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行,就你一个人开明,我是老封建!我这不是想关心下她和家里人的关系,话题是她自己说的,哪知道拔出萝卜带出泥,她把家里的矛盾一股脑讲给我听……这脑子不傻啊,怎么这样实诚?”
关慧蛾好郁闷,能考上华清的智商,不知道有些话不能在婆家说么。
别说85年,那就是再过30年,300年,以婆家人的立场来看,总希望未来儿媳妇“冰清玉洁”的。尽管不太现实,那也有这期待,不然为啥未婚男找离异女,男方家拼命反对的那么多!
华国的封建思想,见过才三十多年呢,哪有那么容易消除。
周国斌看了妻子一眼,“她为什么实诚,你真不知道?”
一次性把所有疑似黑历史的过去都交待清楚,免得以后别人用这些事攻击她,夏晓兰这做法恰恰是最聪明的。
今天可能是临时聊到了这话题,夏晓兰直接就说了。
这种做法是夏晓兰的聪明,也说明她信任周家人,觉得关慧蛾不会听了之后马上翻脸不认人。
关慧蛾不说话,心情很复杂。
她最开始真的一点也不喜欢夏晓兰,就算到今天,那也不说是全盘的肯定,但夏晓兰的坦荡,又是关慧蛾欣赏的地方。
“我这不是顾及到和王家都在一个圈子里,抬头不见低头见的。”
“我们家,什么时候和姓王的一个圈子了?”
周国斌的语气里有自信。
周家人在工作上都够努力,整体是蒸蒸日上,王广平在农场呆了8年,那是不进则退,看看现在复职后努力想融入圈子,却也是格格不入。
周国斌就不认为自己和王广平是一路人,自然没有一个圈子的说法!
关慧蛾被他噎的无话可说,颇有点恼羞成怒:
“那是谁说她和周诚不合适的,好啊,现在让我一个人继续当恶人,你倒是洗干净脚摇身一变成了宽容开明的大好人!”
得罪老婆是很可怕的。
周国斌发现自己的好茶都被收了起来,他认真盯着杯子里漂浮的茶梗子看了半天,唯一爱好的就是喝茶,拿点茶渣子糊弄人,比不给饭吃还难受。
难为关慧蛾,不知道从哪里翻出来的茶梗子,还带着发霉的味道!
周诚的隔离审查结束,也不知道妻子告诉夏晓兰没有,人家姑娘实诚,那也不能让人家一直提心吊胆的。
……
夏晓兰老实交待了黑历史,也算给周家交了底。
听说周诚的隔离审查结束,她猜周诚多少会觉得委屈,真想出现在周诚面前抱抱他,可惜她连周诚在哪里都不知道!
军嫂光荣,受到别人的称赞。
这一句“光荣”后面,包含了多少伴侣的离别?
夏晓兰还特意去了解过,沪市的第一个寻呼台是1983年就有的,京城这边还没有动静,估计是要在这一两年开通,具体时间她确定不了。
她愁的是,就算有了传呼机,部队能允许使用吗?
夏晓兰老老实实抽出一张纸,给周诚写信。等周诚回陆军学院,总能收到这些信,也让他知道自己的惦记。
下一阶段的短期目标,是拿下英语竞赛的名次!
第628章 决赛来了!(2更)
时间过得飞快。
杜兆军那边没了消息,夏晓兰没太在意。
这人在鹏城还有一摊子事,总不会一直留在京城。夏大军虽然救过他,杜兆辉觉得自己也补偿了,为他死的人都有,是要补偿夏大军,也不会把对方当成亲爹供起来——亲爹杜琤荣,杜兆辉也不见得有多尊敬,要是杜琤荣现在把杜家全部交给杜兆辉,大少爷翻脸肯定比翻书还快!
