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132节

  那他更要好好把关,优中选优。

  美食没有毛病,引流的重要法宝,但比例也不能太高,否则直接开美食城得了。

  按照他的构想,全院共46间铺面四竖排房子,每排整好10间,靠东墙的那排横房,只有6间。

  美食铺子不能超过10间,不低于5间。

  小伙开始在铁锅中烧水,上蒸笼,他要做的不是饺子,叫烧麦。

  香菇和糯米,在家里提前泡好带过来。

  过程是挺慢的,但好饭不怕晚,现在严谨点,挑选一些好商户入驻,往后就是流量密码。

  好一阵后,空气中飘来一股混合着肉味的米香。

  小伙掀开蒸笼盖,准备上菜。

  这倒无需讲究,三双筷子,一只瓷盘,里头盛着六只烧麦,端到两名主事人,和一个也不知道干嘛的面前

  消息已经传出去,这个暂安小院,由两名返城知青筹集资金打造,一个叫金彪,一个叫陈亚军。

  李建昆细细打量,这香味,这卖相,那叫一地道。

  三人一起动筷,品尝之后,脸上皆浮现笑容。

  小伙也笑起来,忙问:“您三位觉得咋样?能过不?”

  作为一名糯食爱好者,李建昆在心里已经给他发了通过票,但话还是不好说太早,万一后面又有个做烧麦的,比他还地道呢?

  只告诉他,成功进入预选,一个礼拜后,也就是3月23号,会统一公布结果。

  小伙大抵还是开心的,人家的地盘,你想进来做买卖,自然要按人家的规矩办,收拾好东西,屁颠屁颠走了。

  王山河开门,送走他,又放进来一个。

  这哥们坐到了李建昆三人对面,没带食材。

  可算又有一个不弄吃的。

  “想搞什么营生?”陈亚军问。

  “喏,这个。”

  二十四五岁的年纪,比陈亚军还大些,从裤兜里摸出一本巴掌大的书。

  李建昆搭眼一瞅,这不小人书吗。

  《雪原前哨》。

  租小人书这个买卖吧,可要可不要,能引流一些小毛头和半大小子,但他们不是消费的主力军,而家长们,一般又不同意他们看小人书。

  陈亚军不留痕迹瞄向旁边,他也就做做样子,哪有决策权?

  “你有多少小人书,有进货渠道吗?”

  李建昆问。

  “那必须有啊,不然敢做这买卖?您这边放一万个心,买卖要是好,小人书要多少有多少。”

  李建昆上下审视着他,怎么瞅着像个老油条呢。

  “同志家住哪的?”

  “镇上,六尺巷的。”

  金彪在李建昆耳边嘀咕了一句,说那块一般家境都不错,大院子扎堆。

  “行吧,我们知道了,会做考虑的,23号统一公布结果,您等信儿吧。”

  李建昆给他打发了。

  没相中。

  接下来,又是一个搞吃的,做饺子。

  李建昆一阵头大,想着中午得写张纸贴外面,做饺子和包子的,就别再来了。

  忒多。

  临近中午,王山河放进来一个稀罕人。

  一姑娘。

  这还是头一个。

  相貌中等,挺秀气,带着股娇羞。

  “姑娘,你想开什么铺子啊?”

  金彪抻着一张大胡子脸,以一种自以为人畜无害的模样问道。

  “刺刺绣。”

  姑娘耷拉着脑袋,小脸通红。

  李建昆看得直摇头,讲真话,这性格不适合做买卖。

  “噢,有带东西过来吗?”金彪又问。

  “有有的。”

  姑娘手里有个黑布袋子,忙扯开,先掏出一条迭好的白缎面。

  轻巧抖开。

  豁!

  李建昆瞳孔微缩,忙不迭够头,凑近几分。

  你猜缎面上绣的啥?

  九龙戏珠!

  活灵活现。

  他是不太懂刺绣了,但作为一名手工达人,不妨碍他能鉴别出其中精湛的技艺。

  这已经不是什么手工活。

  是一种艺术。

  “那个,这幅其实不是我绣的,我妈绣的,绣了好久,我刚回城。”

  姑娘说着,把白缎面搁在桌上,从黑布袋里,取出一套刺绣的家伙事有个竹圈,箍着一块缎面。

  其上有一副未绣完的鸳鸯戏水图。

  针线早已备好,姑娘麻利动手,手腕灵动,挽来挽去。

  看得人赏心悦目。

  李建昆思忖少许,问:“你母亲也会绣是吧,那家里有存货吗,你们一天能绣几幅?”

  姑娘停下手,认真回话道:“家里有的,卖不完,人家一般结婚才会买。不光我妈会绣,我姥姥,二姨,三姨,四姨都会,加起来一天能绣不少咧。”

  乖乖!

  刺绣世家啊这是。

  李建昆没再调查户口,从许多细节上能看出,是个地道姑娘,笑道:“恭喜你,进入预选,23号可以过来看结果。”

  金彪和陈亚军闻言,相视一望,只有他俩能听出这话的不同。

  这还是建昆头一个,明确让对方过来看结果的,重点是“过来”俩字。

  “啊真的?谢谢您,谢谢您!”

  姑娘连连鞠躬,眼含热泪,感觉自己还有点用处。

  她是听一位知青朋友说起后,今天壮着胆子,偷偷来试试的,家里还不知道。每每看到家人辛苦绣出的作品,却无人登门购买,真的很心疼。

  她是读过书的人,寻思现在政策也放开了,为什么还要像过去样,窝在家里绣,只卖老街坊?

  这地方很不错,如果真能争取到一间铺子,她会去借钱,把它盘下来。

  嗯,要走出来的,一定要。

第115章 差一点精神坍塌

  过年回京后,有件事徐庆有格外上心,平均每三天去一趟五道口。

  可以说暂安小院,是在他的见证下,建造成功的。

  今儿上午没课,系学生会和校文学社,也都没啥动静,这一闲下来后,他不自觉便想起这件事。

  上回过去时,已经基本完活,在焊大铁门,现在肯定彻底完工。

  他要去确认一眼,如果是,嘿嘿!就该轮到他上好活了。

  颠着自己崭新的大永久,徐庆有打燕园东门而出,过成府路,右拐,一路到底。

  临近北语时,边刹车减速,边够头朝暂安小院那边打量。

  “诶?门口咋围这么多人?”

  徐庆有诧异,遂跳下自行车,沿着北语的院墙,走到暂安小院正大门的方向,顿住,隔着马路,踮脚眺望。

  “大门还关着。”

  “几十号人,堵着门干嘛?”

  “老贼欠人工钱没给?也不像啊,好像都是年轻人。”

  自言自语半天,也琢磨不出个头绪,不过徐庆有观察过,老贼不在门外。

  遂推起自行车,横穿马路,凑过去。

  “同志您好,问下,这干嘛呢?”

  徐庆有寻到人堆后的一个哥们,笑着打听。

  “搞选拔。”

  “选拔?选拔啥玩意?”

  “进这小院做买卖的资格呀。”

  “啥?”

  徐庆有惊讶,忙问:“这院子是做买卖用的,还选人进去做?”

  这哥们上下瞟他一眼后,哼哼道:“多新鲜,国家都开放个体经济了,咋的,你有意见啊?”

  “不不,我没意见,我是想说,据我了解,这院子是私人的吧?”

  “那又咋了?”

  徐庆有话到嘴边,又咽回去,没文化真可怕,跟这小子说不清。

  还咋了,问题大了!

  老贼这丫的简直在作死啊!

首节上一节132/88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