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文华 第527节

从凤鸣桥回到古镇,品尝了当地小吃油粉,据说有热的和凉的两种,徐畅然选择凉的,有点像蜀州的凉粉,吃起来味道有相似之处,都胜在作料,配以油辣椒、花椒油、蒜末、花生以及香菜,具有麻辣酸香软的特点,吃完感觉胃口大开,而且价格便宜,两元钱一碗。

油粉所使用的作料决定了其他地方不便仿制,比如醋是桃醋,此桃不是桃子,而是核桃,要用玉米酒浸两天,放在陶罐中,加水加酒,还加入成品桃醋作为引子,放置一段时间后即可食用,醋少了,再加水、加玉米酒,不断循环使用,据说有的家庭,一罐醋吃了几代人。

在这里也打算住两天,把周边的几个寺和村子看一看,打算沿古道再往博南山上走一走。中午回到客栈休息,准备下午四点左右趁太阳还未落山前再出去拍照。

在电脑上查询杉阳信息,很少,不过有一句引起徐畅然注意,说这里居住的人不少是诸葛亮南征将士的后裔,来自南京应天府,感到有些蹊跷,于是查询诸葛亮南征时的资料,发现此说可能有谬。

诸葛亮南征已有近1800年,平定南中后,他的方针是“不留兵,不运粮”,指出“留兵”三不易,采用本地人管理本地人的办法。诸葛亮南征是历史上的大事件,南征及其善后措施收到很大成效,诸葛亮死后南方诸郡没有发生大的叛乱。

因为诸葛亮的怀柔政策,加上其历史形象,云南很多民族将其与本民族的重要节日相联系,比如傣族传说诸葛亮南征时教他们耕稻技术,傣族人遇上瘴气,遵照诸葛亮所赠帽子绸条上的吩咐:想命长,冲水凉,于是出现了傣族的泼水节。大理白族火把节是因为诸葛亮南征,白天抓到孟获,晚上入城,城中父老点燃火把欢迎他们。

云南各地还有几十座武侯祠,都为纪念诸葛亮所建,可见云南乐于和诸葛亮扯上关系。徐畅然继续查询,发现衫阳作为博南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呈现一种开放性的文化,其成员是不同历史时期来此居住,其中一些是明朝洪武年间,据其家谱,是从南京迁移过来,比如何、杨等姓。

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多次派出使节招抚云南无效后,决定武力平定云南,派出傅友德、蓝玉、沐英统帅三军出兵云南,白石江一战,大败元军,梁王自杀,随后解除大理段氏对大理的控制。

明定云南后,实行屯兵制,设立卫所,大量汉人移居云南,以致明代云南汉族人数之多,分布之广,属历史上空前。傅友德、蓝玉班师后,有9万将士留在云南,其后直到永乐年间,又有大批汉人到云南戍边。

今天的云南汉族,很多有祖籍南京的说法,“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争口米汤吃,充军到云南。”,这是因为朱元璋从安徽起家,很快向江苏发展,两地流民士卒成为主力,其中不少人是南京人氏,随三位将军赴滇的30万将士,肯定有一部分是南京人。

随着时间流逝,在云南居住的许多汉人都认为自己家族是从南京应天府来,因为南京是明朝首都,洪武移民对其有特殊感情,以之作为故乡写进家谱是荣耀的事,一辈辈地传下来,成为一道民俗景观。

当时的湖广填四川也有类似现象,很多家谱都记录是从湖北麻城迁移,其实并非祖籍麻城,而是从各地长途跋涉到达麻城,在麻城修整后出发进入三峡地区,随着时间流逝,他们纷纷把出发点麻城作为故乡,这和云南汉人多把南京应天府作为故乡是一样的。

朱元璋当初把明朝将士及家属留在云南时,没有想到300年后,永历帝逃亡滇云,受到此地大明遗民的拥戴,永历帝在晋王李定国的护卫下,从大理走永昌,出发的时候,“百姓愿从未及者号哭震天,王为停碧鸡关一日始行,从之者男妇老幼几二十万人”。

永历帝当时也是走的博南古道,从花桥上博南山,在山顶因人困马乏,在“宁西禅寺”歇息数日,得到寺僧热心救助,为其题名“永国寺”,自此改名。

了解到这些历史资料,重新走在衫阳古镇,心里感觉踏实了许多,平静的生活表象下,是历史的潜流,读书和行路结合起来,更有意思。在小镇街道上行走,虽然装束明显是外地人,但并不感到拘束,本地人似习以为常,各做各事,不像蜀中某些小镇,见外来人走动,会不停张望,好奇中又有一份警惕。