若说杜兆辉对这事儿有什么执着的,不是夏晓兰很漂亮,而是夏晓兰让杜少爷不顺心。
夏晓兰又不能为他带来好处和利益,还让杜兆辉不开心,他肯定就记住夏晓兰了。夏晓兰也是占了长相的便宜,杜大少对漂亮的女孩儿的容忍度稍微高点。
王副司长要和杜少爷别苗头,被杜兆辉用钱给砸回去了。
夏晓兰能好好上课生活不受影响,是杜兆辉对漂亮女孩儿的宽容——事实上,是鹏城的投资计划敲定,整个工程就要启动,杜兆辉作为负责人,他不能继续在京城浪。
可就一个夏晓兰让杜兆辉眼前一亮,先入为主嘛,杜大少在京城就没有其他入眼的。
其实他还挺像认识下几位女演员,向导尽心尽责给杜少爷普及一下国情,内地的女演员和香港不同。内地那是有正规单位的,平时拿工资,拍戏再拿一份报酬,什么大明星不大明星的,都当成是一份工作在认真上班呗。
杜兆辉想撩,人家只想正经处对象,撩到手了,不好“分手”。
杜兆辉的兴趣马上被打消了,深感无趣,回了鹏城。
没有了刘天全扯后腿,琤荣集团在鹏城的事务全部由杜兆辉说了算,对生意有利的人,杜兆辉很舍得下脸面,一时鹏城真是结交八方之友,短时间内的进展,跑赢了刘天全之前两年的发展……幸亏刘天全现在不管鹏城的业务,要不也要气死。
刘天全意气风发,在重新规划杜家的走私路线呢!
转眼到了1月下旬,资金充裕,也不惜人工,京城的三个店面装修都有了大体的框架。
刘勇反正在京城,手上的钱还算宽裕,干脆把他在南锣鼓巷的院子给整理了下。
也不是大修,他对翻修古建筑没有经验,夏晓兰这个半吊子忙着竞赛和期末考,也没时间去设计,刘勇就是把院子里乱搭建的小房间拆掉,还了院子本来的面目。
再找人把屋顶的瓦片全翻新,门窗刷了同样颜色的漆,买了必须的家具在屋里放着,能住人就行。
反正这次的工人,刘勇全给带自己家住着了,抠门的刘老板又能在住宿费上省一笔。
什刹海的那个院子,本来就保存的比较好,刘勇只敢翻捡下瓦片,别的都没动。
夏晓兰说这个院子要留到以后“做作业”,大一学的比较浅,还没叫大家上手,到了大二,学习深入了,夏晓兰就想要实践。
古建筑的改造,和普通的装修是两回事,夏晓兰现在功夫还没到,也没那个经济条件和时间,暂且把院子原样放着。
“舅舅的院子也放着,现在就简单收拾下,能住人就行。”
瞅瞅,这就是亲舅舅呢,无条件宠夏晓兰,她说咋办就咋办,把院子拆平了重建也行的!
1月20号的时候,夏晓兰就在报纸上看见了首届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的消息,教育部要为这次决赛造势了。
迄今为止,国人认可度比较高的英语节目是中央台的《follow
me》,教材最有名的是徐国璋主编的大学《英语》教材,从60年代到今天,夏晓兰这批学生,用的还是徐老编写的那套教材,“南王北徐”是外语教学界中流行的说法,其中“北徐”指的就是徐国璋老师。
报纸上说了,徐老要担任决赛的评委!
报纸上还有徐老的一个采访,学英语要“无法无天,天不怕地不怕”。
“徐老师是评委呀……”
307寝室里,吕燕可羡慕呢。她也是每天抱着录音机不放手的,课余时间花了很多功夫在英语上,可惜当时连复试都没有进。
吕燕学英语的劲头很足,大家私下里猜测她多半是想出国的,徐老师从建国后就在京城外国语学院任教,吕燕就羡慕夏晓兰能和徐老师近距离接触。
“徐老师虽然是评委,我也不一定能说上话的。”
评委和选手的接触不会太多,又不是后世什么“好声音”,还能和评委老师组队呀!没有导师,不分阵营,评委和选手没深入交流的机会。
夏晓兰对徐老师也很神话的,85年的英语教材是徐老师主编的,夏晓兰上辈子上大学那会儿,英语教材还是徐老师的版本。她95年上大学的,徐老师好像是94年去世的……这个德高望重的英语教育家,语言学家,也只有九年的生命了。
夏晓兰忽然发现,参加英语竞赛,或者说生活在80年代的另一重意义。
许多像徐老这样的大师级人物还活着,她这辈子跳上了更高的平台,能和大师们正面接触,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
建筑领域的,她见过宁彦凡了,马上又要见徐老,这个波澜壮阔的年代啊,镶嵌了太多明珠。
25号大早,夏晓兰蹑手蹑脚的起床洗漱。
林老师就等在宿舍楼下,还有两句话要嘱咐夏晓兰:
“你也看报纸了,这次决赛的评委们个个都有来历,有教育部的领导,也有徐国璋老师那样的专家,并且有电视台录像,你们比赛的过程最后要播出的……稳中求新,新颖要有尺度!”
