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5年开始的日常生活 第73节

而且这些都是正大光明的合法收入,不管谁来了,都能够理直气壮拿出来看的,

所以,还有什么样的赚钱方式,比当一个作家更有“钱”途呢?!

于是陈建国小朋友便愉快地决定了,

“我要当一个作家!”

然后,他便开始思考写什么的问题,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写作也不是瞎写的,首先写出来的文章要符合作者的生活阅历,

不能说让赵树理先生写鸳鸯蝴蝶派,也不能让张恨水先生去写乡土文学,即便是写出来了,也可能一个是乡土蝴蝶,一个是鸳鸯山药蛋,

不伦不类,谁看了都别扭。

其次,陈建国的年龄也是个大问题,9岁的孩子能写作就很不错了,还想写出点什么高深的东西来?

那不是瞎扯淡吗!

陈建国摸着下巴,苦苦思索自己的***作思路。

第122章 采风

关于创作的主题,陈建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童话故事,

可是,上辈子是个文科生的他,转念间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这里面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

首先,童话故事看上去很简单,其实比普通的通俗文学难多了,

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儿童文学还不被文学界承认,觉得那就是哄小孩儿的东西,根本不配位列文学作品之列,

直到后来,有多位大文学家为儿童文学发声,表示儿童文学除了具备文学性,还要具备教育意义,另外还需要少年儿童看得懂并乐于接受,三要素齐备,才算是儿童文学,

这样的文学作品创作难度,远远大于普通的通俗文学,

若是有谁不承认童话故事是文学作品的,大可以自己创作一篇童话故事试试,

结果除了极少数功底深厚的大文学家,大部分的文学创作者都写不出一篇同时具备三个要素的童话故事,

文人也是要面子的,在自己不行的情况下,便不得不承认儿童文学的特殊性,争议声也渐渐消失,

之后儿童文学才成了文学家族体系中非常特殊的存在,很幼稚,却又很难创作。

且不说陈建国这个9岁顽童,创作出一篇又一篇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会有多惹眼,便是他厚着脸皮去写出来,能不能发表也是个问题,

对,

文学作品的发表也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

就比如现下的社会环境,要是敢把金古黄梁温柳卧都给整出来,也要有报社或出版社敢收稿才行啊!

以此类推,后世流行的那些故事套路,大约也是不适合出现在这个年代。

这年头国内流行的文学作品是什么?

咳咳,

这个问题有点复杂,陈建国表示不知道。

反正就是,儿童文学暂且不合适,至少也要等到八十年代才有搞头,别的他熟悉的作品就更不行,写了有可能不仅赚不到钱,反而会出事。

想来想去,陈建国觉得,最适合他的作品,应该就是叙事作文了!

他现在读三年级,对了,马上就要读四年级,写一篇作文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吧,

其次,叙事作文简单,却也不简单,

陈建国翻了翻书桌上的报纸,专门找那些报道先进事迹的文章阅读,很快心里就有了底。

正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你不抄就被他抄,纵观这里的十几种报纸,报道的内容却大同小异,基本上都集中在今年的几大热点事件上面,

无非就是换个时间、地点、人物,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和意义重复一遍,

如此,

只需要围绕热点话题,然后……

陈建国觉得,为了让自己的创作有理有据,或许应该出去采风?!

然后他就出现在了稻田里!

就在今年,中央提出了“大办农业,大办粮食”重大方针,号召全党全国大力支农,为坚决响应党的召唤,各地各单位都积极投入支农任务。

而关于江南的农业,再没有什么比“双抢”更重要的时刻。

为了“双抢”,全县工厂在不影响生产计划的前提下,停工三天,全体工人去帮助农民收割早稻,抢种晚稻。

而这些工人如何组织起来,却是个问题,.

这种情况下,便是民兵团,不对,是民兵师出马的时候到了!

在接到地委组建民兵师的命令之后,陈善平和曹保义立刻行动,统计全县各个乡镇、街道的居民情况,剔除掉不合格的,比如年纪太大或太小,以及出身不符合条件的人,将剩下的人全部组织起来,上到50下到16,一个不落全部编民为兵,

只用了短短7天,就竖起了小县城民兵师的旗帜,

这也是全省第一支民兵师。

民兵师成立后,第一件工作,就是帮助农村进行“双抢”。

鉴于现在的农村形势,各个公社自己就有相当大的组织能力,所以基层的民兵组织,也就是隶属于公社的那些民兵,便就地听从公社的统一安排,可以不被征召,

但镇上和县里的非农居民,就需要全部按照编制***,再根据各个公社的劳动力情况,将人分派下去,帮助抢收抢种。

在这种大背景下,包括红星棉纺厂职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也接到了返校的通知。

学校大操场上,马校长站在旗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用富有节奏的声音说道,

“同学们,现在全国人民都在支农,虽然你们是小学生,但是也不能自甘落后,我们不能收割稻谷,但是可以捡稻穗,我们不能晒谷车谷,但是可以守谷扫谷,

双抢不过立秋关,拼死拼活抢着干。上午是黄稻,下午见青苗。

我们要为国家的粮食丰收尽一份力,现在命令,按照班级为单位,全体都有,出发!”

