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速羽一巴掌拍在儿子脑门上,哭笑不得地说道,“你曹爷爷还能昧你一条枪?!”
陈建国揉了揉脑袋,“这不是昧不昧的问题,主要是落袋为安!”
曹保义一听,不禁笑得更大声,转头对着陈善平笑得,“老陈,是你老陈家的人啊,跟你一个德性!”
随即对着欧德丰招了招手,“去,把我带回来的东西拿一份过来。”
欧德丰当即跑到一旁装备架上,在陈建国期待的目光中,拎回来一个大长条袋子,哐当一声竖着放到曹保义跟前,
曹保义扶着袋子解开系紧的袋绳,打开后将袋子往下撸,
陈建国霎时瞪大眼睛,
只见里面装着一支步枪、一把马刀、一捆全套的武装带,就是带弹匣包、手雷包、干粮包的那种,赫然是一整副骑兵装备。
曹保义看了看他,又将袋子提上来系紧,随后将整个袋子递给陈建国,“小子,拿着。”
陈建国二话不说抱在怀里,然后腾出手敬了个礼,“谢谢曹爷爷。”
“嘿,这下开心了吧。”
曹保义笑着揉了一把他的脑袋,这才转身跟陈善平继续商量重建山林部队,还有扩建民兵师的事情。
陈建国抱着装备袋在边上听了一会儿,觉得没有意思,便转动眼珠,溜到老钟身边,缠着他讲地委那边的经过。
这事除了要保护陈建国这个小朋友,不能将他说出去,其他也没什么可隐瞒的,
就连山林部队的事,等之前的山林兵分配到全地区各个县之后,也会传出去,根本就瞒不住。
所以老钟便一五一十的,再添了一点春秋笔法,将整个来龙去脉讲给他听。
陈建国聚精会神地听着,这可比什么小人书、收音机、报告会有意思多了,
毕竟那些东西离得都太远,哪有这个就发生在身边,甚至是自己一手主导的更有代入感。
撇开老钟的自吹自擂,陈建国大致还原了事情发生的经过。
就在半个月前,地委的公安干警发现几个特务活动的踪迹,他们经过仔细的跟踪侦察,确定这几个特务的身份之后,便在三天前展开抓捕行动,
可是不曾想,这批特务的住地竟然藏了大批军火,5个特务仗着火力优势,突破重围,逃进了地委西边的卧虎山里,
随后地委立刻出动了当地的公安部队,又调动了民兵团的人,将卧虎山团团围住,开展大搜捕,
但是这5个特务藏在山林里面,仗着火力优势,竟然给我方造成极大的伤亡,
地委的领导为了不使我方损失太大,同时也为了抓活口审讯,便减缓了搜捕攻势,
这样持续了两天,也没能将这几个人抓住。
就在这时,李开贵带着检查队的人回到地委,听到这件事后,立刻就想到自己在这里的遭遇,便向地委打报告,邀请欧德丰带队过去。
昨天上午,欧德丰一行人到了卧虎山,稍作休息,便立刻开始进行伪装,然后在大部队的掩护下,悄无声息地摸进了山林,只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就击毙两人,活捉三人,
5个特务全部落网。
之所以说还有特务没有抓到,是因为经公安对3人进行审讯,才发现除了这里,在本省的其他地区,甚至是周边的几个省,都还有不少特务在潜伏,
几百年来,江南一带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眼下正是到了双抢的关键时刻,所以这批特务就是为了破坏双抢,冲着粮食来的,
一旦让他们得手,别说江南,就是全国的粮食也会出现缺口,
其后果之严重可想而知。
审讯出情报之后,地委就立刻上报省里,接下来将在整个南方地区开展大规模的搜捕行动,
恰好这时候上级也发来文件,建议各个地方尽可能发动群众,组建民兵,
于是地委在请示上级后,便将小县城的民兵团第一个提升为民兵师,继续由陈善平领导,
另外,他们看到这支山林部队的作战能力,也起了垂涎之心,经过曹保义的据理力争,才终于保住了欧德丰和老钟两人,其他人则被地委留下,和几天前的老钟一样,当起了教官。
而此时的老钟,也被陈建国一语成谶,真成了新建民兵师的山地战总教官,
这种背景下,曹保义找地委要了一个骑兵连的装备,反而有些吃亏的感觉。
第119章 试制成功
故事讲完,老钟还有些意犹未尽,感叹地说道,“只可惜这种伪装术只能在山林里用,离开山林作用就小了许多,要不然推广开来,这支山林奇兵的作用可就大了!”
正在回味故事经过的陈建国听到这话,便不假思索地说道,“这有什么难的,做一身吉利服不就好了。”
最怕空气突然干净……,
整个团部大库房瞬间没了声音,只有外面训练场上小马驹还在不知疲倦地奔跑。
陈建国这才回过神来,呆呆地看着围着自己凝视的六个人,不禁眨了眨眼睛,“干……什么?”
“那个,”
曹保义突然趴在木桌上,对着隔着桌子的陈建国和颜悦色地笑道,“跟曹爷爷说说,什么是吉利服?”
陈建国瞪大眼睛,心里想着,他为什么会知道吉利服?
难道,
是我说的?
眨着眼睛努力回想,哦,对了,好像真是我说的!?
然后看着曹保义,脑子转得飞快,“吉利服,就是……狙击手服啊!”
