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门法则 第920节

想到这里,赵然向百官之中望去,打算看看有没有人记注。别说,这一看还真有,两位翰林院的编修正在往手中的朝笏上书写着。赵然很想看看他们写了些什么,但知道恐怕这不合规矩,因此强行忍住了。

他在上头走神不发话,夏言身为首辅,就必须过问了:“霍韬、桂萼,你二人为何还滞留京城?今日朝堂诸公议事,尔等退下,速速启程!”

前个月的户部挪银案中,这两位上蹿下跳闹腾得最欢,结果证明不过是跳了个大坑,事后也被内阁处置,贬往云南为官。只是这两位不但滞留京城没走,今日还跑来出头,要换做往常,他们两个贬官是根本进不了宫的,是以夏言便想将他二人斥退。

这两人也是豁出去了,今日不发难,下半辈子都得去云南度过余生,谁会心甘情愿?

霍韬大声道:“太子尚在,何尝听闻他人领祀天子?”

桂萼也振臂高呼:“天子尸骨未寒,尔等便欲行废立太子之事了么?”

这两句话一出口,顿时惊得百官下巴都要掉落一地,奉天殿上顿时鸦雀无声。

赵然心里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在考虑,这两位是真心想要孤注一掷绝地求生呢,还是骗取廷杖以搏声望再图将来?

或许是大家被霍韬和桂萼的胆大包天震住了,又或许一时间想不起来该怎么反驳,奉天殿此刻确实没有人出声。

夏言目视杨慎,杨慎这才反应过来,上前道:“素闻齐王与太子多有瓜葛,又闻齐王谋逆之初,便请太子入太庙,其中多有不清之事,此间究竟如何,尚需查证,当容后再议。你二人不要在此故作惊人之语,乱了朝廷法度。”

这才算是把话说到点子上了:太子是齐王的帮凶还是为齐王胁迫,现在都没有定论,怎么可能把他列入祭祀大典的总办之列呢?

忽听百官之末又有人高呼:“杨学士此言不通!”

众人又是一惊,心道今日怎么了,会有那么多人出来抗声?果然是我大明读书人的铮铮铁骨么?

再看一人从队末出列,却是国子监丞张璁。同样的道理,似张璁这等八品小官,本不可能上奉天殿参与议事,实在是今日情形特殊,他便也混在后面一同跟进来了。

杨慎沉着脸问:“哪里不通?”

张璁道:“太子为储君,社稷之基,怎么能将如此重要人物排斥在大行皇帝的祭祀之外?无论任何理由都不可以,故此下官以为杨学士此言不通......”

霍韬和桂萼赞道:“正是此言!张监丞高论!”

张璁含笑回道:“非是高论,而是常理。”

百官们看着这三人在殿上蹦,都面面相觑,很多人都想到了两个多月前弹劾甘书同户部挪银案那一幕,当时也是他们三个跳得最欢。但当时有天子、太子、严嵩、杨一清等人支持,此刻他们的勇气又来自哪里呢?

许多人都望向了严嵩,严嵩今日本不想高调张扬,但此刻不能不出来避嫌了,而且要避嫌疑,就必须往重了说。

“今日陛下大行,赵方丈和顾监院拨乱反正,这才是社稷之基!两位高道与朝堂重臣共议天子身后大事,岂有尔等说话之地?国家大政,廷议三品以上,朝参不下七品,你们两个贬官、一个八品,哪里来的资格咆哮朝堂?似尔等这般无法无天者,便应重重惩处!”

说着,严嵩向赵然躬身:“方丈、监院,本官以为,当将这三个狂悖之徒押至左顺门外严惩,按制,杖三十!”

夏言、徐阶等人都点头,杨慎等人则道:“下官附议!”

更有许多人同声呼喝:“附议!”

一时间,殿上的霍韬、桂萼、张璁三人,人人喊打。

霍韬仰天长笑:“堂上诸公,昏聩无能有之、阿谀附势有之,竟无人敢于仗义执言,当真令人发笑耳!也罢,国家养士六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这话一出,赵然顿时打了激灵!哎?这话很熟悉啊。

杨慎在殿下也同样身子一抖,这话简直说到他心坎上去了,可惜不是自己所说,而是出自对头之口,当真令人遗憾。

忽听张璁道:“下官有一言,望请诸位听真!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为何诸公就不能纳谏呢?大行皇帝祀礼不可或缺太子,而杨学士又称太子于齐王谋逆大案有所瓜葛,此为当前第一要务,怎可容后再议?下官以为,当立刻查议此事,给道门、给天下臣工一个交代!若是太子清白,当立刻主持祭祀,若果然有嫌,当立刻废除,另选贤能!”