晚上回来时,和客栈老板聊了一阵,老板说衫阳姓何、姓杨的不少,都是南京移居的,姓马的也有,以前是回族,不过,他们的生活和汉族人完全一样了,杉阳以佛教为主,古镇四周寺庙很多。

回到客栈房间,记录当天见闻,整理照片,到晚上11点睡去,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骑在马上,走在被磨得光亮的石板路上,这是一个长长的马帮,马铃叮当作响,既有一份古朴的诗意,又有路途漫长带来的一丝焦虑,感觉有点渴了,从马背上取下一个动物皮做的水袋,仰头喝水。

徐畅然醒过来,回想着梦中的情景,他怀疑梦里的景色,就是古镇后面不曾翻越过的博南古道的风景。

第629章 偶遇八戒

离开杉阳,过澜沧江,到保山,又住了两天。

保山是个正在加速走向现代化的古城,市中心车水马龙,但市郊有些地方能看到旧时模样,离市区5公里的板桥镇,让徐畅然找到感觉。

板桥镇也是古道上的驿站,800米长的青龙街,大致保持着古老的面貌,街中为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亮,有马蹄留下的印迹,中段以双排长方形石板铺成,便于马帮行走,两边铺以鹅卵石,古朴而精致。

街边建筑年岁久远,一些店铺仍在营业,似乎生意还不错,在小摊上买水时问摊主,说这里是集市,赶集时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很是热闹。

边拍边走,在街道中段见一老茶馆,顿生兴趣,进去一看,也是老虎灶,和上次蜀州行去的那家茶馆同样古老,想必是当年赶马哥喝茶解渴的地方,问了正在往灶里添材的女老板,说是清朝道光年间开此茶铺。

和蜀州那家老茶馆相比,这里没有文革元素,也不如那家宽敞,但两家茶馆的地面很相似,凹凸不平,被人的鞋脚擦得油光光的。叫了一杯茶,价格五角,茶叶为云南的粗叶子茶。

当年马帮为什么不走保山城,而走几公里外的板桥镇呢?据说是因为马帮进入保山地带,休息一阵再过怒江,大量的马要吃草料、拉粪便,这两样在保山城内不好处理,而板桥地处农村,草料到处都有,马粪则倒入田中作肥料,所以马帮走板桥。

徐畅然拿出相机,问老板可不可以拍照,老板说可以,徐畅然拍了老虎灶、打麻将的老茶客,沧桑的墙壁,可惜今天是阴天,光影效果不甚理想。这时进来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也要了两碗茶。

两人拿着一个卡片相机四处拍着,徐畅然也拿起相机,把他俩富有青春活力的形象和老茶馆结合在一起,女的和老板合影后,男的也想一起合影,就把相机交给徐畅然代劳,徐畅然拍了两人与女老板的合影照片,为保险起见,一连拍了好几张。

把卡片机还给男青年时,徐畅然随口问了一句:“你们也是从保山过来的?”,男青年说是的,在板桥镇看完后还要赶到西庄去看猪八戒寺,徐畅然纳闷怎么提到猪八戒,女青年笑着说去看猪八戒背媳妇,徐畅然立即说他也去,两个年轻人答应了,三人约好过一阵后在街口碰面。

看着茶馆女老板操劳和憔悴的样子,徐畅然对她说茶的定价太低,女老板说周围的人只喝得起这个价格,徐畅然向她讲了蜀州老茶馆的定价策略,建议她对外地游客加倍收费,比如2元一杯,女老板笑了一下,小声嘟囔了一句,徐畅然没有听清楚。

徐畅然又说茶叶再加几个品种,定价分开档次,5角,一元,两元,三元,各个档次的茶都有,游客不在乎三元一杯茶,女老板只是笑笑,没有说话。

这个茶馆真是老街的神韵,真希望它能一直存在。走出茶馆,赶紧去吃午饭,找到一家小饭馆,点了一份豌豆炒肉,一份绿蚕豆,一份泡椒小菜,美美地吃了一顿,吃完饭,见还有时间,去看了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万氏祖祠,里面古色古香,有两百多年的桂花树。

走完青龙街,到街口和两个年轻人汇合,一同前往他们说的西庄村,据说那里有一个八戒寺,供奉的竟然是西游记的主人公之一猪八戒,徐畅然对此半信半疑。对于保山的信息了解不多,没曾想在这里偶遇猪八戒。

到了西庄村,果然看到寺内的猪八戒雕像,形象和电视剧中的猪八戒有几分相似,大肚子,坦胸露乳,肩扛九齿钉耙。两个年轻人很高兴,不停拍照留影,还在猪八戒塑像前表演“猪八戒背媳妇”,让徐畅然用相机保留了这幸福的一刻。

两个年轻人说是从腾冲过来,在保山游玩后,将前往大理,会在大理多呆几天,徐畅然向他俩介绍了洋人街的“海云酒吧”,两人表示有机会要去坐一坐,品尝一下店主人小伙子的披萨。

