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龙救驾,朱元璋非要给我封王! 第72节

“你不是拳打张定边,手撕陈友谅吗?如此威猛之人,为何受不得我一击?”

那个冒牌货终于知道自己踢到铁板,连连求饶道:

“大人饶命!小得也是没有办法,一连饿了几天,只能出来骗点吃喝,小人是为了活命,并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

朱文正一把将他扔到地上,摔了个狗啃泥,厉声喝道:

“给我老实点!姓谁名谁,一五一十的给我交代?”

冒牌货这回不敢偷奸耍滑,如实说道:

“小人莫再将!”

朱文正一听就来气,怒道:

“莫再讲?还敢不老实,成心想吃刀子?”

冒牌货急忙爬起来磕头道:

“大人饶命,小人真的就叫莫再将!”

这一回,朱文正总算听了个明白,这取的什么鬼名字?

“你们几个都是什么人?明明身强力壮,为何要说没有饭吃?”

听到这个问题,莫再将有些犹豫,待见到朱文正手又放到刀柄上,只能开口道:

“小的几个曾是汉军,因为战败又出不得城去,只好困在城内混口饭吃……”

朱文正审了一会儿,总算弄明白,莫再将家里以前就是江湖卖艺的,精通不少旁门左道,比如易容和乔装打扮。

他加入汉军后,干得也是夜不收的活儿,平时刺探情报,伪造个公章啥的,都跟家常便饭一般。

因为从军多年,莫再将除了当兵也没有其他手艺,想重操旧业街头卖艺,手里又没有吃饭的家当,索性就找了个偏僻的地方,想冒充吴军骗吃骗喝。

至于为啥偏偏要挑朱文正,是因为他在鄱阳湖时,曾有幸见识过朱文正浴血奋战的情景,觉得印象深刻,他本人又有些好出风头,一时兴起,就拉了两个老乡,把大街当舞台了。

直到今日东窗事发,莫再将还觉得自己除了骗吃骗喝以外,并无大错。

朱文正冷笑一声,语气森严道:

“你私刻吴军腰牌,冒充大都督败坏我名声,这两条就够砍你一百遍了!”

莫再将冷汗直冒,拼命磕头道:

“大人饶命,小人并无冒犯之意!小人对大人全是一片敬仰,这才有意模仿……”

朱文正对着胡大锤招招手道:

“把他们三个捆起来,先带回大营再说!”

…………

等回了大营,燕云燕飞两兄弟正在大账中值守,没想到莫再将一看到他两,便急忙大喊道:

“小飞,小云,你们怎么在里?快来救我!”

燕飞燕云吃了一惊,仔细盯着莫再将端详半天,这才试探着问道:

“你是莫再将?怎么会打扮成大都督的样子?”

莫再将垂头丧气,一脸后悔道:

“都怪我好出风头,嘴巴又馋……”

朱文正见他们竟然认识,也是啧啧称奇:

“你们以前都在汉军中同一支队伍效力?”

燕飞如实答道:

“正是如此,我们兄弟俩那日去都昌抢粮失败后,就与他失散了!”

莫再将急忙叫道:

“那日我跑回大营,不见了你们兄弟俩,还以为你们战死沙场,没想到今日竟能在这里重逢?”

燕飞当即跪下向朱文正求情道:

“大人,这莫再将只是偶尔骗吃骗喝,为人并非大奸大恶。他身怀易容奇术,是可造之材,还请大人饶他一命!”

朱文正听得暗自好笑,忍不住调侃道:

“你们兄弟俩就喜欢偷马,这莫再将就喜欢招摇撞骗,汉军中还真是‘人才济济’啊!”

燕飞燕云明知大人是在开玩笑,还是有些脸红耳赤。

胡大锤却撇了撇嘴,在朱文正身后偷偷想到:

“大人您不是也爱花天酒地,胡作非为,还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朱文正命人给莫再将三人松绑时,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便看向莫再将道:

“像你们一样,除了当兵啥也不会,又失散在各地的汉军,还有多少?”

莫再将没有遮掩,反而痛快承认道:

“自鄱阳湖后,许多人就对陈友谅死心,他们中很多逃散到各地,连武昌都没有回。

武昌失陷后,又有不少人脱下军衣,悄悄隐藏在百姓家,这些都是本地人,吴军一时也查不出,总人数应该不少。”

朱文正暗想,这些人身强力壮,又不会从事劳作,若是放任不管,只怕是个麻烦,还不如将他们召集起来,重新编练成军,没准还能得到一支强军。

想到这里,朱文正看向莫再将和燕飞燕云三人,一脸诚恳道:

“你们几个,愿意呼唤同乡,为我招纳那些失散的汉军吗?”

第100章 捷报传来

莫再将本以为自己被抓,不死也得脱层皮,没想到竟还有傍上吴军大都督的机会,这可是天上掉下的铁饭碗啊,当即将头点的如小鸡啄米般。

朱文正当即严厉告诫他:

“加入吴军效力可以,但一定要遵纪守法,再有作奸犯科,军规从严伺候!”