然后,教高小主课的郑老师打出一面旗帜,“棉纺厂职工小学”,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在前面,

后面的学生由班长举着小红旗,上面绣着年级号,排列整齐跟在后面走出校门,

包括马校长在内的所有老师、校工,也都收拾妥当,头戴草帽身穿短衣手持镰刀,一副上战场的姿态。

陈建国走在三年级的队伍里,前面是马文英和赵跃民,旁边是袁天,后面是林大河,

刚出校门没多久,赵跃民就闲不住了,“马文英,你知道我们是要去哪里吗?”

然后就被马文英怼了回来,“闭嘴,不许说话。”

赵跃民瘪瘪嘴,回头看向陈建国,“陈建国,你知道我们要去哪里吗?”

陈建国正在注意观察这些学生的动态,想着有哪些可以写进自己的作品里,便漫不经心地回道,“不知道。”

“你也不知道吗?”

赵跃民顿时惊了,瞪大眼睛说道,“王老师没有跟你说吗?”

陈建国转头望去,王婉茹走在队伍旁边,时刻注意学生队伍有没有变形,那模样比其他老师都要认真,

看到她这样子,陈建国不禁轻叹一口气,

没办法,就算大爷爷是民兵师长,也不可能破格招她成为民兵,

除非是曹保义和地委都同意修改政策,

但那是不可能的!

第123章 疯了吧

棉纺厂职工小学的支援点距离县城不远,毕竟只是一群小学生,也不指望带着他们奔袭十几里地。

出了县城就是农田,此时农田里已经有很多人在收割稻谷,

再往前走不到两公里,便是梅林村,算是距离县城最近的公社之一,这里也就成了县城小学的对口支援点。

哦,现在叫梅林公社,

据说这里之前是明代一位大官的老家,那个大官告老回乡之后,在自家的周围种了好大一片梅树林,周围的人就将这里叫做梅林村,

可惜现在梅树林已经不在了,要不然冬天的时候还可以过来看梅花开,或者摘一些酿梅花酒。

到了地头,马校长便去和公社主任接洽,然后给各个班级分配任务。

用马校长的话来说,收割稻谷肯定是做不到的,那可是门技术活儿,把握不好的话,不仅收割效率差、浪费严重,甚至可能会伤到自己,

那镰刀可是认手不认人!

技术活干不了,也就只能干点体力活了,

高年级的同学就负责运输收割好的稻穗,一人少挑一点,或者干脆用手抱一把,将其从田间运到稻坪上,学校的老师们也是和他们一起,

然后低年级的同学,就几人一组,跟在收割人的后面捡稻穗。

每次收割完之后,哪怕是技术再老道的老农,也一定会遗落一些稻穗,本着一粒粮食也不能浪费的原则,就需要有人将稻田再清扫一遍,这种费时间、精力,却又不需要技术的工作就最适合小孩子。

一望……两三里的稻田里,镰刀队的人排成一排弯曲的线条,一点点向成熟的稻谷推进,

后面有人将割倒的稻谷捆绑起来,送到田埂上等着运走,

再后面则是一个个小萝卜头散落在收割完的稻田里,或三人或五人一组,共用一个篮子捡稻穗。..

“一个、两个、三个,五个,”

赵跃民抓起一把稻穗放到竹篮里,耷拉着脑袋喘了口气,“好累呀,累死我了!”

马文英头也不抬,“才捡了多久就喊累,”

说着突然抬起头来,看着他问道,“你不是说暑假要捡废铁、捡稻穗,还要跟着高年级的同学一起修理课桌的吗,现在真让你捡稻穗就喊累啦?”

赵跃民满脸茫然地看着她,“我说过要干这些了吗?”

旁边的袁天立刻点头表示,“是说过,我还听见了。”

林大河也点头说道,“嗯,我也听见了!”

赵跃民最后看向陈建国,希望能从他这里听到一些不一样的答案。

结果陈建国却是在看别的方向,

赵跃民顺着陈建国的视线看过去,当即张大嘴巴,“哇,王老师力气好大啊!”

几人听到这话,齐齐望去,只见王婉茹肩上扛着一捆稻穗,手上还拎着一捆,身体已经侧弯成一张弓,走在运送稻谷的队伍里面,竟然没有掉队。

陈建国收回目光,低下头撇了撇嘴角,

这才刚刚开始呢,就下死力气逞能,看你待会儿怎么惨!

这时一篮子稻穗差不多装满了,陈建国便站起来一把提起,说道,“我把这些送过去,你们先捡,捡好了堆到一起。”

赵跃民和马文英立刻站起来说道,“我们一起抬过去吧。”

陈建国掂了掂篮子,笑道,“这才多重啊,我自己就行。”

首节上一节73/22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