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过去现在、南方北方,建新房都是一件大事,所以才有乔迁之喜的说头,
陈建国的新房弄好了,自然也要请左右邻居街坊,还有单位上的战友过来热闹热闹,
不过在如今提倡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下,就不需要操办宴席,只要将院门敞开,任由客人自由出入,再准备一些瓜子花生糖果之类的东西,多烧茶水,也就够了。
这天早上,陈建国带着两大包行李,早早地过来打开院门,
隔壁的邻居听到动静,立刻过来道喜,“新家落成、恭喜恭喜啊!”
陈建国热情地招呼,“谢谢谢谢,请进里面喝口茶。”
街坊们也不推辞,三三两两地结伴走进来,有的人手里还拿着礼物,..
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甚至都不是买的,
这地方以前也就是农村,后来首钢在这里落户,才迁来大量外地人,然后随着首钢一起发展,当地才逐渐有了城市的轮廓,
那时候还有句话,10个本地人,就有8.5个是首钢的员工或家属,刚建成通车没几年的地铁1号线上,如果满车厢是香肠味,准是首钢又发香肠了,如果满车厢是酒味儿,准是首钢又会餐了,
所以在这一片,首钢是最大的坐地户,除了文工团所属的军分区,其他任何单位面对他们都要让上三分。
除了首钢人,剩下的大半都是原来的农村人,
这条巷子以前便是一个村子,附近的街坊也是以前的村民,许多人都会点手工活,平时互相的人情往来,也都习惯送点惠而不费的东西,
比如竹编的开水瓶外壳、藤编的篮子簸箕、自家做的椅子凳子,都是些家家户户都能用得上的实用物品,
陈建国也都一边道谢一边收下,然后请他们到屋里参观。
其实房子刚建好的时候,他们就进来看过,
或者说,这座院子就是在他们的“监视”下,一天天建起来的。
整体格局还是跟以前一样,没有任何变化,
本来以这个院子的面积,完全可以按照四合院的格局去建,什么一进、二进、三进都可以安排上,
但是当下这种风气,他可不敢冒大不韪去犯险,回头被扣上“开倒车”的帽子可划不来,还是规规矩矩和尘同光更安全。
院子的大门照样开在东南角,进门是两片白墙,但是在迎面的墙上,陈建国写了李先生一首沁园春的词,那档次一下子就提上来了,
从门口开始,地面铺着厚实的青色城砖,这些曾经构成老北京城墙的砖石铺在地上,历史的厚重感顿时扑面而来。
本来关青提议要将这些砖石打磨抛光之后再拉过来,这样显得新一些,不少领导家铺地用的旧料就是打磨翻新过的,不过让陈建国拒绝了,只说要清理干净就好,
铺旧砖就够让这些街坊们眼红的,要是翻新了那还得了,没见别人家的院子还是泥土地,最多就铺了几块碎砖垫脚!
再说保留这些历史的痕迹,反而更有感觉,只要把四周磨平,尽量不留缝隙就好。
地上都铺上了砖石,那四栋房子自然也模样大变,原来那都不能叫房子,只能叫窝棚,
如今坐南朝北的正房比原来的房子加高了一米多,屋顶坡度更大,更方便雨水流出,正房分成三间,中间是中堂,也就是客厅,左右各有一间卧室,
另外底部也加高了一尺,高出来的部分倒有四分之一在这里。
门外也加了一条地面与房子平齐、宽约一米五、连通四座房子的抄手游廊,一直延伸到门口。
东厢西厢比正房稍微低一点点,这是为了不影响正房的通风,格局也是和正房一样,
厢房中间是宽敞的院子,只在西南角,将原来的水井改造成了压水井,又砌了一个水池,
最后便是坐南朝北的南房,也就是倒座房。
这栋房子背面靠街,不能开窗户,就只有北边一扇窗,采光、通风都最差,便被改造成了兼具待客功能的餐厅、杂物房,以及厨房和卫生间。
说到卫生间,就不得不感谢当年的“跑步前进”大工程,
50年代的时候,北京老城区进行大面积的排水沟和下水管道改造,老舍先生创作的话剧《龙须沟》,讲的就是建国后北京第一个大型民生项目“龙须沟改造”的故事,
当年北京下水管道寥寥可数,各种河沟堵塞问题也非常严重,很多居民区用的还是“渗水井”,所谓的渗水井,其实就是挖一口枯井,井底并没有管道,附近居民的污水都排到这口枯井里,然后通过井底的土壤层自己渗透下去,
如果排水量过大,土壤来不及吸收,污水就会积满后溢出来,那场面可想而知。
几乎整个五十年代,北京都在跟“排污”做斗争,尤其是在最后两年的“跑步前进”期间,大量明沟被改造成暗渠,也新开挖了很多下水道,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尽管还有很多地方没有照顾到,不过这一片却恰好在改造范围之内,所以这座房子可以自建带下水管道的厨房和卫生间,确实要感谢“跑步前进”。
就这样一间新建的大院子,不说“金碧辉煌”,怎么也得是“焕然如新”吧!
