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龙救驾,朱元璋非要给我封王! 第36节

“定边!我爷爷入赘陈家,我自幼在陈家长大,看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七岁那年,我肚子实在饿的不行,偷拿了家里一块馍馍,被陈家大娘用扁担打得浑身青肿,我害怕的不敢回家,是你带着我,在草垛子里悄悄睡了一晚。

九岁那年,陈家长子把我压在地上,当马骑,是你奋不顾身的冲上去,拼命撕打,为我出了一口恶气。

十一岁那年,我被家里逼着出门打渔,那一天,我满手都是渔网磨出的血泡,却一条鱼也没打到,是你把自家的鱼分给我,让我回家交差。

后来,我不想再受气、受苦,想读书,想出人头地,是你把自己攒的铜钱拿出来,供我买纸买笔。

我终于当上了县里的小吏,却发现跟家里没有什么不同,衙门里谁都比我大,每天不是端茶就是倒水,见人就得点头哈腰,功劳没我的份,小鞋倒是一堆。

我苦闷,绝望,看不到前途,是你安慰我,鼓励我,陪我借酒浇愁。

你总是说,我很能干,终有一天会大展宏图!

可如今……天下未定……你……你竟弃我而去……”

陈友谅说到最后,已哽咽不能自已。

自他当上汉王以后,无论前方的路有多么艰险,他从未掉过眼泪,如今,却因为张定边的离去,让他痛哭失声。

陈友谅独自在帐中坐了很久,直到把眼泪彻底流干,他终于站起了身。

这一刻,他又是那个心狠手辣,杀伐果决的汉王。

“定边,你放心去吧!你的儿子张子昂,我会视如己出!”

“你在天上好好看着,我们未完成的事业,我会独自完成。你的大仇,就由我来报!”

陈友谅按剑走出营帐,嘴角阴狠无比,恶狠狠的蹦出一个名字:

“朱文正!你给我等着!”

…………

汉军主帅大营中,一众将领早就等着陈友谅主持大局,一直到半夜,才看到汉王面沉似水的大步走了进来。

亲兵统领陈英杰急忙上前道:

“汉王,今日我军跟吴军相持不下,明日该作何打算?”

陈友谅没有搭理,而是径直走到中央王位上,沉稳坐下,这才开口道:

“吴军虽有顺水之利,战船却不如我军高大,只要我军连排出动,吴军必不能挡!”

水军大将于成天说道:

“我军连排出动虽好,但各舰速度不尽相同,混战中容易脱节,恐为吴军利用!”

陈友谅早有准备,随即说道:

“可用铁索连接,结成舰墙,必可摧枯拉朽,一举击败吴军!”

于成天有些担心道:

“如我军战船用铁索连接,吴军放火来攻,岂不是避无可避?”

陈友谅仿佛早已算计了一切,胸有成竹的说道:

“吴军要用火攻,风向必须有利,太尉大人曾推算过,近日风平浪静,吴军无计可施!”

于成天和一众汉军将领,心中大为惊奇,太尉大人莫不是指死去的张定边,张定边一生博学,对天文地理也多有涉猎,能预测天气不足为奇。

但现在的问题是,大尉大人已经不在了啊,汉王您怎么还这么相信一个死人的话呢?

陈友谅仿佛看出众人的疑问,他神情严厉的扫过身边众将,直将众人看得低下头去,这才一字一句的说道:

“太尉大人一生为国鞠躬尽瘁,他既然说没有风,那就一定没有!”

陈友谅说得斩钉截铁,充满了对张定边莫大的信任,汉军众将面面相觑,心中无不凛然。

第48章 轮番射击

第二天天还未亮,低沉的号角已经响起,朱文正努力支撑着爬起床,在胡大锤的帮助下,试图穿上盔甲。

就在这时,门帘被推开,全身披挂,腰系宝剑的朱元璋走了进来。

朱元璋气色不错,显然并无大碍,见到朱文正的举动,他急忙上前按住道:

“文正!今日你就不必上阵,安心在大营休养!”

