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5年开始的日常生活 第213节

赶紧过去开门,原来是邮递员,

收到一张电报,上面写着,“7月20日9人到京。”

9人?

陈建国掰着手指头数了一下,

大爷爷、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亲、母亲、妹妹、弟弟,正好9个人,

然后便有点懵,我说全来了都能住下,你们就真全来了啊?!

第378章 接站

1972年7月20号,星期四,

今天不是休息日,梅映雪便请了一天假,在家里打扫卫生、铺床叠被、准备晚餐,

陈建国则赶去火车站接人。

站在出站口,看着一拨拨的人群涌出来,终于看见大爷爷他们,陈建国赶紧跳着挥手,“这里这里。”

陈瑛和陈建军最先冲过来,一左一右地喊道,“哥。”

大爷爷挎着一只大包,笑呵呵地走过来,“等久了吧,离这里有多远?”新笔趣阁

陈建国喊了一圈人,先把大爷爷身上的大包接过来,又带着他们走到一旁的空地上,才笑着说道,“有二三十公里,要坐一个多小时的车。”

爷爷听到这话,不禁微微一愣,“呵,这么远?那不是比小县城到陈家湾还远。”

陈建国笑着正要说话,旁边的大爷爷干咳一声,小声说道,“在外头不要乱讲话,这里是首都,首都有多大?那一条长安街就有十几里地,是小县城能比的?”

爷爷张大个嘴,“一条街就有十几里?那确实够长的,难怪叫长安街。”

现在的长安街西至复兴门、东至建国门,线路总里程6.7公里,等到几十年后,广义上的长安街西起门头沟三石路、东至通州宋梁路,全长55公里,确实是有够“长”的。

这时陈建国才发现,父亲没有跟过来,倒是岳母赵兰过来了,所以也是9个人,

便问道,“我爸怎么没一起来?”

爷爷摆摆手,“家里得留个人看家,鸡狗马都要人喂,离不开人,就留他在家里看着。”

一边说着话一边往外走,陈建国带着他们去了地铁站,

这时候的北京地铁1号线已经通车,最初的时候并不对外运营,而是作为战备设施,到了71年1月份才对外开放,从北京站到立新站,共10座车站,到了8月份又开放了三座,西延到玉泉路,9月中旬到11月初又因为战备暂停,重新开放后,再次西延到古城路站,共16座车站,

他们从这里坐地铁到古城,再转公交就近多了,

只不过,这时候的地铁票还不能随便买,需要凭工作证和单位介绍信才能买票,票价也不便宜,要1毛钱,比公交贵很多。

到了售票亭,陈建国将大家的证件收起来,再加上单位开的介绍信和一块钱,一起递进去,

售票员非常仔细,一一检查证件,确认没有问题之后,才撕了10张地铁票,又找了一毛钱,一起递出来,还探出头和颜悦色地说道,“陈善平老同志是哪位?”

大爷爷拿着自己的退伍证,上前一步说道,“我就是。”

售票员笑道,“您是英雄老兵,可以免费乘坐地铁,我代表北京地铁欢迎您!”

大爷爷顿时乐得合不拢嘴,挥着手笑道,“好好好,谢谢谢谢。”

陈建国也开心,当然不是因为一毛钱,而是老兵有优待,不过这个政策不是所有退伍兵都有,可能跟大爷爷的退伍证有关,具体什么情况,他也搞不懂,反正大爷爷开心就好。

随后将地铁票分给大家,一人一张。

大家一起跟在陈建国身后进站,个个脸上都很是惊奇,

外公更是连连感叹,“地下还能跑火车,真是长见识了。”

而旁边的本地市民见了他们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也不免昂起额头,不过再看到大爷爷身上的老军装,还有脸上明显的战斗伤疤,知道这是上过战场的老兵,又纷纷主动让路,

大爷爷感叹地连连点头,“首都人民就是有礼貌啊。”

不一会儿进了站台,正好有一班车停在那里,大家便赶紧上车。

从站坐到终点站,再转公交车,下车后又走了一小段路,终于到了巷子口。

副食店的营业员看见这一大家子人,当即探出半个身子,大声喊道,“小陈,这是老家来人了啊?”