此言一出,殿中又是一惊,不仅百官惊了,霍韬和桂萼更惊。霍韬眼中如欲喷火,盯着张璁,一脸恨不能食尔之肉的凶狠。桂萼则直接叫到:“张监丞,昨日之议不是你提的?怎可如此善变?”

百官一片哗然,张璁脸色微微红了红,旋即从容答道:“昨日与二位商议之时,下官只说当好好论一论太子,却未曾想被二位误解,以致有了天大的误会。下官的本意并非阻拦祭祀,而是主张太子不可缺位。”

赵然目睹这一切,忍不住就想哈哈大笑,望着霍韬和桂萼一脸的愤怒,看着张璁略带愧疚却又异常坚定的神情,他叹了口气,道:“顾监院、夏阁老、严阁老、徐阁老,诸君,那就先议一议吧,太子当不当废!”

第二百六十八章 廷议(上)

太子被从太庙带到奉天殿的时候,依旧没有缓过神来,瘫软在阶前,好不容易才被陈洪扶正,坐在了榻上,却依旧眼神呆滞,身子时不时发神经似的抖上一抖。

姑且不论他是否参与了齐王谋逆大案,就算没有,以他现在这幅模样,百官心里已经不觉得他能担负天下重任了。

夏言摇头叹息了一句:“此非人君之相。”引得百官纷纷赞同,这句话便决定了太子的命运。

先有芊寻道童上殿应对,言称受天子指派,于五日前在覆舟山设伏刺杀赵方丈;又有詹事府主簿张居正指证,太子入东宫后,与齐王往来密切;再有东宫女官亲眼所见,兵变当日,太子为显灵宫宫院使段朝用请去了太庙;其后,甚至有故内阁大学士杨一清府中幕宾当廷爆料,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通达赌坊,实为太子名下产业......

至此,已经不用再多说什么了,现在大家都望着赵然,等待赵然说出那句话。

但赵然不想说,他道:“此等军国大事,非贫道一人能决,恭请朝堂诸君裁定。”

夏言道:“方丈的意思,是廷议?但廷议之后,依旧需要方丈定夺啊。”

大明的廷议有两种,一种是大臣廷议,一种是部议。部议无需赘述,无非是涉及哪一部的事务,由该部召集想关人等商议。这里说的廷议,为大廷议,也就是内阁大臣、九卿、六科给事中、监察御史进行议事。

廷议是大明朝堂惯例,许多重大事务都需要廷议,但夏言说得没错,就算廷议之后,结果也需要报天子朱批,天子不认可,照样可以驳回重议。

赵然道:“今日皇帝大行,我以为,廷议结果便可代替诏令。”

这句话令百官们尽皆动容,夏言试着问道:“方丈的意思,廷议结果便是最终结果?”

“是。”

“若是廷议结果不合天子......唔,不合道门的预期,那又当如何?”

“那你们就要好好想一想了,为何廷议出来的结果,非要与道门的预期相违背呢?”

严嵩忍不住道:“方丈,若是以廷议结果出台诏令,出了事故又该如何?”

赵然道:“那当然是谁召集廷议,谁来负责,出了差池,板子就打在召集廷议之人的身上。”

百官们继续深思......

赵然道:“关于廷议,贫道有几点浅见,以供诸君参详。

其一,非内阁大学士不得召集廷议,召集者的先后顺序,按惯例自首辅开始。

其二,参加廷议的大臣范围需要形成明确制度,比如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都察院两位都御史、五寺正卿、通政使、翰林院掌院学士、国子监祭酒、应天府尹、文昌观监院、掌道录司事、司礼监掌印,嗯,以上二十六个位置,有资格参与廷议。

其三,廷议召集时,按票数表决重大事项,不要泛泛空论,需要结果,一如真师堂。

首节上一节920/1224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