可惜不是,
新建的房子,看着却像是住过了好些年,
这就要感谢关青提供的旧料。
所有的砖石都是旧料,大部分是红砖,小部分的青砖,经过巧妙的安排,青砖被排成不同的图形,跟红砖混合砌在一起总算没那么碍眼,反而有几分雅致,
但是再雅致也改变不了旧砖的事实,再加上陈建国故意不给外墙刷涂料,直接就是裸砖,看着就更显土气,
却正好符合他“韬光养晦”的思路。
街坊们看着土里土气的院子,也觉得非常朴素,本来还有点嫉妒的小心思,瞬间便散了不少。
居委会马大姐还在故意说,“你要是材料不够,跟大姐说啊,大姐去给你想办法,不说刮涂料,抹点砂浆也是好的。”
建房的时候不说这话,等乔迁的时候再说,明显是句客套话。
陈建国却赶紧道谢,又腼腆地说道,“能住就行,要求不高。”
如果让关青听到他这句话,肯定喷他一脸,
别的什么都不说,就一条“暖气管”,便把大多数人家比下去,如今多少人家还是用的煤炉取暖,可这里呢,
厨房的灶台有两个炉灶,其中一个却是一只小型锅炉,锅炉连着暖气管道,直通每一个房间,冬天的时候烧上,肯定比煤炉暖和,还不用担心煤气中毒。
外面很粗糙,不过房间里面还是仔细布置了一番,水泥地面油光铮亮,新刷的可赛银墙面洁白如雪,看着就觉得舒服,只可惜大部分屋子都空荡荡的,只有正屋里摆了一点简单的家具,算是可以住人了。
街坊们在各个房里走走看看,满足了好奇心,也吃了不少瓜子花生,不一会儿便陆续散去,走的时候还不忘抓一把糖。
等到中午,文工团的战友们也过来热闹了一番,顺便帮忙把原来宿舍的东西都给搬过来,陈建国和梅映雪也算正式搬家了。
第377章 全来
从5月初开始租房、换房,6月份建新房,6月中旬完工,然后到现在,已经是7月中旬,
建这座院子基本上用的都是无机材料,真正的无污染无毒害,加上夏天的大太阳暴晒,每天里里外外通风去潮,一个月完全可以住人,
搬完家之后,小两口便住进了新房子,这时候陈建国才去通知家里,
之前通知了也没用,他们知道了肯定要安排人过来,可来了又没地方住,只能白担心,现在就没问题了。
他跑到邮局,准备给大爷爷打长途电话,
以前他在北京打这种长途电话,几乎都是在文联内部单位里面打的,线路优先、用不了多久就能接通,而文工团习惯了有事发电报,内部电话没有开通长途,只能到外面打,
他现在到邮局打公用电话,便体会到这个年代打长途的艰难,
早上跑到邮局,先填申请单,填上被呼叫的地区、单位名称、被呼叫人的姓名、呼叫人的姓名、预计通话时间,还要预交话费,才能在电话厅里等候,
接到营业员通知,才能进到那间勉强能站下一个人的电话亭里面,还得等电话员把电话给你接过来,通话结束,再依通话时间结算费用,
长途通话费用可不便宜,根据两地通话距离和通话时间结算下来,一分钟就要好几毛钱,讲一分钟的电话,差不多一包大前门就没了,十分钟就是一条,一百分钟就是一箱……,
煲电话粥?
