车水马龙的滑冰场。

  湖的边缘地带,堆有许多积雪,不少学生在那里堆雪人、打雪仗,放肆着青春。

  李建昆这条南方土狗,看得一脸新鲜;并排走在一起沈红衣要好点,武汉虽然不常下雪,但三两年总归也落不下一场。

  当然了,湖面是不可能凝结到能够滑冰的程度的。

  “学长,我看一直朝那边看,是想滑冰吗?”

  “你会?”

  “不会啊。”

  “……”

  两个冰上活动零经验选手,大眼瞪小眼。

  但凡其中有一个会,李建昆寻思今天这场“冰上约会”就成了,沈姑娘明显也有兴致,奈何这项技能他是真没点到。

  “红衣啊,勤工俭学的事…过一阵才能安排,我这边现在有个活,你接不接。”

  沈红衣眼前一亮,接活好,接活通常是快钱,还不低,只是活不常有,忙问:“啥活?”

  “弄一份养猪……”

  “哈?养猪?”

  “你听我说完嘛。”

  “哦。”

  旋即,李建昆便把需要拜访八大院的农业畜牧业专家,整理出一份科学化养猪方法的事情,娓娓道来。

  最后补充道:“对方开的酬劳不低。”

  沈红衣诧异,“养猪的事,咋会找上学长你呀?”

  “我不是学经济的嘛,老家那边的一个养殖户,想搞养猪场赚钱,以为只要跟钱有关的事我都懂,但很显然我压根不懂,有点沾亲带故,又不好推辞。我这正犯愁呢,忙着准备毕业论文,实在抽不出时间。”

  沈红衣低下头去,问:“学长,你要毕业了?”

  “害,早着呢,我们的毕业论文,一年半载都不见得能写出来。”

  沈红衣小嘴微扬,稍纵即逝,想了想道:“这事倒也不难,就是繁琐。”

  “可不嘛,费时间。”

  “对方给多少酬劳啊?”

  李建昆伸出一只巴掌。

  沈红衣下意识道:“五十?”

  “不,五百。”

  “什么?五百块?!”

  沈红衣震惊,黄鹂般的嗓音炸开,引来不少视线。

  李建昆摸摸鼻尖,本来想说一千,但考虑到不合理,于是折中一下。这不是想找个由头,给沈姑娘投喂一波么。

首节上一节223/88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