西庄村为何供奉猪八戒?徐畅然心里疑问颇多,在寺里盘桓一阵,打听了一些情况,得知此猪八戒塑像是近年新造的,原来的塑像已经被毁。

回到保山后,继续查询西庄村八戒寺的资料,得到一个真假莫辨的故事。

据说,明朝初年,从江苏迁来戴、高、蒋、张、董几家姓,而且多来自南京应天府柳树湾,当时这里森林茂密,野兽出没,特别是村外有一条河,多流沙,洪水爆发时泥沙翻滚,像是一群群猪在下面拱动,从江南水乡迁居而来的人们对此感到害怕,于是在夏季洪水来临时,向河流祈祷,望“猪神”保佑平安,形成了“猪神”概念。

村里的一些读书人,根据佛教中的一些戒律理念归纳、演绎,制定出“酒、色、财、贪、嫖、赌、淫、逆”八条戒律,简称为“八戒”,并将此寄托在“猪神”身上。

后来移民中的高姓族人势力逐渐扩大,此地从小岭岗改名叫高老庄。某年,邻村一位长得十分壮实、相貌丑陋的青年看上了高老庄一家富户的女儿高翠兰,说服高家同意了他们的婚事,青年入赘高家后勤劳肯干,日子过得很美满。

由于高家笃行佛教,青年也开始居家修行,而且对佛教的兴趣越来越浓,后来高家二老过世,青年遇到一位游方和尚,就跟着他走了,这位青年就是猪八戒的原型。随着高老庄的高家人渐渐离开,村里再无高姓,又慢慢改名西庄村。

显然,这些故事和西游记的猪八戒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远在江苏的作者吴承恩又是如何知道这些的呢?

据说,迁来的董姓并非南京应天府籍,而是江苏淮安,与吴家有亲戚关系。明代董家人有一次回江苏淮安探亲,当时吴承恩已经60多岁,刚从浙江某县退休回家,听说有亲戚曾迁居云南,还回家探亲,大感兴趣,前往探访,听到这位亲戚讲起云南的故事,如获至宝。高老庄娶亲的故事,稍微变换一下,基本写进小说的第十八回《观音院唐僧脱难,高老庄大圣除魔》的章节里。

据董氏后人说,当时吴承恩还有随这位亲戚进云南滇西游历的打算,后来因为路途遥远,加上自己年事已高而没有成行。

徐畅然了解到这个故事,心里颇为感慨,因为这个故事有些混乱,比如对“猪神”的概念和猪八戒的原型,似乎有后世糅合的可能,但整个故事算是有板有眼的,徐畅然的态度是宁可信其有。

这个说法又可推理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小说的可能性,作者是江南人,而且小说中的四个主人公也没有走西部的丝绸之路,走的是蜀身毒道,从云南进入缅甸到印度。有谁想过唐僧从大唐长安出发,为什么不是走茫茫戈壁,而是翻越崇山峻岭呢?江南和云南的渊源从明朝洪武年已经开始,这是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条件之一。

猪八戒也是西游记中非常出彩的人物,他的形象非常鲜活,充满野性,具有蛮荒气息,江南人士受儒家文化浸淫较深,讲究温良恭俭让,吴承恩借鉴南方蛮荒之地人物气血,方铸造出猪八戒这一流传千古的形象。

保山之行,收获颇丰。本想去马王屯看卫立煌远征军司令部,听说那里老房子已经在50年代全部拆除,当年景象全无踪影,只好作罢,接下来就要眺望高黎贡山了。

第630章 斯诺的路

凌晨5点,徐畅然从梦中醒来,仔细回忆着刚才的梦境,在梦中,他独自一人背着大包,手拿一根拐杖,在树木茂密的山间小道向上攀登,小道上有被磨得光滑的石块,说明这是一条古道。

阳光透过树林,形成数道丁达尔光,偶尔照亮他的脸庞,他无暇顾及眼前的美景,一步步向上爬着,汗珠顺着脸颊不断往下滴落。

后来想起,梦中的他手上拿的不是一根木制拐杖,而是一根登山杖,因为他想起杆杖底部的泥托,以及为了不让合金打造的杖尖戳伤古道,他特意给杖尖戴上保护套。

这个梦有什么意义呢?有点像一个讽刺,因为这次他无法徒步翻越高黎贡山,只能从保山乘车前往腾冲。而梦中的情景,似乎是他独自翻越高黎贡山,这种英雄般的行为只能在梦中出现啊。

实际上,这些天他一直在关注着自己的梦,尤其担心会做恶梦,还好,除了这个梦让人有些怅然,并没有恶梦出现。

首节上一节527/114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