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195节

  找上万勇,不算意外。

  铺子里除万勇,还有一个小伙店员,这会正在接待客户,李建昆晃荡一圈后,路过一面柜台时,顿住脚,眼神落在柜台里侧一角,那旮旯搁着两副吃灰的玩意。

  万勇凑过来,顺着他的视线望去,皮笑肉不笑道:“李生喜欢?你这次要是找我上点货,我送你,北方不是总下雪吗,戴着不刺眼。”

  李建昆侧头,笑眯眯问:“卖不动?”

  万勇无奈耸肩,“挺好的玩意啊,港城那边好卖的很,我说拿来试试水吧,谁知道咱内地人不稀罕。”

  这是两副墨镜,国际通俗称谓叫蛤蟆镜。

  为啥这么说呢?

  因为它在国内确实还没流行。

  李建昆盯上它的原因特简单,它很快就会流行,甚至可以说马上。

  人类是视觉动物,五感中视觉是最直接的,看影视剧几乎是所有人都具备的爱好,那么总有一些影视剧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他的脑子里,自然也有些,其中有一部叫作《大西洋底来的人》。

  这部剧他的印象太深刻了,从个人角度讲,这是他科幻片的启蒙,彼时震撼于电影还能这么拍,竟然有这样的题材,对编辑的脑洞深感佩服。

  从大环境上讲,这是我国引进的第一部美剧,在80年代初,造成了极大轰动,使得潜水游泳一朝爆火,同时还带火了一项后世人大概想象不到、这年头国人就开始玩的运动飞盘。

  他甚至记得当时央视,每逢周四播一集。许多家庭因此,迫不及待买了电视机。

  小王这呆子,这会啥也不知道,当时他家也买了。每逢周四开播前,李建昆风雨无阻必到。

  《大西洋底来的人》里面的主角叫麦克哈里斯,他的眼睛与众不同,像一对猫眼,在剧中配了一副眼镜。

  剧迷们称之为麦克镜,其实正是蛤蟆镜。

  而这部剧年后,应该是二月底三月初的样子,就会开播。

  这不等于一条财路送上门么?

第187章 做梦做出的生意灵感

  “你把它拿出来。”

  “干嘛?”

  “不是你说上点货就送给我吗?”

  万勇诧异,他只是随口一说,根本没做指望,他可太清楚这人有多鸡贼了,也有实力,压根瞧不上他们这些批发商,一门心思找厂家合作。

  见李建昆不像开玩笑,万勇脑子里一个激灵,忙不迭摸进柜台,把两副蛤蟆镜全拿出来。

  这位如果上货,注定不会小打小闹,他和财叔的生意,万勇高低知道一点。

  “李生,给,拿去玩吧。”

  李建昆接过后,反手递给小王一副,自个摩挲着另一副。瞅着还行,上手也不错,挺有份量,质量靠谱。

  用屁股想他都知道这玩意不是国内产的,所以没生出去找厂家的想法。

  随即看向万勇道:“老生意了,别整虚头巴脑的,直接说吧,给我什么价?”

  万勇摸出醒宝牌香烟,呈上一根,并送上火,连腰都不自觉哈了几分,连陪笑脸问:“李生要多大的量?”

  “一万副。”

  嚯!

  万勇要说也算老板级人物,硬是吓得一哆嗦。

  这玩意别看小啊,单价可不便宜,他今年……哦不!十几岁做买卖到现在,也没干过这么大一单买卖。

  轻描淡写的一万副,还得是这位呀!

  “李生,您先坐,您先坐,我算算哈。阿成,赶紧给几个贵客倒茶!”

  “勇哥,我这边还有客户呢。”

  “让他们先看看!”

  阿成的客户瞪了万勇一眼,骂咧两句,拂袖而去。

  万勇也不在意,殷勤搬来一张椅子,两张马扎,还不够,只能讪讪一笑,遂窜回柜台里侧,拿只计算器,像模像样地摁摁摁着。

  他主要是在合计叫个什么价,能让这位接受。

  好半晌后,万勇抬起头,着脸道:“李生,像你说的,咱们不整虚的,我挣个辛苦钱算了,给您凑个整数,十块钱一副。”

  “贵了。”李建昆想都没想道。

  其实他也不知道什么行情,这是个新鲜玩意,一路走来没看见其他店有。反正先砍一刀再说。

  不过大抵上也能分析分析。

  他前世第一副蛤蟆镜,是82还是83年的样子,赶时髦买的,人生第一件时尚单品,还算有点印象,十几块钱,具体的不记得。

  但那副的质量,跟他现在戴的这副,没有可比性,印象中塑料壳子似的,忒轻,全无质感。

  所以万勇叫价十块,倒也谈不上离谱。

  只是做买卖嘛,不砍个三五刀,那是跟自己兜里的钱过不去。

  万勇哭丧着脸道:“李生啊,这还贵?相信您这双慧眼,一眼就能看出,这可是正儿八经的进口货!我进价也不便宜啊,真没赚头了!”