林老师说的是上次复试的事。
夏晓兰不想拿名次就罢,要想拿名次,就别在决赛时再偏题了!
夏晓兰和林老师走着,和华清另外3名选手汇合,包括季江源在内,大家精神都不错。
坐着校车去比赛现场,200号人呢,全走完流程,也要花上半天时间,外语系的教授在校车上也在讲策略:“你们今天的对手,来自全国各所大学,不要把目光只盯着京大等学校,京城外国语学院的选手,也是你们的强劲竞争者……”
第629章 晋级前20强才行(3更)
夏晓兰知道的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初赛在每年的4月份举行。
不管是初赛和复赛,都是在大学当地举行。
而夏晓兰如今参加的竞赛不惜劳师动众,将各地进入决赛的选手请到京城来,可见教育部的重视。
“说明你们肩膀上都肩负着使命,首届竞赛的影响力大,以后年年都能举办。”
要夏晓兰说,是去年“英语”正式加入了高考科目,不分文理科都是主考科目,教育部搞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是为了正面宣传,调动广大考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外语系的带队老师让大家警惕京城外语学院的竞争对手,这学校比综合实力肯定是不如华清、京大,要说语言类么,那是全国都拔尖的。
专业的,吊打一群非专业的,不知道咋回事儿,外语学院只有3个进入决赛的。
“因为外语学院英语专业的都没报名,这也是徐老的意见。”
林老师的语气轻快,她对徐老也是很尊重的。
现在京城外国语学院共开设有28个语种,英语只是其中的一种,除开英语,也就说进入决赛的3名选手都是学其他语种的——很好很强大,不愧是专业老大哥地位。
华清大学两名外语系的学生,脸色都变了。
夏晓兰倒是觉得没什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本来就是专门的语言类大学,要是其英语专业的也来参赛,其他大学还玩什么玩?
也是第一届竞赛,还没有经验。
以后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会分为a、b、c、d四类,a类是研究生,b类是英语专业的本、专科生,c类是非英语专业的本、专科生,至于d类,则是体育类和医学类的大学生参加。
就该专业的和专业的去拼,业余的和业余的玩儿才对。
现在嘛,各种制度还没完善,81年的时候能考托福了,可在85年,折磨大学生们多年的英语四六级考试还没面世呢!
这次决赛就在京城外国语学院举行,外语学院在西三环,和京城师院的距离不超过3公里,夏晓兰忍不住问林老师:
“您知道今年京城师院有学生进入决赛吗?”
林老师想了想,不太确定:
“好像有1个……唉,贺老师,京城师院是不是有1个学生进入决赛?”
贺老师就是替夏晓兰四人开小灶的教授。
他慢吞吞从兜里掏出一张纸,抖开一看,“是有1个,怎么忽然问起了京城师院了?”
这种对手,贺教授都不放在眼里的。
只有一个,总不会是夏子毓和王建华,夏晓兰记得这俩人英语成绩都不算特别好。这俩人是83年高考的,那时候英语成绩还没有完全计入总分。
“没什么,我有个老乡在京城师院。”
夏晓兰冲着贺教授腼腆一笑,季江源在闭目养神,脑子却在高速转动。夏晓兰问京城师院,应该是顾及着她那个讨厌的未来姐夫,就上次来华清的小子,叫王建华的那个。
王建华是高教司王副司长家的,王司长之前还来过华清大学。
王家的风评不太好,上次补习班的事儿,京城好多人都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