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苏联机电装备大粗重但可靠性高的传统,大概率这两个单位是没问题的。
接下来看高速摄影纪录片,看到第二枚导弹时,唐华发现个大问题。
这导弹飞到一半,折断了?
这导弹也太差劲了吧。
重看,速度放慢5倍。嗯,S-25导弹飞出去,大约10秒,发动机推进剂快烧光的时候,断成了两截。放慢10倍再看,是从弹主翼前折断的。
把22枚导弹的试射纪录片全看了一遍,有4枚导弹中间折断或解体。三枚弹是从弹主翼前折断成两截,有一枚弹就比较奇怪了,是从导弹靠前大概是脖子的部位折断的。
“由于导弹中途解体的概率达到了接近20%,因此我们考虑加强弹体结构,使其能承受更大的震动或加速度。”总师说。
要么是用更厚的承力结构弹体外壳,要么是在弹体外壳焊几根加强筋。不过这样一来,导弹就更大更重了。
更大更重不是关键,唐华愁的是:这可不是计算机或微电子系统掉的链子,而是导弹的机械部件出了问题。这就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了,什么时候能解决掉这个问题时间不可控。
“为什么单单这四枚导弹出现了折断现象,而其他18枚导弹正常飞完了全程呢?”唐华问道,“总师同志,我建议我们再看一遍22枚弹的试射纪录。”
第122章,伏尔加河畔的秘密基地
赵忠尧和钱三强开完会在莫斯科又呆了几天,现在也终于启程回国了。还是螺旋桨客机一路跳着回去的,赶着回家过年嘛。
激光物理会议成果不小,虽然老赵的论文审来审去又被苏联科学院砍了一些内容,但激光的理论、激光器原理的内容都保留了。老赵和老钱胸口闪闪发亮的勋章也别上了。现在科学院在讨论要不要接纳两人做外籍通讯院士。当然这些都是虚名,实际的好处是苏联支持清华物理系和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实验室的建设,一大批精密复杂的物理研究仪器已在路上。此外苏联自己在筹备高能激光研发部门。
这一切都结束后,老钱老赵回家过年,就剩唐华一个人在莫斯科等定制版向量机。计算机所表示就算连轴加班也要三到四天才能攒出四台向量机,交付之后,转运再空运也得两天多。
喝着普京同款的摩尔多瓦红酒,看看S-25导弹的靶场试射纪录片,现在不是向量机要六天才能到货的问题,而是S-25导弹还能不能抢救过来。
当然是说在短时间内抢救回来。如果算长期,这导弹肯定能搞定,无非是东打个补丁西打个补丁,补丁不灵还可以把某些设计图推倒重来。
但这样就赶不上抗美援朝了。不能立即定型然后火速用于朝鲜战场的武器,我帮苏联搞有何用……
唐华昨天还琢磨能不能从国内拉个人过来一起陪绑,不对,是社会主义过年大加班。
现在唐华最想从国内叫过来支援的人不是计算机所火控计算机的组长张爵,而是陆孝彭。
张爵能做的唐华都可以搞定,无论软件硬件。说起来张爵还算是自己的徒弟……
陆孝彭是航空专家,在研制红旗-1时,是将空气动力学与计算机程序关联起来的关键人物。老陆设计过各种不同的航空器,而且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接触过喷气式飞机、对高亚音速飞行器的空气动力学特征有了解的人。老陆也粗通火控计算机的程序开发技巧,火控计算机软硬件的最后一次调整,就是老陆参与改进的。
况且,陆孝彭已经来过一次苏联,在米高扬设计局学习/实习过。
不过第三特别局当即就表示,不方便再从国内叫人参与项目,唐华只能罢手。
其实第三特别局的“金雕”项目组内有航空专家,也有空气动力学专家,但脑电波暂时还没和唐华调到同一频道。
用了一个白天的时间,唐华又将22枚导弹的试射纪录片全部看了一遍。
看完之后,他在试射记录报告的边角把每一枚导弹试射中做的机动动作、信号流也记了下来。
光添加在试射记录里唐华觉得还不够,干脆再搞来一张纸,画上xy坐标系,x坐标是时间,y坐标……先设为高度吧。
唐华现在十分怀念Matlab,有这东西在的话这些都是几秒钟的事。
xy坐标系设好,就把22枚导弹的参数标记上去,变成22条歪七扭八的折线,其中18条黑线,就是导弹没断掉的,4条红线,导弹解体的。
时间-高度坐标没看出任何异常。时间-速度坐标没有意义,S-25导弹发动机又不能调节推力,所有试射的导弹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量几乎都是一致的。
速度之后是加速度。加速度?
