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181节

  沈红衣不解,“为啥?”

  “能赚钱。”

  “啊?”

  “忘了我跟你说的,有时候残缺的才最有价值。”

  坦白讲,本来沈红衣完全没有买书的打算,如果只是想阅读上面的诗歌散文,社里有原件,作为社员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犯不着花这个冤枉钱。

  但听他提及这个,沈红衣咬咬牙,决定验证一番。

  她能拿出一块钱,可以买两本,哪怕赔了,也不会太影响生活补贴发下来后,她寄了十块钱回家。

  也就是说,她一个月吃菜、打水、买生活用品、买学习用品,只有十元可供开销。

  好在她向来是个省钱小能手。

  心里打定主意,沈红衣随口问道:“学长,你下午来吗?”

  “你是在邀请我吗?”

  “当然啦,这一切都是你的功劳嘛。”

  “那我来。”

  “那,到时见?”

  “嗯,到时见。”

  望着李建昆挥挥手离开的背影,沈红衣总觉得他话中有话,同时越发体会到这位学长与众不同,他似乎对许多事都不上心。

  如现在,他说买书能赚钱,他自己却不买。

  如昨天,写完《告读者书》,替他们制定好计划,帮了这么大忙后,几乎什么都没说,直接走了。

  真应了徐志摩的那句话: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神秘!

  沈姑娘此时并没意识到的是,往往神秘,才催人探索。

  上午不到十一点,武汉发来的一千本《这一代》残刊,全部售罄。

  李春含泪、鞠躬宣布这个消息时,大饭厅门前,至少还排着上百人。

  眼镜兄很快带着鼓囊囊的解放包,回到早晨社办公室,当钞票哗啦啦从包里倒出来,在桌面上堆成小山时,在场的早晨社骨干们,无一不喜极而泣。

  陈剑功红着眼道:“咱们要懂得感恩啊,下午的活动一定要办好!”

  众人齐齐应是。

  “还有,马上联系其他院校,想必他们跟我们之前一样,现在也急得团团转,把我们的成功经验分享给他们。”

  “我这就去办!”

  一人夺门而出,热血澎湃,有股自豪,他们北大既有能力策划这件事,出了问题,也有能力迅速解决。

  “那位建昆兄,实乃大才!他对消费心理,不!可以说是人心和人性的把握,我等拍马都不及。”陈剑功感慨道。

  大饭厅那边是什么情况,他没去,但短短不到三个小时,残本全部售罄,已经很说明问题。

  读者们如果不谅解,有意见,他们是不会买账的。

  陈剑功的话,得到现场所有人的附和,由衷钦佩,包括昨日嚷嚷很甚的那几个。

第170章 诗会 书被炒起来了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希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大饭厅里,临时搭建的高台上,一名校外特邀而来的青年学者,正声情并茂朗诵着一首诗歌。

  地下乌泱泱一片人头,因为人数太多,没有人带凳子进来,大家全部站着,此刻一个个脊梁挺得笔直,皆受诗歌中那股饱受挫折、仍然对明天抱以美好期许的情绪所感染。

  一场精神层面的饕餮盛宴。

  正是这个年代的青年们所渴求的。

  后来有人回忆说: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李建昆记得,这话还有下一句: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时代,或许用后世人的眼光来看,它伴随着一定的愚昧,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很纯粹。

  李建昆戳在饭厅大门口处,一个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人,他既无法完全代入孩子们的那种情感,又欣赏不来诗歌文学,真正触动他的,仅仅是这股纯粹,这份质朴。

  “啪啪啪啪啪!”