准备好破产没有啊!
而且这还不算最贵的,更贵的还有,
这时候的电话分为叫号服务和叫人服务,叫人服务价格稍贵,但保证找到人之后才收费,否则只收一毛钱消号费,但是接通之后,那话费就更高,叫号电话则是电话一拨通就开始计算收费时间,价格相对更低一些,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叫号还是叫人,是个让人颇费思量的选择,于是便有不少人在邮局里为此踌躇徘徊,难以决定。
陈建国自然是选叫号服务,倒不是图便宜,主要是那个号码是大爷爷专用,通了号就能找到人。
然而通号也不是容易的事,
他从早上8点过来,填了申请单就在大厅里等着,中午还吃了两个包子,喝了半壶水,等到下午1点钟,才听到营业员高声大喊,“陈建国,江南长途,去三号间。”
哎哟妈呀,终于等到了,
陈建国赶紧跑过去,钻进那间小小的电话亭,拿起电话便喊,“喂?喂?喂……!”
不喊不行,左右两边全是大声在喊的,甚至所有电话亭里的人都在喊,一个是通话质量差,另一个是附近的噪音干扰大,那间没有顶棚的小电话亭根本就不管用,
喊了几嗓子,终于听见大爷爷的声音,“喂,是小国吗?听得见吗?”
陈建国抹了把汗,大声说道,“是我,大爷爷,有个事要跟你说。”
大爷爷,“什么?生孩子了?这么快?”
陈建国无语地看了看墙壁,隔壁大声报喜的汉子隔了一层木墙还能把声音传过来,这就有点离谱了啊,
随即用手捂着话筒,大声喊道,“是小梅怀上啦。”
这回大爷爷听清楚了,“真哒?真是小梅怀上啦?”新笔趣阁
陈建国咧着嘴直笑,“别人怀上也不关我的事啊。”
“哈哈哈哈哈,”
大爷爷笑得合不拢嘴,“哎呀,终于怀上了,好哇。”
顿了一下,又赶紧说道,“那什么,安胎可马虎不得,你们可得仔细着点。”
陈建国笑道,“放心,我跟欧师傅学过几手医术,每天都在看,脉象平稳,好着呢。”
“好就行、好就行,”
大爷爷又问道,“那你们那边还缺点什么,给你们寄过去。”
陈建国想了想,“寄一辆轻骑摩托车过来吧,咱们县里自己生产的,我这里连辆自行车都没有。”
大爷爷顿时无语,“我是问小梅缺什么,又没问你。”
陈建国垮着脸,变化这么快的吗?然后说道,“我就是送小梅上下班用的,现在我们换了个大点的房子,搬出来住了,上下班要骑车。”
两公里的路还要骑什么车,几步路就到了,但是大爷爷不知道啊,一听是要接送小梅的,当即说道,“好,今天就去邮局给你寄过去。”
陈建国又叮嘱,“还有小梅娘家,别忘了报信。”
大爷爷,“放心,忘不了。”
想了想又说道,“不行,你个半大小子办事没谱,让你妈过去照顾几天。”
陈建国再次无语,是谁说我以前办事最靠谱的?怎么这次就没谱了?
大爷爷又问道,“你说搬出来了,那房子有多大?够不够住?”
陈建国笑道,“反正全来了都能住下。”
大爷爷恍然地点点头,“哟,那不小啊。”
陈建国还想说什么,便听见大爷爷说道,“行,不说了,我先告诉他们这个好消息去。”
随后电话就被挂断,估计是跑回家报喜去了。
陈建国挂断电话,揉了揉有些发麻的耳朵,出来后先交费,然后回家准备晚饭。
以前天天吃食堂,主要是图方便,现在总觉得食堂的饭菜营养不够,之前没条件就算了,现在有了条件,自然是要在家里做。
第二天上午,他正在厨房准备午饭,突然听见有人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