陈建国笑着挥手打招呼,“对,家里人都来了。”

家人们也都客客气气地挥手,

在巷子里纳凉闲聊的几位街坊,见了也都纷纷问好,目送着这一大群人进了新家,

之后还在议论,

“那位老先生脸上的疤,怕不是上过战场的吧?”

“这还用说,没见他身上的军服,那是八爷灰,老八路才有的!”

“嚯,不得了啊,弄不好还是位战斗英雄!”

“那小陈也是根正苗红啊。”

陈建国推开院门,先请大家进来,然后喊了一声,“小梅,我们回来啦。”

梅映雪立刻从厨房跑出来,满脸惊喜地喊道,“大爷爷、爷爷……”

好嘛,十个人打招呼都要喊半天,

母亲和岳母赶紧过去把她扶着,“身体怎么样,害喜严不严重?怀了就别乱跑,安安心心养胎,……”

陈建国嘴角微抽,当年怀弟弟妹妹的时候,也没见你自己这么小心啊,还跟别人说什么怀孕不是受伤,受伤也不下火线,变化要不要这么快。

大爷爷笑呵呵地跟梅映雪说了几句话,便背着双手到院子里打转,“嗯,地方还算宽敞,不错不错。”

陈建国关好院门,领着他们往里走,同时笑道,“这房子是好不容易才换到手的,原来是个窝棚,其中一间房塌了,就干脆推倒重建,我先带你们去房间放东西,这里房间不少,都能住得下。”

正屋一间房是他和小梅在住,另一间房便安排给了母亲,父亲没来,正好岳母可以住一起,然后东厢房是大爷爷和爷爷一间,奶奶和妹妹一间,西厢房便是外公外婆一间,最后一间房就便宜了陈建军。

安排好之后,母亲、岳母和小梅则去厨房忙活晚饭,其实小梅都准备好了,只要热一下就可以开饭,其他人便坐在院子里,一边嗑瓜子一边纳凉聊天,

陈建国问道,“这次来了住多久?”

大爷爷喝着茶,“我们就来看看,待几天就回,你妈留在这里,等小梅生完孩子,出了月子之后,再一起回去。”

陈建国眨眨眼,掐指一算,那不得住半年?

第379章 小金库

家里人过来的时候,每个人都背着大包小包,那里面装的自然不全是换洗衣服,

大夏天的,换洗衣服有个两三套就够用了,那包里全是给小梅和孩子带的东西,

有的是家乡特产,有的是给小孩子的衣服,

母亲拿着一大包小衣服,跟献宝似的,“这些全是我去年就准备好的,都是做好的新衣服用开水烫过,再晒了两个夏天的大太阳,保证阳气足足的,而且柔软贴身,肯定不伤皮肤,给小宝宝穿正合适。”

岳母则抱出一大堆干菜、酱菜、腌菜,甚至还有一坛子酱,“这些都是小梅爱吃的,放着可以吃好久。”

外公外婆不用说,各种卤肉、腌肉带来两大包,搁普通人家能吃到过年……如果不坏的话!

最离谱的还是陈建军背的包里,竟然是一堆木头零件,组装起来便是一张小摇床,

陈建国看着是满脸无语,我大北京是没有木头、还是我不会手工活儿怎么滴?实在不行,那百货商店里也多得是,买一张不就得了,犯得着一千多公里背过来么。..

不过毕竟是家人的心意,他便乖乖地接着,然后一个人三下五除二拼好,拿到自己房间放在角落里,又找了块旧床单罩住,这东西最少半年以后才能用得上,现在确实早了点。

从正屋走到院子,正好看见大爷爷从卫生间出来,还在一步三回头,“这个茅房不错,水一冲就走,”

然后问陈建国,“那粪坑在哪里?”

