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1134节

  “这钱可救了命。

  “总的来说,李老家虽说是后面搬来的,相处没几年,但胡同里的街坊邻里都认这家人……”

  话题越扯越远。

  不过记者们也不打断。

  沙沙沙……

  奋笔速记。

  高低是素材。

  ……

  ……

  报纸上陆续出现一些关于李建昆个人,以及家庭生活方面的新闻。

  譬如这样的标题:

  《邻居口中的李首富》。

  《是首富,也是大男孩》。

  《李首富一家》。

  《山窝里飞出来的首富》。

  …

  反正,只要带类似标题的报纸,销量都格外好。

  凑热闹是人的天性。

  我国冒出个世界首富,简直比大熊猫还要稀罕。

  人民群众对于这个人,好奇到心眼里。

  该说不说,关于他放的是什么屁,有些人都想知道。

  眼下在这个国家,还不知道“李建昆”这个名字的,真不多。

  成为公众人物,有好有坏。

  好处便是,从此李建昆不需要再藏拙。

  坏处……这不,眼前就是,都不好出门了。

  李建昆得感谢海淀所。

  当娘娘庙胡同彻底堵得水泄不通后,海淀所派来一队大檐帽,疏通加劝退,在胡同里驻守一个礼拜,才渐渐恢复往日的宁静。

  不过,比人民群众更有耐心的是记者。

  现在胡同不再乱哄哄后,他们都敢上门敲门了。

  看情形,不让他们采一个,他们是不会死心的。

  索性今天。

  老李家院门大开。

  将记者们全放进来。

  李建昆准备给他们一次性解决了。

  日头正好。

  小院里人满为患有些是得知消息后,后面火急火燎赶来的。

  李建昆已将话说清楚,仅此一次,往后如无要事,不会再接受这样的采访。

  某记者:“请问李同志,您认为创造财富的秘籍是什么?”

  李建昆:“没有秘籍,做买卖就那么回事,一个人是否能将生意做大,取决于性格、认知、付出,机遇等等因素,存在许多偶然性。”

  某记者:“您怎么看待现在很多人热衷于倒货这件事?”

  李建昆:“低买高卖,是一种原始的贸易行为。真想在商海打拼的人,我建议还是放弃这种方式,贸易想做大做强,必须拥有稳定的货源,只靠倒货,无法满足这个条件。不如先奋斗出一家工厂,以实业作为根基。实业也能兴邦,两全其美。”

  …

  采访一直持续到下午两点。

  春草早将饭烧好,但肯定不够这么多人吃。

  玉英婆娘待在屋子里,蛮心疼儿子,让贵飞懒汉去说说,差不多行了。

  至于贵飞懒汉,今儿特地穿上一套松垮垮的黑色西装,系大红色领带,这辈子连结婚时都没这么体面过。

  配合着让记者们,狠拍走一些照片。

  院里,李建昆抬起手腕瞥一眼后,道:“时候不早了,想必各位也饿了,家里灶小,烧不了这么多饭,还请见谅。”

  某记者(站起来):“李首富,最后一个问题!”

  李建昆:“行吧,说好了,真最后一个。”

  记者:“您上次接受《首都青年报》采访时说过,想做很多有意义的事,现在您的身份也公开了,您的话会兑现吗?”

  李建昆:“恕我冒昧,我不喜欢‘兑现’这个词。

  “我会做我该做的。

  “不劳烦任何人来监督,也不需要任何人来宣扬。”

第1061章 白鹭

  摆脱身上的枷锁后。

  李建昆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加码壮壮的寻人启事。

  在这件事情上,他大抵上是有些疯狂的。

  他心知肚明。

  但他有足够的理由去疯狂。

  抛开他和沈姑娘的事不谈,壮壮可是他的小舅子,他的亲人。

  只要能寻到,区区钱财何足挂齿?

  然而,《创业家》杂志的主编周岚,不赞同。

  “我说老大啊,一百万和五百万,对你而言没差别,对那些想拿悬赏的人来说,也没差别啊,一百万足够引人疯狂了。

  “想找他(她)还得找。

  “犯不上,真犯不上。”

  天知道,周岚刚才差点没跪着将他迎进来。

  杂志社里的其他职工,比她还不如。

  有个姑娘远远瞅见他,直接尖叫起来……

  世界首富?

  他们老板?

  做梦都没想到。

  弄得这一阵子,亲人们总向他们问东问西。

  不少记者跑到杂志社想做采访。

  《创业家》杂志的销量,更是大爆炸得知是李首富创办的财富刊物后,想发财的人,没人不惦记,都企图能从里面取到真经。

  自家的印刷厂,现在机器二十四小时连轴转,都忙活不过来。

  不得不找其他印刷厂搞包工。

  李建昆道:“那就让疯狂来得更猛烈些吧。”

  忽地想起什么,周岚道:

  “我觉得,与其抛这么多钱到社会上,把一些见钱眼开的不正经人,都给勾出来,天知道会不会闹出什么乱子,不如拿这笔钱去资助相关的正经组织。”

  “有相关的正经组织?”李建昆诧异。

  他都没听说过,国内目前有寻找失踪儿童的组织。

  周岚点点头道:“首都有个民间组织,专门寻找失踪人口,不光是儿童。”

  那也没听说过。

  李建昆眼神明亮,急忙追问,如果是这样的话,周岚的建议确实极好。

  所谓术业有专攻。

  专业人士自然更靠谱。

  ……

  ……

  东城,曲尺胡同。

  胡同名来源于胡同的造型。

  汽车实在难以通行,何冬柱泊车在巷口等候。

  李建昆独自一人徒步进入。

  戴着一顶黑色鸭舌帽,配一副同色蛤蟆镜。

  倒是谁也认不出来。

  一路寻人打听,总算找到地方。

  望着眼前的小门小户,怎么看都像一个民宅。

  隔着围墙能看到两块青瓦房顶,与围墙一起合围出一个小院。

  掉漆严重的大门左侧,悬挂着一块白底黑字的短匾,上书四字

  【归雁寻亲】。

  这不禁让李建昆想起杜甫的一首诗。

  不知这个组织的名字,是否来源于此。

  还没进院,他留意到墙根下有个摊位

  一张竹凉床,上面摆放着锅碗瓢盆等小百货。

  后面的小马扎上,坐着一个中年男人。

  李建昆寻思这人在这里摆摊,应该对归雁组织有些了解,不如打听一下情况,比如负责人是谁。

  遂踱步上前,递过一根华子。

首节上一节1134/12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