朱文正当然不想去,但鄱阳湖之战凶险异常,昨日差点酿成大祸,这一仗实在输不起,不去也得去呀。

他强忍着伤痛,挺直腰杆道:

“些许皮肉伤不碍大事,如今举国之战,叔父正是用人之时,我怎能在家静养!”

朱元璋听完大受感动,又想起昨日他冒死相救,才落下这身伤,眼圈忍不住有点泛红。

但朱元璋行的是帝王之事,最不能受儿女情长牵扯,只能强行忍住,紧紧握住朱文正的手道:

“叔父答应你,打完这一仗,不管你要什么封赏,叔父都满足你!”

朱文正听完,心中突发奇想,难道我要皇位你也给我?

啊!呸!

我这么正直的一个人,怎么会有这种奇怪的想法?

…………

这一次,朱元璋特意加强了自己的护卫,“白海”号四周战船环绕,朱文正的“定远”号仍居中军右翼。

朱元璋特意叮嘱他注意安全,如无必要,不要轻易出战。

通过昨日的交手,吴军大致摸清了汉军的虚实,汉军虽然船高体大,只要分头包围,就有取胜之机。

因此,朱元璋今日的计策是,用快船四处出击,引诱汉军楼船深入,等汉军阵型散乱后,再用狼群战术包打。

清晨的鄱阳湖上晨雾弥漫,吴军战船旌旗蔽日,连绵数里,声势浩荡的向前开去。

然而,当汉军先锋冲破迷雾,突然出现在大家眼前时,所有人都傻了眼。

只见陈友谅似乎早就预判到朱元璋的战术,竟用铁索连环,将一艘艘巨型楼船联结成一座巍峨的长城。

朱元璋脸色一变,如若这般,那吴军的快船又怎么能引出汉军落单?

果不其然,当吴军快船冲到汉军阵前时,却发现根本无孔可入,汉军巨船犹如坦克并排碾压,丝毫不理会吴军快船,而是直奔朱元璋主力。

可怜吴军快船本就矮小,在汉军巨舰铁索横扫下,不是被直接撞翻,就是被密集的弩弓炮石,射成刺猬。

汉军来势汹汹,隔着老远就用投石机疯狂发射,漫天巨石如流星般不断砸落在吴军阵营中,掀起一朵又一朵巨大的浪花。

一艘吴军快船被不幸命中,竟齐腰断成两截,船头高高翘起,将吴军士兵如沙袋般抛入水中。

朱元璋急令前军派出三十艘战船阻拦,但汉军巨舰以十艘为一组,齐头并进,气焰张狂仿佛吞天吐地。

吴军三十艘战船根本抵挡不住,汉军所过之处,无不是船毁人亡,就是人仰马翻,吴军中箭落水者无数。

一艘吴军海舟更是被巨大的冲力,直接拦腰撞进了湖底,上面的士卒一个也没能冒出头来。

朱元璋心急如焚,又令四十战船出战,并用旗语再三强调,一定要发挥火器的威力。

吴军战船多装备有碗口炮、盏口炮,只是这些火炮还很原始,弹丸多以石子、铁砂为主,射程较近,威力也不是很大,对付快船、海舟尚可,要是遇上汉军巨型楼船,不打个半天根本不见效果。

果不其然,吴军四十艘战船上前,炮铳齐发,直打得火光四射,烟雾缭绕,看起来蔚为壮观,但汉军楼船虽然木屑横飞,但仍旧毫不停顿的继续向前冲。

吴军仅仅射击了三轮,汉军巨舰已到跟前,紧接着汉军万箭俱发,飞石如雨,将吴军打得血流成河,人仰马翻。

这一下子,吴军前锋彻底抵挡不住,纷纷开始后撤。

朱元璋怒声喝止,派出督战队,一连斩了三名千户,都止不住吴军的溃退。

就在朱元璋焦头烂额时,突然有人大喊道:

“报!大都督朱文正率队前出了!”