陈建国想了想,“就是顺着污水管道统一流到一个地方,距离这里还挺远,然后那里会有专门的人处理。”

大爷爷恍然点头,“我知道,时传祥是吧。”

陈建国笑了笑,也没有纠正,

时传祥的工作却没这么高级,他的日常就是每天拉着粪车,走街串巷收夜香,

哪怕经过50年代的下水道大改造,北京城里依然有大片地方没有下水道,更别说污水管道,而且越是人口密集的老城区越是如此,毕竟改造难以下手,建好后往上报的数据还是一样,那还不如去更方便的地方建,

所以这时候老百姓一般都是白天去公厕、夜里用痰盂,方便完了之后,再去附近的公厕倒掉,如果公厕比较远,就要等这样的粪车过来的时候再去倒,

时传祥就是干这个工作,而且新中国成立后,还当选为崇文区“粪业工人工会”委员,

不过这个时间点,因为被划分为“运动员”,在71年秋天被迫回了山东齐河县赵官公社老家,要到明年8月份,李先生和周先生得知此事,才亲自安排将他接回北京,并恢复一切待遇,

可惜由于他长期从事这种重活,身体受到很大的影响,又遭受了这样一番波折,没等到运动会结束,便在75年与世长辞,享年60岁。

大爷爷刚坐下,陈建军又跑了过来,14岁的人了,还跟没长大似的,“哥、哥,北京好高级啊,竟然有专门的厕纸,不像我们那里都用报纸擦屁股。”

陈建国沉吟两秒,果断一脚将他踢开。

快要吃饭的时候你跟我说这个?!

不过也不能怨他没见识,这年头小地方的人真没多少见过专用厕纸,即便是大城市,舍不得花钱买厕纸的也不在少数,

这时候北京大部分老百姓用的是一种叫“豆儿纸”的草纸,颜色像豆汁儿,带点儿黑色,拿着抖一抖纸屑便往下掉,

这种纸是用废纸浆制成的,按“刀”卖,一刀纸100张,有16开的杂志那么大,只卖一毛钱,可即便是一毛,也有人不愿意花钱买,就直接用废纸或者报纸,

而且这种“豆儿纸”很脏,很多都是直接把脏纸用水洗过便打成纸浆,做出来的成品纸里面甚至还有头发、草屑、带字的纸片等等,所以陈建国从来不买,而是买大厂生产的正规“草纸”,

这时候的卫生纸,原材料是稻草桔梗,因为技术不过关,打浆不均匀,纸纤维很粗,有的泡在水里几分钟都不坏,便被人称为“草纸”,

要到80年左右,上海和广东一些纸厂把圆网造纸机改装成短长网纸机,终于能生产软点的卫生纸,质量才大幅提升,但因为价格太贵,大多数老百姓还是用草纸和旧报纸。

就一个冲水的卫生间,还有一沓粗糙不堪的草纸,便引得大家一个个轮流上厕所,

陈建国万万没想到,自己为家人们规划的北京游玩计划,第一个景点竟然被自家的厕所拔了头筹,

他很是怀疑,等大爷爷回家以后,会不会缠着徐主任在小县城搞下水道工程!

吃完晚饭,母亲拿着一个小包进了房间,一会儿神秘兮兮地出来,

等陈建国洗漱完回到房里,梅映雪便将包里的东西拿给他看,“妈给了这么多钱,怎么办?”

陈建国一看,原来是十扎大团结,还有两扎全国粮票,估计是在小县城换的,他便笑了笑,“你收着吧,粮票现在就用得上,钱就充作家里的小金库。”

“啊?”

梅映雪还有点发愣,“这么多钱,我放哪儿啊?”

她以前的工资,每个月都会给家里寄十五块钱,然后自己也花不了多少,剩下的都存了下来,结婚以后,便跟父母商量,停了每个月的补贴,改成每年给一百块,

不过陈建国从来不问她工资上的事,日常家用也很少让她花钱,哪怕买这座院子也没问她要过钱,这些钱便都自己存着,可三年多加起来也不到500块,现在看到一万块,不禁有点慌了神,

陈建国却不拿这些钱当回事,指了指大衣柜,随口说道,“你放衣柜抽屉里就行,要担心有贼,就把下面的底板揭开,底下有个暗柜,放那里不会有人知道。”

不管用不用得上,他都习惯在家里安排点能藏东西的地方,这个衣柜下面的暗柜就是他自己改的,却不想这么快就让小梅用上了。

“哦哦,”

梅映雪应了两声,便赶紧过去放好。

走回来坐到床上,还忍不住往衣柜看,“应该没事吧?”

陈建国呵呵笑了两声,“放心,只要你不老是往那边看,就没人知道那里有东西。”

梅映雪吐吐舌头,果断躺到床上不看了。

首节上一节213/22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