唐盲好像找到了华点……
然而,10分钟之后,时间-控制指令坐标分析完毕,唐华丧气地发现,好像并没有什么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规律。22条折线还是歪七扭八,断掉的那4枚导弹并没有比其他18枚导弹更夸张。不过唐华现在仍然觉得刚才的灵光一现是正确的方向。唯一缺的是陆孝彭,啊不,需要找第三特别局的空气动力学专家伊里伊奇。
“伊里伊奇,我需要计算出这22枚导弹在执行这些控制指令的时候,飞行状态的变化量以及加速度。”
伊里伊奇摸摸自己稀疏的头发,拿起笔来就开始在草稿纸上演算。
“喂,第三特别局不是有计算机的吗?”唐华问。
“如果你对数值精度要求不高的话,手算就够了。”伊里伊奇嘴里说着,手一直没停,说完话的时候已经列好方程在演算第一枚导弹的参数了。
唐华耐心等伊里伊奇算完22枚导弹的飞行状态,全部结果得出来之后,唐华似乎发现了有价值的东西。
“这个,57G。这个,42G。计算确认无误吗?”
伊里伊奇再看了一眼结果,“没错,这两枚导弹的最大瞬时加速度很高。”
S-25防空导弹最大机动过载,设计值是30G。比如一个体重150斤的人,本来脚承受的重量是150斤,30G的时候他的双脚承受的重量就是4500斤。导弹在设计时考虑到余量,大约极限值是40~45G,超过这个数字,那脚无论如何都承受不了这个重量,导弹就被压垮了。
这两枚出现了57G、42G异常大加速度状态的导弹,就是4枚飞行中折断的导弹中的两枚。
那么问题来了,另外两枚导弹并没有出现异常的大加速度,为什么也折断了?
不解决这两枚导弹的问题,那唐华的推论还是不能成立的。
把空气动力学专家伊里伊奇踢飞,唐华招来了控制系统和操纵舵面电机系统的负责人。和这两位交流了足足半天,终于配合上了,得出的结论是,这两枚导弹也是瞬间加速度超标,虽然控制系统发送的指令在理想状态下不会让导弹的加速度超标,但控制舵面和电机的时滞让导弹出现了空气动力理论计算之外的异常摆动,最终一枚导弹整个横摆过来像眼镜蛇一样用肚子朝前飞,一枚导弹在天上打螺旋,然后纷纷解体。
……
24小时之后,唐华就已坐在奔驰的列车上,沿着伏尔加河向东南开去。
唐华提出了导弹故障产生的可能原因,如何验证?其实也不复杂,去靶场打四枚导弹,复制那4枚折断的导弹的控制参数。如果导弹还是在空中折断了,那说明就是控制指令设计得不合理而导致导弹出现了超过设计值的过载而折断的。
莫斯科到斯大林格勒一千公里,过了斯大林格勒不远,就是一片荒凉的不毛之地。在这个离斯大林格勒九十多公里、离伏尔加河下游支流河道五十公里不到的地方,居然有几万平方公里的看不见丝毫人类活动踪迹的区域,对这个唐华除了服气还是服气。
这个地方拿来干什么?做导弹试验发射场。
卡普斯京亚尔导弹发射场,又称国家第4中央试验场、中央三军联合试验场,占地65000平方公里,1946年为了试验从德国缴获的V-1巡航导弹和V-2弹道导弹而建立,到1951年这里已经建起了十几个雷达跟踪站和光学测量观察站,苏联自己的弹道导弹应该已经在卡普斯京亚尔做过试射了。
这次的试验不追求成功率,而追求失败率。
一共准备了16枚S-25样弹,按照那4枚折断的导弹的参数进行飞行测试。如果参数一致,导弹也如以前那样折断了,那说明故障原因确定。
怕的就是导弹打出去,预定的动作全部做完,结果导弹没有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