  李建昆嗦着烟,跷着二郎腿,左手食指一下一下敲在大腿上。

  “两万副。”

  “嘶!”

  万勇这一下可真嘶出声了。

  别说他,王山河四个人也是一脸震惊,鲁娜忙不迭问小王要过来蛤蟆镜,可劲瞧稀奇,心想这玩意有这么好吗,昆哥竟然一下要进这么多?

  作为李建昆而言,再多点都无所吊谓,一来现在不差钱,支付得起;二来偌大一个京城,打抵都有两三百万年轻人吧,何愁没有销路?

  他甚至想好了,如果自家铺子消化得慢,大不了搞批发,京城后面还有广袤的北方市场呢。

  “万老板,接着合计吧,量给到,你的货问谁拿的,我不管,你去把价格打下来。”

  万勇四肢都在打颤,这笔买卖要是传出去,别说高第街,整个羊城都得震动,乃至于全国。

  在这个人均月工资,未及五十块的年代,他们谈论的却是十万规模的买卖。

  你说吓人不?

  同时万勇也意识到,这姓李的今年可赚发了呀!财叔那边每次三两万地进货,竟然还含蓄了。

  这他倒真没咂摸错,李建昆现在有多少身家,说真话他自个都不清楚,得盘账。

  这不等着年底嘛。

  只有个大概数目。

  四合院正北房,他的屋子里,有个衣柜,特制的,外头是木的,木门打开里面还有扇铁门,反正每次铺子里的小铁箱装不下了,他就会拎一袋子到四合院,塞进去。

  里面具体是个什么景象,除他外,没人知道。

  “哦对了。”

  忽然想到什么,李建昆说道:“这批货我不接,你或者你们,送到京城,到时一手交货一手交钱。”

  万勇最好别问,问就是他不放心,鬼知道是不是走私货,万一在火车站被卡住,那可就亏大发了。

  万勇还真没问,明白他的想法。倒算不上个事,这样的大单子,值得费点力气。

  “订金总要付吧?”

  “先给你两万。”

  话说到这份上,万勇确信这笔大买卖真到了成交环节,走出柜台来,躬身邀请道:“李生,快中午了,我请你们吃个饭吧,刚好我也去打个电话,像你说的,得把价格打下来啊!”

  李建昆却之不恭。

  高第街虽然还没逛完,但不打紧,有时间。再说哪怕逛完,估计也找不到能比磁带更让他感兴趣的玩意。

  至于蛤蟆镜嘛,纯属意外之财,先赚它一笔再说。

  磁带工坊想要搞的话,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万勇找到一家国营馆子,带包厢的那种,领着李建昆五人进去,点好菜后,自个出去打电话。

  等回来,那就是一场刀光盾影。

  挥刀的自然是李建昆,举盾的是万勇。

  最终价格敲定,每副蛤蟆镜七块六毛。

  这之后,饭桌上的气氛才算活跃起来,小酒也喝开了,两人又开始勾肩搭背,称兄道弟。看得王山河四人目瞪狗呆,明明之前还咬牙切齿的,都恨不得砍死对方呢。

  四人都有种体悟,这买卖啊,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尤其大买卖,里面的弯弯绕绕太多。

  下午签合同,万勇请他们到茶楼饮茶,自己特地去找打字机打的,弄得非常正规。满满一页纸,条款不少,多半是李建昆提出来的。

  谈不上有利于谁,只要万勇别整幺蛾子,诚心诚意做这好笔买卖,那屁事没有。

  随后一行又回到高第街万勇的铺子,李建昆当场支付两万订金,二十沓大团结。

  万勇抱过时,手都是抖的。

  一笔总价十五万二的买卖,这年头谁经手,谁不得胆战心惊哪,哦不对,对面那位跟个没事人似的。

  咱也是真服啊,这才是干大事的人!

  做完这笔交易,凑着时间,李建昆领着小王四人逛完了高第街上午没逛的地方,不出所料,果然没有比磁带更让他觉得有搞头的玩意。

  以至于黄昏时分回到广安宾馆,财叔带着一名跟班已经候在大厅,晚上大喝一场,包括喝晕了睡觉时,李建昆天旋地转的脑子里,仍在想着磁带的事。

  录制磁带的三大条件中,让他觉得最犯难的,是第二个,生产材料。

  也就是空白磁带。

  因为小型磁带刻录机和母带,他很明确地知道哪个地方有。

  空白磁带则是两眼一抹黑。

  或者说,这玩意是一次性消耗品,以后源源不断需要,不是说费劲搞一批就完事,得找到长期货源。

  那么无论是从港城弄,还是打内地国营磁带大厂的主意,现阶段都太难了。

  躺在床上不知何时昏睡过去,梦中,李建昆梦见一个人,李冬生。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第188章 TCL的娘家

  “哒!哒!”

  中巴车晃悠在坑坑洼洼的省道上,鲁娜已经晃睡着过去,卷毛头一歪,倒在王山河的肩头上。

  弄得小王浑身一激灵。

  这可如何是好?

首节上一节195/88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