朱元璋一惊,自己并未下令,这个侄儿怎么就冲上去了,他不是伤都没好吗?

朱文正的确伤口未愈,要是抡刀砍人,肯定不行,但指挥作战尚可,更重要的是,汉军一路势如破竹,要是再挡不住,中军都要被冲散。

朱元璋站在船头,踮起脚尖,远远眺望着朱文正,见他只带了洪都跟随而来的十艘海舟迅速前出。

朱元璋心中深感不安,他的几十艘战船都不顶用,朱文正的十艘海舟又能做些什么?

说时迟那时快,朱文正的船队很快就接近了战场,让朱元璋大为吃惊的是,这小子还没等火炮进入射程,就“乒乒乓乓”一顿急射。

吴军的火器是有严格使用规定的,不到射程乱开炮者,罪可当斩!

朱元璋大为不满,这小子不是胡闹吗?

然而,让他再一次吃惊的事情发生了,只见朱文正十艘海舟火光闪耀不断,汉军楼船上竟掀起一阵暴风疾雨,船板木屑漫天飞溅。

这……怎么会这样?

原来,朱文正早就命焦大头改进了洪都水军的火器,除去专门为“定远”号打造的大将炮以外,其余碗口炮、盏口炮也升级了铳马,因为密闭性好,弹丸也改成更大更结实的铁丸。

这一通操作,极大提升了洪都水军的射程和威力,使得朱文正可以更早发射火力,打击汉军。

而且,朱元璋细看之下,发现朱文正使用的战术也很奇特。

洪都水军并没有一拥而上,四散射击,而是排成一条直线,进入射程后依次转向射击,形成一个大圆圈。

十艘海舟在朱文正的指挥下,井然有序的轮番进入发射位置,一艘海舟打完,立即调头转向,装填弹药,第二艘紧接着进入战位发射。

通过这种操作,朱文正做到了不间断的持续打击。

更为刁钻的是,汉军前锋是十艘巨舰连排,而朱文正只挑了右翼那一艘巨舰,集中火力打击。

在朱文正的猛烈射击下,汉军右侧巨舰如同火山爆发,不断迸发出硝烟烈火。

很快,这艘巨舰就变得千疮百孔,船下开始进水,甲板上也燃起熊熊大火,速度肉眼可见的越来越慢。

这个时候,铁索连环的坏处就暴露出来,其余汉军巨舰还在全速前进,右侧这艘突然停顿下来,顿时变成了一颗钉子,它拉扯着铁索,使得其余巨舰被迫围绕着它转起圈来。

汉军前锋终于被挡了下来,但后续更多的巨舰还在破浪急进,吴军形势愈发危急……

第49章 火龙出世

汉军前锋虽然受阻,但后续战船很快又压上来,两军堆积一起,玩命厮杀。

只见鄱阳湖上炮声不断,投石四散,弓弩遮天蔽日,不断有战船燃起大火,嘎嘎作响的沉入湖底,士兵中箭中弹着无数,鲜血伴随着火光漫天飞舞。

朱元璋见双方胶着在一起,战况分外激烈,朱文正的海舟已经慢慢没有施展空间。

他深恐朱文正有失,连续发出号令,急命朱文正回归本阵。

直到朱文正被叫上白海号,站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他才终于松了口气。

双方一直激战到中午,皆是伤亡惨重,吴军船小,一直被压着打,渐渐开始不支。

陈友谅抓住机会,亲自登上甲板坐镇,他挥动中军,集中全力向吴军压来。

眼见形势越来越危急,朱文正数次请求出战,朱元璋只是不许。

朱文正心中一暖,觉得老朱同志虽然总是扳着张脸,人其实还不错,至少对亲人挺重视。

只是眼前这局面实在危险,就在这时,吴军中突然冲出一员大将,悍不畏死的向汉军最密集处冲去。

朱文正放眼看去,只见这员大将船头挂着一个大大的“丁”字。

首节上一节36/10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