莫再将本来也不是大奸大恶,当即将胸脯拍得震天响,表示绝无再犯的可能。

朱文正随即转入正题:

“你们几个估计一下,大约能有多少汉军,愿意归降?”

没想到燕飞两人还没开口,莫再将已经抢着说道:

“只要打出大都督您的旗号,我敢保证不说全部都会加入,至少也有九成!”

朱文正奇道:

“这是为何?”

莫再将一本正经的说道:

“大都督你有所不知,自洪都之后,您英勇善战的威名早已在汉军中传开。鄱阳湖时,您又悉心照料我军伤员,这在汉军中成为有口皆碑的事情。

试问,大家都是当兵吃粮,谁不愿意跟着一位百战百胜,又爱惜士卒的统帅?”

朱文正半信半疑的看向燕飞两兄弟,两人当即点头,表示赞同。

没想到啊,老子的威名,会有一天这么响亮,竟能在敌人中广为流传!

朱文正当即大手一挥:

“招降!现在就去!”

…………

处理完这两天的事情,朱文正又亲自起草一份奏折,将当前情况一一汇报,用快船送往应天,递交朱元璋。

又过了一天,朱元璋的旨意没收到,却收到谢翠英的来信。

谢翠英先是在信中对朱文正问寒问暖,接下来却告诉他,有人在悄悄调查贵溪马场的事情。

虽然谢翠英不清楚是谁,但朱文正却猜了个七七八八,那马场可是大都督开的,一般人谁吃了熊心豹子胆?

十有八九就是李饮冰干的,这家伙还真是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

朱文正暗自寻思,这事要未雨绸缪,免得被小人祸害!

…………

朱元璋收到奏折时,正在跟李善长、刘伯温共商国事。

他万万没想到,朱文正才刚去武昌没几天,竟这么快就发来奏折,起初老朱还以为朱文正是不是索要援兵粮草,等他打开奏折一看,顿时大喜过望。

李善长看到朱元璋满脸喜色遮掩不住,也想凑个彩头,试着恭维道:

“王爷,难道是武昌拿下了?”

朱元璋一连点了三下头,又忍不住将奏折递给李善长分享:

“文正真乃军事奇才,一解我心头之忧!痛快!痛快!”

刘伯温听了微微一怔,他虽然料想朱文正能拿下武昌,却是没想到会如此之快,要知道之前朱元璋和常遇春两人可是打了足足四个月,这朱文正才去了几天,竟然就轻松搞定了?

李善长又接着往下看了几句,发现朱文正全篇都是在夸赞常遇春、傅友德等将领作战如何勇猛,吴军将士又如何在朱元璋的感召下,万众一心,奋勇作战,却丝毫没有提及自己的功劳。

李善长也是个聪明人,心中暗叹,这大都督果然不简单,之前挨了敲打也是默不作声,如今立了大功却不居功自傲,反而替下属美言,为朱元璋歌功颂德。

这样既能赢得众人爱戴,也不容易引起朱元璋猜忌,实乃官场高手。

李善长暗自寻思,照这个势头看,朱文正当红几乎是板上钉钉,不如自己也趁机为他说上几句好话,落个顺水人情,于是便说道:

“恭喜王爷得此良才,这说明王爷实乃天命所归,有大都督辅佐,定能早日平定天下!”

朱元璋容颜大悦,武昌一下,燃眉之急尽解,吴军就能调回主力,让徐达继续攻打庐州。

刘伯温虽然素有才智,却不喜欢逢迎拍马,对李善长这一套很不感冒,比起这些,他更关心国事。

刘伯温从李善长手中拿过奏折,也跟着看起来,看不多久,他忽然说道:

“王爷!按奏折中所言,武昌曾被战火波及,有大量百姓流离失所,大都督请求国库拨款,安抚灾民!”

汉军国库早已被陈友谅挥霍一空,朱文正拿下武昌,也没缴获几个银子,只能向老朱求援。

朱元璋对百姓极为关注,闻言看向李善长道:

“国库中,可能拿出这些银钱?”

李善长按照朱文正的折子,默默估算了下,说道:

“虽然有些吃紧,但还足以抽调。”

刘伯温看看奏折,又说道:

“大都督还申请建造一批远洋战船,由俞通海、廖永忠两位将军联名支持!”

这一回,李善长皱起了眉头,有些不解的问道:

“汉军落败后,我军水军足以称霸内河,为何还要造这些?”

朱元璋也一时想不明白,吴军并不富裕,这话要是换个人提,老朱估计也就左耳朵出右耳朵进,全当没听见。

但朱文正屡立奇功,证明自己是个军事奇才,他的意见还加上了廖永忠两人署名,老朱不能不重视。

首节上一节72/10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