曹保义顿时脸色恍然,“哦,原来就是狙击手服啊。”
好险,
直到这时,陈建国脑子里面才终于搭上线,脸上努力保持呆滞的表情,心里却暗暗松了口气。
在这个年代知道“吉利服”的人很少很少,大多都是有过苏联留学经历的军中将领,但知道“狙击手服”的人却不算多稀罕,
那是因为在二战时期,德军就已经批量给狙击手装备这种伪装服,曾经给苏联军队造成极大的伤害,
当时苏联便有样学样,也在自己的部队中对狙击手进行类似的伪装,而且利用地理条件,在冬天的时候开创性地发明了雪地伪装服,应用到普通士兵中,给德军造成重创,
对,就是电视剧里那种雪地上白色的披风。
后来这些战术也传入我国,并在结束不久的朝鲜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那时部队里面就将这种专门用于狙击手伪装的服装称为狙击手服,被看作只有狙击手才需要穿的专用装备。
可能有不少人认为,吉利服是在迷彩服之后才出现,其实不然,吉利服早在十八世纪末期就已经在苏格兰和英格兰军队中少量应用,反而迷彩服,却是到了一战时才诞生,起源于1929年的意大利迷彩雨衣,最早成建制装备迷彩服的是1935年德军的双面迷彩,
所以现在知道迷彩服的几乎跟知道吉利服的一样少,甚至可能更少,还没有“狙击手服”的名气大,自然也就没有迷彩吉利服,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二战、朝战那种大规模的军团作战模式,士兵的伪装作用并不算多大,反正双方都是拿着大炮轰、机枪扫,闭着眼睛往对方阵地打,打到一个算一个,你伪装得再好有什么用?
一颗炮弹下来什么都没了,
反而浪费钱!
所以这种伪装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受重视,就连目前军事实力最强的美军和苏联军队,也没有装备这种服装,美军是在七十年代末才将迷彩服应用到部队,吉利服更晚,苏联和我军比美军还要再晚十来年,
这也是根据主要作战形式变化做出的选择。
“狙击手服?”
曹保义眯着眼睛喃喃念叨,“把这个衣服装备给山林部队?倒是个新鲜主意,不过,好像确实可行。”
随即看着陈建国,不解地问道,“那为什么说是“吉利服”呢?”
一听这话,心里早有准备的陈建国果断地指向一旁角落里放着的收音机,“听收音机里说的,忘了是什么时候,听战斗故事讲狙击英雄,播音员说狙击手服最早是一个叫吉利的人发明的,所以又叫吉利服。”.
听到陈建国的解释,曹保义恍然地点点头,“哦,原来还有这个说法。”
陈善平则略显好奇地看着曹保义,问道,“狙击手服是什么样子?”
他退役得早,还真没见过狙击手服。
“狙击手服就是……,”
说到这里,曹保义又是一愣,转头看向陈建国,满脸古怪地问道,“你小子是不是没说实话啊?听个收音机,就知道狙击手服长什么样?”
他也只是在部队内部学习会的时候,看过一张不外传的照片,才知道狙击服是什么,这小子听个收音机就能想明白?
其他人闻言也是一愣,又直刷刷地看向陈建国。
有些事情,比如被注视这种,看呀看的也就习惯了,
陈建国眼眉低垂,决定再次祭出自己的杀手锏法宝,
我是天才!
便理直气壮地说道,“播音员不是说了吗,狙击手服就是在身上做一些伪装,跟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都说得这么清楚还不好想象吗?”
然后一指欧德丰和老钟,“您问问他们,是不是我只跟他们说了在衣服上伪装,他们就自己想出来在身上插草插树枝,还在地上打滚弄脏,让人看不出来的。”
欧德丰和老钟相视一眼,
这是我们想出来的吗?
是……吧?
然后两人一头,齐齐转过脸正色说道,“对,就是我们想的!”
当时他们两个再加一个陈建国,三个人凑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边想边说话,都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反正最后就鼓捣出来现在山林兵的伪装术,
再想想他们两个也算见多识广,尤其老钟是个老猎手,懂伪装术一点都不稀奇,多半应该就是他们商量的时候,不自觉地想出来的!?
陈建国?那就是个捧哏的!
逻辑通。
成功拉了两个人下水,陈建国两手一摊,理所当然地说道,“我们上语文课还要发挥想象力呢,收音机里都说得这么清楚了,稍微想一想就知道咯,
就算跟真正的狙击手服有点区别,反正都是为了伪装,也没什么啦。”
曹保义和陈善平相视一眼,都齐齐点头。
然后,在几人不断的追问、试验下,三件土里土气的吉利服便被制造出来。
“棉纺厂就有很多碎布条,全部拿过来染色,什么?太卷了?卷了跟藤蔓似的不是更好?”
“染什么颜色?看看野外都是什么颜色,就染成相近的颜色啊,这还要问?”
“绿的、黄的、棕的、黑的、灰的一样来一点,染多了不怕,造多两件。”
“烘干了吧,那就去鞋服厂,他们裁缝多,布条多了就多试验,杂色来一件,块色来一件,全绿的来一件,……”
人多力量大,还没到晚饭时间,三件纯棉布条的土制吉利服就新鲜出炉,
然后,欧德丰、老钟和陈速羽一人穿了一件,大摇大摆地走到训练场边上的田野里,找到跟自己衣服颜色相似的地方一趴,
曹保义顿时惊了,指着那块地方,满脸震惊地看着陈善平,“老陈,你能找得着吗?”
陈善平满脸严肃,轻轻摇了摇头,“现在是能看到他们在哪儿,可那是看着他们趴下的,如果让他们提前埋伏,要找到他们就难了!”
陈建国站在他们背后默默给自己点了个赞,一次性试制成功,欧耶!
第120章 跟我学
试制成功,如何利用这种吉利服,在山林以外的地方怎么改进战斗方法,这些都是陈善平和曹保义需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