  每一篇诗歌或散文朗诵结束,排山倒海的掌声总不会缺席。

  同学们激动、振奋、欣喜、落泪……这个年代的感情是如此充沛,不论读者,还是作者。

  切身处地的感受着这样的氛围,李建昆第一次深刻体会到文学的澎湃力量。

  他曾经是不屑于精神食粮的,但这一刻他明白,人类离不开文学。

  心灵鸡汤,它只是诞生错了年代,才变成了一个令人鄙夷的词汇。

  若是在穷苦时,若是在磨难中,倘若躺平就要挨饿,倘若不奋斗就要挨打,人们是需要文字的启迪和力量的,哪怕它很莽,哪怕它略显愚昧。

  可是,后来的孩子们啊,正因为有了这一代人的傻,你们才能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呀。

  “下面,有请79届文学系新生,早晨社社员,沈红衣,为大家带来诗朗诵《京深秋的夜晚》。”

  李建昆挥挥脑子,眺望向舞台。

  一抹倩影出现在台上,仍是上午那身朴素的穿着,迈着不太自信的小步伐,她似乎不敢望向台下,头微微低着,走到舞台中央,站定。

  李建昆这辈子的视力极好,有意识地在保护,哪怕相隔上百米,依然能看清她的胸脯在明显起伏。

  ‘傻妞,别怕。’

  他在心里刚说完这话,舞台上沈红衣深吸一口气,缓缓抬起头。

  精致的鹅蛋脸,水汪汪的大眼睛,小鼻尖翘翘的,配上一抹弯弯的红唇,散发着少女特有的青春和可爱。

  “聪明的姑娘。”李建昆赞道。

  她用了一个很傻,但很凑效的方法:目视前方,但双眼并不聚焦,眼前大抵是朦胧一片的,由此摒弃掉全场两千多人的压力。

  李建昆注意到一个细节,她没带稿子。

  脱稿朗诵。

  《京深秋的夜晚》?舒婷的吧?这会就出来了?

  或许不是后世的那版定稿,《这一代》背后十三家高校文学社的集体力量,说是已成汪洋之势,都毫不为过。

  如果没记错的话,这是一首章节体的诗,共有六章。

  说真话,李建昆都替她捏了把汗,在某些方面,实在算不上一个大女人的沈姑娘,亦有她的骄傲。

  “夜,漫过路灯的警戒线,

  “去扑灭群星,

  “风跟踪而来,震动了每一片杨树,

  “发出潮水般的喧响,

  “我们也去吧!

  “去争夺天空!

  “或者做一片小叶子,

  “回应森林的歌唱……”

  沈姑娘的声音很好听,平时说话如黄鹂般清脆,当下朗诵时,参入充沛的情感,犹如小鸟在林间婉转吟唱。

  李建昆听得如痴如醉,确实去了……神游天际,落向南方。

  他已经定好行程,十二月下旬,他会在鹏城送走70年代,迎来80年代。

  诗人呼唤得很好,他要去做的,正是争夺天空!

  老实讲,听到这首诗,都有点激情澎湃,想马上前往,把计划提前。

  “夜色在你身后合拢,

  “你走向夜空,

  “成为一个无解的迷,

  “一颗冰凉的泪点,

  “挂在‘永恒’的脸上,

  “躲在我残存的梦中。”

  诗毕,沈姑娘收声。

  场中反应与之前截然不同,多半燕园的天之骄子们,听懵了。

  听不懂。

  李建昆微微一笑,那就对了,以为朦胧诗白叫的么?

  “这是朦胧诗,朦胧诗!”

  有人高喊道:“大家一定要细细体会,反复读。”

  “诶!我还没记完,谁借我抄一下呗。”

  唰唰唰!

  现场学生人手一只小本本,忙着抄录这首没听懂的诗,一时竟忘记鼓掌。

  舞台上,沈姑娘得不到反馈,也不知道自己表现好不好,终于敢朝台下打量几眼,没人理她……

  委屈。

  正当她失落地挪步,准备走下舞台时,耳边传来声音,微不可闻的掌声。

  沈姑娘顿住脚步,循着声音望去,在最远最远的大饭厅门口处,站着一个高个青年,双手举过头顶,用力而坚定地拍着巴掌,一下一下……

  沈红衣鼻尖发酸,晶莹在眼眶中打转,扬起一抹灿烂的笑容,定向发送。

  只给了他。

  “啪啪啪啪啪!”

  这时,现场众人才受这单薄的掌声影响,并不吝啬献上自己的掌声,虽然没听懂,但人家姑娘朗诵得没毛病,这样的长篇章体诗脱稿,不容易。

  “滴答!”

  泪水滑落舞台,沈红衣往台下深鞠一躬,总算不带遗憾,坦然走下了舞台。

首节上一节181/88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